DB32/T 3765-2020 应对传染病疫情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技术规范

DB32/T 3765-2020 应对传染病疫情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41.4K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43473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2/T 3765-2020 应对传染病疫情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技术规范简介:

DB32/T 3765-2020《应对传染病疫情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技术规范》是一部由江苏省地方标准发布的指南性文件,其主要目的是为应对传染病疫情时,医疗污水的应急处理提供技术指导。该标准适用于医疗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产生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污水,如新冠病毒(COVID-19)等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该技术规范详细规定了医疗污水的收集、储存、预处理、消毒、排放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包括污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以确保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标准,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

具体内容可能包括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污水处理效果的监测与评估等。通过遵循该规范,医疗机构可以科学、有效地处理医疗污水,减少疫情传播的风险,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DB32/T 3765-2020 应对传染病疫情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技术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3.3 有效氯effectivechlorine 与单位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用mg/L表示。 3.4 游离余氯freeresidualchlorine 含氯消毒剂与水接触一定时间后,与水中微生物、有机物等反应后消耗掉一部分,余留在水中的次 氯酸、次氯酸根离子和单质氯,用mg/L表示。 3.5 总余氯totalresidual chlorine 游离余氯与化合余氯之和,用mg/L表示。 3.6 预消毒predisinfection 在化粪池、集水井或预消毒接触池进行的消灭或灭活污水中病原体的过程。

3.3 有效氯effectivechlorine 与单位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用mg/L表示。 3.4 游离余氯freeresidualchlorine 含氯消毒剂与水接触一定时间后,与水中微生物、有机物等反应后消耗掉一部分,余留在水中的次 氯酸、次氯酸根离子和单质氯,用mg/L表示。 3.5 总余氯totalresidual chlorine 游离余氯与化合余氯之和,用mg/L表示。 3.6 预消毒predisinfection 在化粪池、集水井或预消毒接触池进行的消灭或灭活污水中病原体的过程。

a)应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优先考虑使用一体化处理设备或模块化组合设备; b) 设施与病房、居民区的距离应不小于10m,并设置隔离带; C 从预消毒接触池至消毒接触池的总水力停留时间应不小于48h; d 排水宜采用重力流,必要时可设置提升泵站; e 构筑物或一体化设备应采取防腐蚀、防渗漏、防冻等措施苏州某教育园别墅设计,加盖密闭,并设置微负压抽吸集气 装置。 .6应急处理后的医疗污水粪大肠菌群数应小于100MPN/L。应急处理后排入终端已建有正常运行的

原有化粪池或集水井进行预消毒,并强化消毒。 建有预消毒接触池的污水处理设施不必重复进行预消毒

5. 1. 2 单元工艺

5. 1. 2. 1预消毒

5.1.2.1.1使用含氯消毒剂直接在化粪池或集水井进行预消毒。 5.1.2.1.2宜采用次氯酸盐或液氯,在化粪池或集水井入口处连续投加,参考有效氯投加量不小于50 mg/L。

5. 1. 2. 2 消毒

5. 1. 2. 2. 1含氯消毒剂消毒

5.1.2.2.1.1消毒接触池水力停留时间不小于1.5h,参考有效氯投加量不小于50mg/L,且游离余氯 量不小于6.5mg/L 5.1.2.2.1.2若确因场地有限消毒接触时间小于1.5h,应增加有效氯投加量和游离余氯量。接触时间 为1h,参考有效氯投加量为80mg/L,游离余氯量不小于10mg/L。若接触时间不足1h,投氯量与游 离余氯还应适当增大。 5.1.2.2.1.3污水处理后排至地表水体时,应采取脱氯措施,总余氯应小于0.5mg/L

5. 1. 2. 2. 2 臭氧消毒

5.1.2.2.2.1污水悬浮物浓度应小于20mg/L,接触时间不小于15min,投加量不小于30mg/L。 5.1.2.2.2.2在工艺末端应设置尾气处理装置,反应后排出的臭氧尾气应经过分解破坏,处理后的尾 气中臭氧浓度应小于0.1mg/L

5. 1. 2. 2. 3紫外消毒

污水悬浮物浓度应小于20mg/L,照射剂量不小于90mJ/cm,照射接触时间不小于10s。 建m

5.2新建污水处理设旅

5. 2. 1工艺设计

5.2.1.1采用预消毒+化粪池+二级处理+消毒工艺。 5.2.1.2消毒采用紫外或臭氧消毒工艺时,消毒前应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工艺或混凝沉淀工艺, 5.2.1.3应设事故池,水力停留时间不小于24h。 5.2.1.4污水处理设施未建成投用前,应采用临时储罐收集污水暂存。 5.2.1.5附录A给出了两种供参考的工艺流程。

2.1.1采用预消毒+化粪池+二级处理+消毒工艺。 2.1.2消毒采用紫外或臭氧消毒工艺时,消毒前应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工艺或混凝沉淀工艺。 2.1.3应设事故池,水力停留时间不小于24h。 2.1.4污水处理设施未建成投用前,应采用临时储罐收集污水暂存。 2.1.5附录A给出了两种供参考的工艺流程

设计水量和设计水质应符合HJ2029的相关规定

5. 2. 3 单元工艺

5.2.3.1.1使用含氯消毒剂(如二氧化氯、次氯酸盐、液氯)进行预消毒。 5.2.3.1.2预消毒接触池水力停留时间不小于1.5h,参考有效氯投加量不小于50mg/L

