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2053-2018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HJ 2053-2018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39273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HJ 2053-2018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简介:

《HJ 2053-2018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是中国环境保护部于2018年发布的标准,全称为《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该标准主要针对燃煤电厂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排放,提出了严格的排放控制要求,旨在推动燃煤电厂向超低排放标准转变,有效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维护环境质量。

该规范详细规定了燃煤电厂在烟气治理过程中,包括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设备选型、工艺流程、运行维护以及污染物排放限值等。它涵盖了烟气处理的全过程,对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提出了非常严格的标准,比如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不大于35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不大于10毫克/立方米,颗粒物排放浓度不大于10毫克/立方米等。

实施该规范对于提升燃煤电厂的环保技术水平,实现节能减排,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HJ 2053-2018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a)高压供电装置宜选择45kV~72kV电压。 b)板电流密度宜设置为0.6mA/m2~1.0mA/m²,电源裕度系数可为5%。管式湿式电除 尘器也可设置线电流密度为0.5mA/m~1.0mA/m(极线长度)。 c)供电装置宜选用节能控制功能型,可根据实际排放粉尘手动调整电源的输出。 d)导电玻璃钢管式湿式电除尘器宜采用恒流电源,

6.4.2.2.8绝缘子应符合JB/T5909的规定,绝缘子应有防结露的措施,宜采用防露型高铝瓷 绝缘子或设置热风吹扫装置。每个绝缘子宜设置一只电加热器,加热温度最低不小于70℃ 绝缘子箱内的绝缘子加热器应选用耐热电缆,耐热温度不小于200℃。 6.4.2.2.9接地系统电阻值应小于22。对于工频电源或者分体式布置的供电装置,其控制 柜和电源装置二者之间接地排应使用截面积不小于50mm²铜芯接地电缆相连。

赣02D401(标准号DBJT12-74)住宅水、电、燃气三表安装6.4.2.2.10喷淋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a)喷淋系统管路应根据环境温度设置保温层及伴热,电场内部应合理设置相应排水措 施,防止积液。喷嘴喷淋覆盖率应不小于120%,喷嘴应便于检查和更换。 b)金属板式湿式电除尘器喷淋系统可采用单、双线两种冲洗方式。宜采用高效雾化喷 嘴,应使阳极板表面产生连续水膜。 c)管式湿式电除尘器喷淋系统可采用定期间断冲洗方式。导电玻璃钢管式湿式电除尘 器宜每天冲洗一次,每次冲洗时间宜为5min~20min;柔性极板管式湿式电除尘器宜每周冲 洗一次,每次冲洗时间宜为20min~30min。实际运行可根据锅炉负荷、入口浓度、脱硫运 行等情况调整、优化清洗周期。喷淋时,宜自动降低电场的运行强度或关闭电场。 6.4.2.2.11补给水水质要求应符合JB/T12593的规定。 6.4.2.2.12水系统工艺流程配置合理,要求运行安全可靠、简单易行;设备选型的计算应合 理、准确、可靠。水系统平面布置应考虑运行、维修人员的操作条件的便利性。喷嘴的布置 要合理,不存在冲洗死角, 6.4.2.2.13灰斗壁板宜采用普通碳钢衬玻璃鳞片防腐,壁板母材厚度应不小于5mm, 6.4.2.2.14其他要求应符合JB/T12593的规定。

6.4.3.1脉冲喷吹类袋式除尘器、回转反吹类袋式除尘器应分别符合JB/T10921、JB/T8533 的规定。

6.4.3.2滤料和滤袋应满足以下要求!

a)滤料和滤袋应符合GB/T6719、HJ/T324、HJ/T326、HJ/T327的规定 b)滤料老化后的动态除尘效率宜不小于99.98%。 c)滤袋缝制过程应减小缝线处的针孔泄漏,缝制完成后应检测其泄漏程度,确保满足 要求。 d)滤袋应能长期稳定使用,使用寿命宜不低于4年或3万h。 5.4.3.3滤袋框架应符合JB/T5917的规定。 6.4.3.4花板的强度应满足态挂全部滤袋、滤袋框架以及每条滤袋上挂灰5kg的状态下无变 形、扭曲的要求。 6.4.3.5花板、滤袋及滤袋框架三者应相互匹配,必须保证滤袋与花板间的密封性以防止含 尘烟气泄漏。

