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84-2014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技术规程

DBJ61/T 84-2014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61/T 84-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4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6888
免费资源

DBJ61/T 84-2014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61/T 84-2014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技术规程简介:

DBJ61/T 84-2014《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技术规程》是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主要目的是指导和规范北京市范围内建筑与小区的雨水利用工作,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保护和改善环境。

该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总则:规定了规程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等。

2. 雨水收集系统:规定了雨水收集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要求,包括雨水的收集、储存、输送等环节。

3. 雨水利用系统:规定了雨水在建筑与小区中的利用方式,如绿化灌溉、冲厕、洗车、冷却等,以及相应的系统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要求。

4. 雨水处理系统:规定了雨水在利用前的处理方法,包括初步处理、深度处理等,保证雨水的利用安全。

5. 附录:包括一些技术参数、计算方法等。

通过执行这个规程,可以实现雨水的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达到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城市水循环利用效率的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水资源保护意识,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社区的发展。

DBJ61/T 84-2014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技术规程部分内容预览:

4.3.1雨水利用系统选型及设计规模,应根据降雨量、建设用 也面积、下垫面状况及供水用水条件、环境与卫生因素等,通 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4.3.2地面雨水宜采用雨水人渗,人渗前可采用设备初步处理 或有处理功能的渗透沟。

4.3.3降落在景观水体上的雨水应就地储存

4.3.4屋面雨水可采用雨水入渗、收集回用或二者相结合

1 当地缺水情况; 2 室外土壤的入渗能力; 雨水的需求量和水质要求; 4 杂用水量和降雨量季节变化的吻合程度: 5 经济合理性。 4.3.5 小区内设有景观水体时,屋面雨水宜优先考虑用于景观 水体补水。室外土壤在承担了室外各种地面的雨水人渗后,其 入渗能力仍有足够的余量时,屋面雨水可进行雨水人渗。

1降雨量随李节分布较均匀的地区; 2用水量与降雨量季节变化较吻合的建筑与小区。 4.3. 7 收集回用系统的回用水量或储水能力小于屋面的收集雨 量时,屋面雨水的利用可选用回用与入渗相结合的方式。 4.3.8大型屋面的公共建筑或设有人工水体的项目DB11∕T 1670-2019 城市综合管廊设施设备编码规范,屋面雨水 宜采用收集回用系统

4.3.9为削减城市洪峰或要求场地的雨水迅速排十时,宜采用 调蓄排放系统

6消防用水; 7 循环冷却水补水。

4.3.11建筑或小区中同时设有雨水回用和中水的合用系级

原水不宜混合,出水可在清水池氵

5.1.1屋面表面应采用对雨水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材

5.1.1屋面表面应采用对雨水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材料。有条 件时可采用种植屋面。

件时可采用种植屋面 5.1.2屋面雨水收集管道的进水口应设置符合国家或行业现行 相关标准的雨水斗。

5.1.2屋面雨水收集管道的进水口应设置符合国家或行业现行

水斗至该装置的管道长度宜相近

5.1.5屋面雨水收集宜采用重力流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大型屋 面宜采用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并应有溢流措施。 5.1.6屋面雨水收集采用重力流雨水收集系统时,其设计应满 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要求

5.1.7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储存设施之间的室外输水管

可按雨水储存设施的降雨重现期计算,若设计重现期比上游管 道的小,应在连接点设检查井或溢流设施。埋地输水管上应设 检查口或检查井,间距宜为(25~40)m。 5.1.8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应独立设置,严禁与建筑污、废水排 水连接,严禁在室内设置敬开式检查口或检查井。 5.1.9除种植屋面外,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均应设置弃流设施

可按雨水储存设施的降雨重现期计算,若设计重现期比上 道的小,应在连接点设检查井或溢流设施。理地输水管上 检查口或检查井,间距宜为(25~40)m。

5.1.9除种植屋面外,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均应设置系

水入渗收集系统宜设弃流设施。

5.2.1当采用虹吸雨水排水系统时,屋面集水宜采用集水沟。 集水沟断面尺寸和过水能力应经水力计算确定。 5.2.2屋面集水沟的深度应包括设计水深和保护高度。 5.2.3 集水沟沟底宜有坡度,坡度小于0.003时应具有自由出 流的雨水出口。

规范》GB50014执行。

5.2.5水平短沟设计排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Adg = kdgkarA, 1.25 S,X

式中qdg 水平短沟的设计排水量(L/s); kdg 安全系数,取0.9; kdf 断面系数,取值见表5.2.5; Az 沟的有效断面面积(mm²),在屋面天沟或边沟中 有阻挡物时,有效断面面积应按沟的断面面积减 去阻挡物断面面积进行计算; Sx一深度系数,见本规程附录E,半圆形或相似形状的 短檐沟Sx=1.0; Xx一形状系数,见本规程附录E,半圆形或相似形状的 短檐沟X=1.0。

表5.2.5各种沟型的断面系数

5.2.6 水平长沟的设计排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Acg = qdg—

水平长沟的设计排水量(L/s); L 长沟的容量系数,见表5.2.6。

.6平地或有坡度坡向出水口的长沟

主:L排水长度(mm);h,设计水深(mm)