5.2.3.1.2预消毒接触池水力停留时间不小于1.5h,参考有效氯投加量不小于

5. 2. 3. 2 化粪池

应采用玻璃钢制化粪池,有效容积按最高日排水量设计,停留时间不小于36h,自投入使用开始清 掏周期不小于360d。

5. 2. 3. 3二级处理

5. 2. 3. 4 消毒

宜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也可使用紫外线或臭氧进行消毒,使用方法同5.1.2.2。

5.3集中隔离场所污水处理设施

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应符合5.2的要求。如确无条件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则应购置玻璃钢 利用原有化粪池,按照5.1.2.1的要求,对化粪池或集水井实施预消毒后排入城镇污水管网

有化学药剂的配制应用塑料容器和塑料工具。含氯消毒剂投加量计算方法参见附录B,

6.2.1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应遵守GB50014的相关要求,并做到: 投放液氯用真空加氯机,并将投氯管出口淹没在污水中,且应符合GB11984的相关要求; b 二氧化氯用二氧化氯发生器制备: c)次氯酸钠用次氯酸钠发生器制备或液体药剂,宜使用自动投加装置。 6.2.2 臭氧用臭氧发生器制备。 吸多 6.2.3 加药设备至少为2套,1用1备。 6.2.4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消毒剂的投加点或投加量。没有条件时,可在污水入口处直接投加,排水 高峰期时应适当加大投药量,

宜采用余氯在线监测仪进行实时监测 按DB32/T3547的规定执行。如无在线监测仪,参见附 快速检测试纸法进行监测,也可采用碘量法、DPD滴定法等。

6.4.1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应进行加盖改造,收集废气后消毒处理。 6.4.2 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应完全密闭,并配置负压报警系统,收集所有废气后消毒处理。 6.4.3 消毒处理工艺宜采用碱液喷淋+紫外消毒+活性炭吸附。 6.4.4 碱液喷淋pH应为9.5~10。 6.4.5 紫外消毒宜采用185nm波长,照射剂量不小于1.14J/cm²,接触时间不小于20s。 6.4.6活性炭更换周期不小于6个月。 6.4.7废气处理后应达到GB16297要求,高空排放,排放高度不小于15m,废液排入调节池

7.1人员暴露风险防范

7.1.1工作人员应避免与污水直接接触,到污水池、曝气池、机房附近作业时应佩戴防水手套、护目 镜、面罩、安全帽,返回后立刻洗手洗脸,从病原体暴露高风险区域返回时还应全身清洁。 7.1.2在病原体暴露高风险区域作业时,工作人员应提升自身的防护措施,宜佩戴符合N95/KN95及 以上标准的医用外科口罩、防水手套、防护靴、护目镜、面罩,必要时配备防护服、防水服等。 7.1.3充分利用在线监测设备,减少到污水池附近作业的时间。 7.1.4工作前防护要求如下: a)准备好医用外科口罩,丁睛等材质防水手套、工作服、护目镜、安全帽等防护用品,做好体温 检测和记录

镜、面罩、安全帽,返回后立刻洗手洗脸,从病原体暴露高风险区域返回时还应全身清洁。 7.1.2在病原体暴露高风险区域作业时,工作人员应提升自身的防护措施,宜佩戴符合N95/KN95及 以上标准的医用外科口罩、防水手套、防护靴、护目镜、面罩,必要时配备防护服、防水服等。 7.1.3充分利用在线监测设备,减少到污水池附近作业的时间。 7.1.4工作前防护要求如下: 准备好医用外科口罩,丁睛等材质防水手套、工作服、护目镜、安全帽等防护用品,做好体温 生信息服务 a) 检测和记录; 作业区应配备有消毒用品; c) 办公文具不混用。 7.1.5 工作中防护要求如下: a 应避免在开放式设施附近停留的; b) 使用工具检修、操作时,使用前后对工具进行清洁消毒,避免被污水直接污染: C 当需要与污水直接接触时,宜内层佩戴丁睛手套,外层佩戴厚橡胶手套,检修结束后立即洗手; d 进入泵房、风机室等机房内时,应保持足够的通风。 7.1.6 工作结束后防护要求如下: a) 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脱下防护用具后放到单独的收集位置; b 口罩等一次性防护用具单独收集,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必须做消毒处理并风干后才可再次使 用。

7.2设施运行风险防范

图A.1污水处理后排入污水管网工艺流程

注:若消毒不采用含氯消毒剂,则不必设脱氯池

图A.2污水处理后直排工艺流程

用过策最生线监测达用JG∕T 222-2007 实验室变风量排风柜,实现自动后节收 加量。

总余氯检测试纸:测量范围为0~10mg/L。

C.2.1取出一条检测试纸,迅速盖上盖子。 C.2.2将反应区部分浸入被检测液2S,甩去多余的水珠。 C.2.3放置30s后,与色卡比色,颜色接近色块即为被测液体的余氯浓度值。

C.3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按照HJT91和《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进行质量控制。

C.4.1被测水样温度应在15℃以上波形瓦屋面施工工艺标准,尽快测试。 C.4.2测试时手勿接触反应区。 C.4.3做好防护措施,如不小心沾到皮肤,应立即用水冲洗于净

C.4.1被测水样温度应在15℃以上,尽快测试。

使用后的器血应严格消毒,一次性使用物品、废液应按医疗废物处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