6.4.3.7脉冲阀应符合JB/T5916的规定,其选型应根据喷吹一次的滤袋过滤面积、过滤风 速等因素确定。 5.4.3.8行喷式脉冲清灰系统分气箱的设计、制造和检验应符合TSGR0003及JB/T10191 的规定,其底部应设置排污阀,制造完成后应保证内部无焊渣等杂物。 6.4.3.9行喷式脉冲清灰压力宜为0.25MPa~0.35MPa,回转式脉冲清灰压力宜为0.085 MPa。 6.4.3.10回转式脉冲清灰装置的回转机构驱动电机功率应不小于0.37kW,电机与减速箱应 合理匹配,回转轴密封性应良好。 5.4.3.11回转式脉冲清灰装置的转动部件应置于除尘器本体保温之外,应能实现不停机保 养维修。 5.4.3.12除尘器应设置预涂灰装置。除尘器热态运行前应进行预涂灰,预涂灰的粉剂可采 用粉煤灰,在引风机风量大于80%BMCR烟气量时,预涂灰后除尘器的阻力增加宜大于300 5.4.3.13其他要求应符合HJ2039的规定,

6.4.4电袋复合除尘器

6.4.4.1电袋复合除尘器电区的同极间距、阳极板、阴极线等的工艺设计要求同6.4.2.1. 6.4.4.2袋区的花板、滤料和滤袋、滤袋框架、脉冲阀等的工艺设计要求同6.4.3。 6.4.4.3入口及电区与袋区结合处应采用合理的气流分布措施,其气流分布模拟试验应符合 JB/T12114的规定。 6.4.4.4电袋复合除尘器高压供电装置应符合JB/T12533的规定,电气控制装置应符合JB/T 2123的规定,绝缘子应符合JB/T12126和JB/T5909的规定。 445滤料材质及古重的选宝微连全DLT1402的

6.4.4.4电袋复合除尘器高压供电装置应符合JB/T12533的规定,电气控制装置应符合 2123的规定,绝缘子应符合JB/T12126和JB/T5909的规定。 6.4.4.5滤料材质及克重的选定应符合DL/T1493的规定。

6.4.5二次污染控制措施

6.4.5.1湿式电除尘器喷淋系统产生的废水宜适当预处理后作为湿法脱硫工艺补水回用。 6.4.5.2废旧滤袋应采用机械破碎、回炉熔化拉丝、高温裂解等方法进行回收利用,或者采 用焚烧、土地填埋等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 6.4.5.3管式湿式电除尘器阳极管应采取资源化利用的措施。 6.4.5.4其他二次污染控制措施应符合HJ2039的规定,

6.5SO,超低排放控制系统

5.5.1.1脱硫系统宜优先考虑成熟技术,对新兴技术宜通过科技示范,逐步逐级放大推厂, 5.5.1.2脱硫系统应能适应机组负荷、烟气量、烟气参数正常波动变化,考虑有低负荷时的 经济运行调节手段。 6.5.1.3湿法脱硫原烟气温度宜低于140°℃C,一般控制在85°℃C~120℃C,入口烟尘浓度根据

运行调节手段。 3湿法脱硫原烟气温度宜低于140℃C,一般控制在85C~120℃,入口烟尘浓度根据

6.5.1.3湿法脱硫原烟气温度宜低于140℃C,一般控制在85C~120℃,入口烟

质累积的设施。高效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原烟气温度宜不低于100℃。 6.5.1.4湿法脱硫系统设计宜考虑颗粒物、雾滴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措施,控制雾滴携带, 减少脱硫系统对颗粒物排放的贡献。 6.5.1.5脱硫系统应与生产工艺设备同步运转,装置运行寿命、检修维护周期应与主机一致 脱硫系统不应设置烟气旁路。 6.5.1.6脱硫系统关键设备及管线宜考虑设置相应的备用及应急措施,以满足故障切换及检 修需求。 6.5.1.7其他要求应符合HJ/T179、HJ/T178和HJ2001的规定。 5.518海水脱硫系统工艺设计按GB/T19229.3、HL2046热行

6.5.3.1烟气系统

6.5.3.1.1烟道布置合理,尽可能减少沿程阻力,必要时可设置烟气导流板。 6.5.3.1.2若设置烟气换热器,不宜采用回转式气气换热器。 6.5.3.1.3其他要求应符合HJ/T179的规定。