5.2.7当集水沟有天于10°的转角时,计算的排水能力应乘以 折减系数 0. 85。

5.2.9天沟和边沟的坡度小于或等于0.003时,按平沟设计。

表 5. 2. 10 天沟和边沟的最小保护高度

5.2.11天沟和边沟应设置溢流设施。

5.2.11天沟和边沟应设置溢流设施。

5.3.1雨水斗应采用重力流雨水斗,其设计流量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 5.3.2 雨水斗应有格栅,格栅进水孔的有效面积应等于连接管 横断面积的2~2.5倍。

5.3.3多斗雨水系统的雨水斗宜相对立管作对称布置

在立管顶端设置雨水斗。

5.3.4布置雨水斗时,应以伸缩缝或沉降缝作为天沟排水

线,否则应在该缝两侧分别设置雨水斗。当该两个雨水斗连接 在同一悬吊管上时,悬吊管应装伸缩接头,并保证密封。

5.3.5同一悬吊管连接的雨水斗应在同一高度上,且

5.3.6寒冷地区,雨水斗宜布置在受室内温度影响的屋面 水易融化范围的天沟内。雨水立管宜布置在室内

排水能力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及《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 规定。

高层。当雨水立管的设计流量小于最大排水能力时,可将不同 高度的雨水斗接入同一立管,但最低雨水斗应在立管底端与最 高斗高差的2/3以上;多个立管汇集到一个横管时,所有雨水 斗中最低斗的高度应大于横管与最高斗高差的2/3以上。

5.3.10屋面无溢流口措施时,雨水立管不应少于两根,且应 满足有关规范中的溢流要求。

5.3.10屋面无溢流口措施时,雨水立管不应少于两根,且应

5.3.12雨水管道应采用金属管、钢塑复合管、承压塑料

其管材和接口的工作压力应大于建筑物高度产生的静水压 应能承受0.09MPa负压。

5.3.13重力流屋面雨水收集系统除执行本规程条款外,尚应

5.4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屋面溢流设施的溢流量应为不小于50年重现期的雨水 流量减去设计重现期的雨水设计流量。

5.4.1屋面溢流设施的溢流量应为不小于50年重现

5.4.2不同高度、不同结构形式的屋面宜设置独立的收集系 统。

5.4.3雨水斗的设计流量不得超过产品的最大泄流量,雨水斗

应水平安装。与立管连接的单个雨水斗最大泄流量宜取高限, 多斗悬吊管上距立管最近的雨水斗最大泄流量宜取高限,并以 其为基准,其他各斗的数值依次比上个斗递减10%。

5. 4. 5[ 收集系统应方便安装、维修,不宜将雨水管放置在结构 柱内。

hi =入 lv? d2 g

△ 2. 51 /入 3.7d R. V

式中△一一管道当量粗糙高度(mm); R一雷诺数。 5.4.7 最小管径不应小于DN40。各种管道流速应满足下列规

悬吊管设计流速不宜小于1m/s; 2 立管设计流速不宜小于2.2m/s; 3 虹吸管道设计流速不宜大于10m/s; 4 排出口管道的设计流速不宜大于1.8m/s,否则应采取消 能措施。

水头之和,不得大于始端雨水斗至排出管终点处的室外地面的 几何高差。

5.4.9雨水斗顶面至排出管终点处的

管管径不大于DN75时不宜小于3m,立管管径大于DN75 宜小于5m。

5.4.10系统中节点处各汇合支管间的水压差值,不应大于 0.01MPa。

管等,其管材和接口的工作压力应大于建筑物高度产生的静水 压,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1能承受0.09MPa负压: 2采用专用HDPE管材时,应使用止动法兰短管控制线性膨 胀; 3连接管应与雨水斗出口材质相同; 4悬吊管须做防晃支架; 5 虹吸排水系统管材应与系统设计计算的管材特性相符。 5. 4.12 系统内的最大负压计算值,应根据系统安装场所的气 象资料、管道的材质、管道和管件的最大、最小工作压力等确

象资料、管道的材质、管道和管件的最大、最小工作压力等确 定,但应限于负压0.09MPa之内

5.5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5.5.1建设用地内平面及竖向设计应考虑地面雨水收集要

5.5.3 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低洼处,顶面标高宜低于 (10 ~ 20) mm。

5.5.5 雨水收集宜采用具有拦污截污功能的成品雨水口。 5.5.6 雨水收集系统中设有集中式雨水弃流装置时,各雨水口

5.6.1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弃流装置宜设于室外,当设在室内 时,应为密闭形式。雨水弃流池宜靠近雨水蓄水池,当雨水蓄 水池设在室外时,弃流池不应设在室内。 5.6.2地面雨水收集系统设置雨水弃流设施时,可集中设置

5.6.1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弃流装置宜设于室外,当设在室内

5.6.2地面雨水收集系统设置雨水弃流设施时【11层】6442平米11层框剪豪华公寓(计算书、建筑、结构图),可集中设置,

5.6.2地面雨水收集系统设置雨水弃流设施时,可集中设置, 也可分散设置。

5.6.3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自动控制弃流装置,其

也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渗透弃流装置,地面雨水收集系统 宜采用渗透弃流井或弃流池。

SS、色度等污染物浓度确定。当无资料时,屋面弃流可采用 (2~3)mm径流厚度,地面弃流可采用(3~5)mm径流厚度。 5.6.5初期径流弃流量按下式计算:

W,=10 ×8 × A

5.6.8初期径流弃流池应符合下列规定:

GB∕T 50392-2016 机械通风冷却塔工艺设计规范.8初期径流弃流池应符合下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