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024-2017 四川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标准

DB51/T 024-2017 四川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9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3935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1/T 024-2017 四川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标准简介:

DB51/T 024-2017《四川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标准》是一部由四川省地方标准局发布的标准,它主要规范和指导四川省范围内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工作。该标准的出台,是为了适应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推动四川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健康发展。

以下是该标准的一些主要内容和特点:

1. 系统性:标准涵盖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全过程,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图设计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2. 环保性:强调了绿色建筑的理念,规定了在设计中应考虑的节能、减排、环保等因素,推广使用环保材料和施工技术。

3. 安全性:标准对建筑的结构安全、防火、抗震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以保障建筑的安全性能。

4. 工艺性:根据四川省的实际情况,标准强调了设计的可施工性和装配化,以提高施工效率和降低施工难度。

5. 适应性:考虑到四川地区的气候和地质条件,标准在设计参数和方法上做了相应的调整,以确保建筑的适用性。

该标准对于提升四川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技术水平,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B51/T 024-2017 四川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标准部分内容预览:

中。 结构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小于1.1 安全等级为二级时不应小于1.0: VidE E一一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一# 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剪力 墙底部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承载力设计值。 4.2预制构件的连接位置宜设置在受力较小的部位

5.4.2预制构件的连接位置宜设置在受力较小的

6.1.1除本标准另有规定外,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可按现浇混 疑土框架结构进行设计。 6.1.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预制柱的纵向钢筋连接应符合 下列规定: 1纵向钢筋连接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 2高层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首层柱采用预制柱时,钢筋应 采用套筒灌浆莲接,钢筋莲接位置宜设置在地坪标高以上且不低 于 500mm处。 3对于高度不天于24m且结构抗震等级为二、四级的装配 整体式框架结构,直径不大于25mm的纵向钢筋可采用浆锚搭接 连接。

1柱内纵向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热轧带肋钢筋 直径不宜小于18mm。 2矩形柱柱宽或圆柱直径不宜小于500 mm,且不宜小于同 方向梁宽加 200 mm。

3柱钢筋连接区域的箍筋宜采用焊接封闭箍或螺旋箍。 4当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BS EN 12016-2004电磁兼容性 电梯 自动扶梯和载客输送机的产品系列标准 抗扰性,柱箍筋加密区不应小于钢筋连 接区域并延伸500mm(图6.2.1),套筒上端第一个箍筋距离套筒 顶部不应大于 50 mm。

6.2.1柱箍筋加密区域

预制柱;2一连接套筒;3一箍筋;L1一连接套筒区域; L2一最小箍筋加密区域

.2.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框架叠合梁的设计应符合下 要求: 1 梁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 梁下部钢筋应有不少于50%的钢筋在节点区内锚固。 梁在柱上的搁置长度不宜小于20mm。 梁端部应设置键槽,键槽深度不低于40 mm。

5梁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150 mm且不宜小于梁高度的1/4。 6对于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叠合梁,梁端箍筋加密区范 内应采用封闭箍筋。 5.2.3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梁柱节点的拼缝宜设置在楼面 示高处(图6.2.3),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后浇节点区混凝土上表面应设置粗糙面。 2下柱纵向钢筋应向上贯穿现浇节点区,与上柱纵向钢筋 车接。 3上柱底部与节点上表面之间应设置座浆层或灌浆层,座 浆层或灌浆层的厚度不宜大于20 mm。

图6.2.3预制柱叠合梁节点

一节点区顶面粗糙面; 2一拼缝灌浆层;3一柱纵筋连接

一节点区顶面粗糙面; 2一拼缝灌浆层;3一柱纵筋连接

6.2.4在框架顶层节点处(图6.2.4),柱纵向钢筋在节点区内 的锚固宜采用焊端锚板或螺栓锚头的机械锚固方式,钢筋应伸至 梁顶,当截面尺寸不满足锚固长度要求时,可将柱向上延长。

6.2.4在框架顶层节点处(图6.2.4),柱纵向钢

图 6.2.4顶层节点

柱纵向钢筋;2一现浇节点;3一预制梁;

6.2.5在框架中间节点处(图6.

筋可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或焊接的方式直接连接,或者锚固在节点 区混凝土内。上部钢筋配置应符合现浇混凝土结构的要求

(a)梁下部纵向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或者焊接

(b)梁下部纵向钢筋锚固 图 6.2.5 中间节点

图6.2.5中间节点

1一现浇节点;2一下部纵筋连接;3一预制梁; 4一预制柱;5一下部纵筋锚固

6.2.6在框架边节点处(图6.2.6),梁纵向钢筋应锚固在节点区 内。当柱截面尺寸不满足直线锚固要求时,钢筋端部可采用焊端 锚板或螺栓锚头的机械锚固方式,也可采用90度弯折锚固,但钢 筋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0.4labg

图 6.2.6 中间层边节点

6.2.77 在框架顶层边节点处(图6.2.7),可将梁上部钢筋与柱外 侧纵向钢筋在节点区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5labc

侧纵向钢筋在节点区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 1.5laba

图6.2.7顶层边节点

1一梁宽范围外柱钢筋;2一梁宽范围内柱钢筋;3一附加箍筋 4一梁上部钢筋;5一正交梁上部钢筋: 6一梁下部钢筋;7一正交梁下部钢筋

.2.8预制柱可按楼层分段。预制框架梁宜按单个跨度分段, 当跨度较大时,亦可在梁中部设置连接段,连接段的长度不宜小 于1 000 mm,钢筋连接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

