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6597-2018 油气管道内检测技术规范

SY/T 6597-2018 油气管道内检测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SY/T 6597-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4M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35639
免费资源

SY/T 6597-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Y/T 6597-2018 油气管道内检测技术规范简介:

SY/T 6597-2018《油气管道内检测技术规范》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一项重要技术规范,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油气管道的内检测工作,以确保管道的安全、高效运行。这份规范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义和术语:规范中首先对内检测、缺陷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定义,确保各参与方对工作内容有统一的理解。

2. 内检测设备要求:规范详细规定了内检测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如分辨率、精度、稳定性等,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内检测程序:包括内检测前的准备工作,如管道清理、压力控制等,检测中的操作要求,以及检测后的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等步骤。

4. 缺陷识别和评价:规定了如何通过内检测数据识别管道缺陷,以及如何根据缺陷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价,为后续的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5. 质量控制和保证:制定了详细的内检测质量控制和保证措施,包括人员资格要求、设备校验、数据完整性检查等,确保整个检测过程的质量。

6. 安全规定:在进行内检测过程中,规范了人员安全、设备安全以及环保等各方面的安全规定,以防止意外发生。

7. 记录和报告:要求对内检测的全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按照规范要求编写检测报告,以供相关部门进行参考和决策。

这份规范的出台,对于提升我国油气管道的内检测技术水平,保障管道安全运行,延长管道使用寿命,降低运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相关企业来说,也是进行内检测工作的法定依据和行为指南。

SY/T 6597-2018 油气管道内检测技术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13.3检测数据对比及腐蚀增长速率的使用

13.3.1当开展多次内检测时,宜进行多次内检测数据比对,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识别出腐蚀、裂纹、 凹陷等可能随时间发展的缺陷。 13.3.2宜结合多源数据分析和开挖测量结果,完善腐蚀增长速率,更准确地制定维修维护计划 和再检测计划。 13.3.3内检测数据对比分析和腐蚀数据综合分析见SY/T0087.5

GB∕T 39190-2020 物联网智能家居 设计内容及要求14新建管道适应性要求

a)安装永久收发球筒或预留连接临时收发球筒的接口,收发球筒前应留有足够的作业空间和安 全距离。 b)上下游收发球筒间距宜控制在150km以内,最长不应超过200km。对投产后可能存在杂质较 多、管道结蜡或者管道内表面对清管器磨损严重的管道,应适当缩短间距。 c)收发球筒应满足使用内检测器的长度的要求。平衡管、阀门、三通等附件的设置满足清管和 内检测的要求。 d)最小允许弯管曲率半径 e)最大允许的内径变化。 f)支管连接设计及线管材料兼容性。 g)内涂层与内检测的相互影响。 h)过球指示器。 i)旁通与盲板的间距。 i)在确定球筒方位时应考虑进

15检测风险控制与应急处置

偏制相关应急程序和预案,并纳入内检测技术方案。 5.1.2内检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a)检测器在管道中受到冲击或部件结构失效等因素发生解体; b)检测器因驱动皮碗过量磨损失去驱动力停留在管道中; c)检测器在管道存在大变形、支管(三通)、阀门等位置卡停; d)检测器运行过程中由于工艺流程切换失去驱动,发生运行异常; e)因管道清洁度不够,发生蜡堵或者被其他污物卡停; f)跟踪器失效,未能正常跟踪到检测器运行状态; g)发射机失效; h)收、发球等作业过程中出现误操作

15.2.1应提前对内检测项目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培训。 15.2.2检测期间,应配备至少1套泡沫清管器和1套带测径板、接收机、发射机的机械清管器。 15.2.3确保内检测器地面跟踪器到位,在每次检测器或清管器发送前应更换发射机和接收机电池 并将发射机和接收机调整至最佳的工作状态。 15.2.4确保维抢修人员和物资到位。 15.2.5内检测过程中的阀门开关及收发球流程切换等操作应严格按照相应输油气站场输油气岗作业 指导书的规定执行。 15.2.6针对内检测器在管道中解体的风险,应提前对检测器各部件进行检查,并对输气管道气流量 变化较大或者管道存在较大落差处进行识别、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在检测器运行过程中,提前安排 人员在该位置值守监听。 15.2.7针对内检测器皮碗失去驱动的风险,应提前对皮碗的磨损或可能造成失去驱动的位置处进行 识别、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