6.5.3.2吸收塔系统

GB∕T 33832-2017 玻璃纤维耐水性的测定6.5.3,2.1 通用要求

a)吸收塔喷淋区空塔烟气流速宜为3.5m/s~3.6m/s,受现场条件限制的脱硫改造工程吸 收塔喷淋区空塔烟气流速宜不大于3.8m/s。 b)吸收塔最底层喷淋层与入口烟道接口最高点的间距宜不小于2.5m。 c)循环泵宜按单元制设置,每台循环泵对应一层喷淋层,相邻两层喷淋主管宜错开布 置,喷淋层层间距宜不小于1.8m。 d)每层喷淋层喷淋覆盖率宜大于250%。喷淋层喷嘴布置应保证每个喷嘴入口压力均 匀,尽量减少对吸收塔塔壁冲刷,喷嘴雾化粒径为1mm~2mm。 e)浆液氧化宜采用强制氧化工艺,氧化空气流量宜不小于理论需求量的2.5倍 )浆液池(箱)应设置浆液态浮设施防正石浆液固体物沉淀。机械搅拌设备应满足1 台设备停止工作条件下石膏浆液区不发生沉淀风险,射流泵扰动系统应注意避免喷射扰动死 区。 g)浆液池(箱)的氧化与搅拌工艺应联合设计。侧进式搅拌器宜选择氧化风搅拌器直 次方式,射流泵扰动系统宜采用氧化风管网式布置。 h)其他要求应符合HJ/T179的规定,

6.5.3.2.2pH值物理分区双循环技术

a)pH值物理分区双循环技术吸收塔系统由两级循环系统、除雾器等组成CJ∕T 141-2001 城市供水 二氧化硅的测定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一级循环系 统包括一级浆液循环吸收系统、氧化系统等;二级循环系统包括二级浆液循环吸收系统(含 塔内浆液收集盘、塔外浆液箱)、二级氧化系统、浆液旋流系统等。 b)一级循环浆液pH值宜控制在4.5~5.3,浆液循环停留时间宜不低于4.5min;二级循 环浆液pH值宜控制在5.8~6.2,浆液循环停留时间宜为3.5min~4.5min。 c)一级循环和二级循环宜分别设置1套氧化系统,氧化风机考虑1台备用;也可共用 套氧化系统,氧化风机应不少于2台,其中1台备用。具体方案应根据工程情况经技术经济 比较后确定。 d)二级循环的浆液旋流系统由浆液旋流给料泵和浆液旋流站组成,二级循环浆液含固 量应不超过12%。 e)塔外浆液箱下部应设置检修孔,检修孔尺寸应满足搅拌器叶轮或滤网最大尺寸的安 装件或检修件进出要求。 塔外浆液箱宜采用叶片搅拌方式,底层搅拌器应设置启动冲洗装置

6.5.3.2.3pH值自然分区技术

a)pH值自然分区技术吸收塔系统由浆液循环吸收系统、氧化系统、除雾器等组成。其 中,吸收塔上部喷淋区包括喷淋层及均流筛板,分为均流筛板持液区和喷淋吸收区,吸收塔 底部浆液池分为上部氧化结晶区和下部供浆射流区。 b)喷淋区宜设置均流筛板,数量不大于2个,可设在所有喷淋层下方,也可设在喷淋 层之间。 c)喷淋区宜设置降低塔壁烟气偏流效应的增效环,应布置于吸收塔喷淋层下方。 d)分区隔离器应与氧化空气管网高度一致,其隔离管的数量和管径应根据液体流动性 与分区效果确定。 e)分区隔离器上部浆液pH值宜控制在4.8~5.5,下部浆液pH值宜控制在5.5~6.2。 )射流搅拌系统由射流泵、射流搅拌管网、喷嘴、支架及管阀组成。新建工程吸收塔 浆液池应采用射流搅拌系统,改造工程可根据改造条件确定是否保留原有搅拌装置。 g)每座吸收塔宜设置两台射流泵,一用一备。射流泵应设置两个吸入口,一高一低, 吸收塔启动时使用高吸入口,正常运行时使用低吸入口。 h)射流搅拌喷嘴应均匀分布于吸收塔横截面,喷嘴流量应大于150m3/h。射流搅拌喷 嘴正对喷曙下方的吸收塔底板区域应采取耐冲刷防磨措施,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