螺箍筋柱的正截面受压承载力按《混凝土结构设计 0010有关配置复合螺旋式箍筋的矩形截面规定计算。

心受压多螺箍筋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满足下列规定 组合时:

V 1./3 fbho +. 2+1 s

1.05 0.85A SV ho +0.056N YRE ^+1 JyV S

V一一剪力设计值; N一一与剪力设计值V相应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当大于 0.3f.A时,取0.3f.A,此处,A为构件的截面面积; 入一一偏心受压构件计算截面的剪跨比; b一 截面宽度; h。一一截面有效高度; f一一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fy 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即 nAsvl,此处,n为 2,Ax,为单肢大圆螺旋箍筋的 截面面积; S一一沿构件长度方向的大圆螺旋箍筋间距。 YRe一一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偏心受拉多螺箍柱剑裁面受前承裁力应满品下列规定

6.3.3偏心受拉多螺箍筋柱余

6.3.4多螺箍筋柱的钢筋配置应满足下列要求(图6.

1多螺箍筋由一个大圆螺旋箍筋和四个小圆螺旋箍筋组 成,大圆螺旋箍筋设置在截面中央,四个小圆螺旋箍筋设置在四 角,小圆螺旋箍与大圆螺旋箍的交汇面积不宜小于小圆螺旋箍围 箍面积的30%。 2当0.25≤D2/D,≤0.4时,大、小螺箍交汇区可不设置纵向 钢筋。

图 6.3.3 方形截面多螺箍筋柱的配筋方式

纵向钢筋;D1一大螺旋箍的直径;D2一小螺旋箍的直径; Dc一方形截面高度扣除箍筋保护层后的尺寸

3大圆螺旋箍圆形的最大外径与混凝土保护层内侧相切, 最小外径不应小于小圆螺旋箍的圆形外径且不应小于0.5Dc,D 为方形截面高度扣除箍筋保护层厚度。 4小圆螺旋箍圆形的外径宜与保护层内侧两边相切,且不 4 5多螺箍筋柱应采用方形截面,且截面边长不应小于 600mm,小圆螺旋箍的圆形外径不宜小于120mm。 6多螺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6 mm,不宜大于 25 mm。 6.3.5多螺箍筋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按大、小螺旋箍 筋分别计算,且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 规定,其中最小配箍特征值孔按“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 形螺旋箍”选用。

1多螺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 不应小于5d。 2多螺箍筋可采用焊接、搭接或机械连接。 6.3.7 多螺箍筋柱的纵向钢筋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多螺箍筋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位置应根据承载力、施工 适应性等要求确定。 2多螺箍筋柱中,当纵向受力钢筋间距大于现行国家有关 标准规定时,可增设直径不小于10mm的纵向构造钢筋。 3多螺箍筋柱中的纵向构造钢筋可不伸入梁柱节点,正截

面承载力计算时不计其影

6.3.8采用多螺箍筋柱的框架梁柱节点的箍筋配置应符合《温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有关规定。

4.1本节适用于由装配整体式框架和装配式排架组 结构。

6.4.1本节适用于由装配整体式框架和装配式排架组成的框排 架结构。 6.4.2 框排架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6.4.2的要求。

框排架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6.4.2的要求。

6.4.2框排架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6.4.2的

表 6.4.2 框排架的最大适用高度(m)

6.4.3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的框架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 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 和抗震构造措施要求。内类框排架结构中,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 表6.4.3确定,排架的抗震等级参照框架确定。

表6.4.3丙类框排架结构中框架的抗震等级

1在结构单元平面内,框架与排架应对称均习布置。在 构单元内,各柱列的侧移刚度宜均匀。 2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并应 避免抗侧力构件的侧移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3框架柱中线与梁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 天于柱宽的1/4时,应计入偏心的影响。 4当框架部分高度大于24m时,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土墙板时,其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应具有适应结构位移的 能力。

柱轴压比不宜大于表 6.4.

表 6.4.8 柱轴压比

6.4.9当跨度大于 24m 或位于8度 III、IV类场地时,屋盖宜 选用钢屋架。

6.4.9当跨度大于 24m或位于8度 III、IV类场地时,屋盖宜 选用钢屋架。 6.4.10排架支撑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 规范》GB 50191 的要求

6.5.1本节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7度以下地区,建筑 高度不超过18m,建筑设防类别为丙类的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 结构设计。

用力可作为预应力荷载作用在主体结构上JC/T 994-2019 微晶玻璃陶瓷复合砖,并计算对主体结构产 生的综合内力。

6.5.5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内最大弹性

1柱应为矩形截面,且在楼板厚度范围内应留有双向预应 力束的孔道。 2柱的内力应考虑预应力压缩变形的影响。 3预制柱上下接头位置宜设在板面以上0.8~1.0m处。 4柱在板底、板面处宜设置双层套箍,如图6.5.6所示

图6.5.6板面、板底处柱的双层套箍

6.5.7 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结构的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 预制楼板的现浇叠合层厚度不宜小于80mm。 2 预制楼板与耗接触的板角应留有缺口,目与样双面平接 3板柱节点处,应在柱两侧各一倍板肋高度范围内的叠合 层中布置连续通过支座的普通钢筋,普通钢筋宜承担10%~20% 的负弯矩。

6.5.8板柱节点接缝接触面处的竖向抗剪承载力应按式6.5.8

2015年二级建造师《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各项时间考点总结V<0.36uNtal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