15.2.8针对内检测器卡停的风险, 对管道可能存在天变形、支管等位置进行识别、分析开采 取相应措施,对沿线阀门进行排查,确保内检测器运行时阀门保持在全开位置。 15.2.9针对内检测过程中工艺流程切换可能导致内检测器运行异常的风险,内检测实施过程中应尽 量保持工艺平稳,如必须进行切换,则应选择检测器在较平缓的区域时进行操作。 15.2.10管道上下游相关方应制订管道运行中断的应急措施。

.3.1检测器地面跟踪信号丢失且管道运行压力升高并影响输量,可初步判断检测器发生卡停。应 时上报并启动相关应急程序和预案,同时可按如下措施进行处理: a)对地面标识器信号进行分析,初步给出卡停位置,同时根据检测器(清管器)跟踪信号丢失 时的运行时间来计算位置。 b)根据相关资料和现场地形分析管道情况,如疑似卡停位置是否存在弯头、管道爬坡段,信号 丢失或压力出现异常时是否进行了工艺切换。 c)根据识别的管道情况,使用跟踪器进行地面信号查找。 d)通过信号查找确认卡停位置后,进行开挖确认。 e)动火切除并更换相应管段,取出检测器。 5.3.2检测器地面跟踪信号丢失,运行压力无异常或者运行压力升高但不影响输量,可按以下处理 a)在跟踪信号丢失点下游3km 10km范围内加密设置跟踪标识器,若重新发现信号,则恢复 正常检测。 b)若仍未发现检测器信号,可初步判断为检测器出现卡停,应及时上报并启动相关应急程序 和预案。 c)按照15.3.1中a) 至c)对检测器进行地面查找,确认检测器卡停位置。 d)可适当提高运行压力增大检测器驱动力,提压上限宜为近5年内该管道的最高运行压力,提 压过程中安排人员加密巡线。 e)若提压后检测器开始移动,则正常进行检测器跟踪,若检测器仍未移动,则应使用泄流量大 于检测器泄流量的泡沫清管器作为救援清管器进行推球。 f)在发救援清管器前,收球站应做好同时接收两个清管器的准备,应严密监控推球过程中两球 撞击时造成的撞击力和压力波。 g)若救援清管器将检测器推动, 则迷续进行跟踪,应同时跟踪检测器信号和救援清管器信号。 h)若救援清管器未推动检测器 则应动火切除并更换相应管段,取出检测器。 5.3.3检测器(清管器)发不出去时,应检查流程及压差,存在问题时及时修正。 5.3.4快开盲板漏气时, 应检查快开盲板是否变形、 密封胶圈是否损坏、密封处是否有杂质,及时 取相应措施修正,更换密封圈、清理胶圈处杂质, ,甚至更换快开盲板

16.1.1内检测服务方应具有一定的资质和相关管道内检测行业经验。在内检测项目前,应提供检测 历史经验、相关设备、数据分析能力、内部管理制度等能够保证项目质量的证明。 16.1.2内检测服务方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以保证内检测项目质量。 16.1.3内检测服务方宜建立分级认证体系,对内检测操作和数据分析人员进行培训和认证,保证人 员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16.2操作人员能力要习

16.3数据分析人员能力要求

SY/T 65972018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检测器性能规格指标清单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检测器性能规格指标清单

B.2检测阈值和检测概率(POD)

性能规格应基于有效的统计给出适用的各种类型异常或特征的检测阅值和POD 对于适用的异常或特征,检测阈值应包括

a)金属损失(外部与内部),包括但不限于: 1)腐蚀:最小深度、长度、宽度和方位; 2)划痕:最小深度、长度、宽度、几何形貌和方位; 3)制造缺陷:最小深度、长度、宽度和方位。 b)裂纹(管体与焊缝),包括但不限于最小深度、长度、开口宽度、方位,以及与其他裂纹、异 常或部件的临近程度。 c)几何变形,包括但不限于: 1)凹陷:最小深度、或截面减少、或直径减少及方位; 2)椭圆度:最小椭圆度; 3)褶皱:最小高度、间隙及方位; 4)屈曲:最小深度,截面或直径减少及环向位置; 5)鼓胀:最小高度。 d)冶金特性,包括但不限于: 1)冷作:存在及其严重性; 2)硬点:硬点直径; 3)管材异常(如分层、结疤和裂开):最小尺寸和位置。 e)外涂层缺陷:最小面积。 f)环焊缝、制管焊缝。 g)根据行业标准或惯例,所要求的其他异常、环境或部件。 如果检测值和POD因异常尺寸或特性明显不同,应分别给出在异常尺寸或特性范围内的检测 和POD。

B.3识别概率(POI)

性能规格应基于有效的统计给出适用的各 类型和范围的异常的量化精度。量化精度应包括公差 T信度。 对于适用的异常或特征,量化精度应包括: a)金属损失(外部和内部): 1)腐蚀:深度、长度、宽度。 2)划痕:深度、长度、宽度。 3)制造缺陷:深度、长度、宽度。 b)管体裂纹:深度、轴向长度及与其他裂纹的邻近程度。对于裂纹簇,应给出裂纹簇的轴向长 度和环向宽度,及裂纹簇中最大裂纹的深度和轴向长度。 c)焊缝裂纹和其他焊缝异常:深度、长度及与其他裂纹的邻近程度。 d)变形: 1)凹陷:深度、截面或直径减少、长度。 2)椭圆度:椭圆变形百分比,或最小截面及最小直径。 3)褶皱:褶皱的高度,相邻褶皱之间的间隙。 4)屈曲:截面或直径减少。 5)鼓胀:截面或直径增加

e)冶金特性: 1)冷作:存在及其严重性。 2)硬点:硬点直径。 3)管材异常(如分层、结疤和裂开):尺寸、在管壁上的位置。 如果量化精度因缺陷尺寸或特性明显不同,应分别给出在异常尺寸或特性范围内的量化精度

DBJ50∕T-321-2019 气泡混合轻质土应用技术标准性能规格应明确影响检测阐值、POD、POI和量化精度的各项物理及操作因素或条件。影响检测 值、POD、POI和量化精度的物理及操作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a)异常方位及与其他异常或部件的临近程度。 b)异常形状及受影响区域。 c)壁厚范围。 d)检测器速度超出规定范围。 e)管道清洁度。 f)管子的金属学特性。 g)管子的曲率、冷弯或热弯。 h)可接受的传感器损失或传感器

性能规格应给出内检测器通过待检测管道而不造成损伤的通行限制,包括直管、弯头和部件对内 检测器的几何形状限制。 性能规格应根据允许的管道物理参数,如最小内径、最大壁厚、最小弯曲半径、最大支线/出口 直径、弯头之间最小要求的直管长度,来明确这些限制。 宜规定的其他约束或限制包括: a)运行时长。 b)数据存储容量。 c)收发球装置要求。 d)要求的止回阀位置或检测器相对于阀门的限制

性能规格应给出内检测器在待检测管道中运行的工艺条件要求。工艺条件要求应包括但 质类型、介质成分、介质流速、介质温度和运行压力。如果工艺条件对精度量化等其他性能 产生影响,应在性能规格中予以说明。

SY/T 65972018

C.1漏磁(MFL)检测器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检测器性能规格示例

DBJ∕T 13-152-2012 福建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检测器性能规格示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