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1453.1-2019 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防范技术规范 第1部分:监测

DB52/T 1453.1-2019 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防范技术规范 第1部分:监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52/T 1453.1-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6M
标准类别:工业标准
资源ID:34971
免费资源

DB52/T 1453.1-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2/T 1453.1-2019 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防范技术规范 第1部分:监测简介:

DB52/T 1453.1-2019 是贵州省的地方标准,全称为《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防范技术规范 第1部分:监测简介》。这个标准主要针对的是金属非金属矿山在排土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通过设定科学的监测方法和预警机制,来防范和减轻这些灾害可能带来的风险。

该标准详细规定了排土场监测的各个方面,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频率、数据处理与分析、监测报告、监测设施的维护与管理等,旨在提高排土场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矿山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你需要更具体的信息,比如监测的具体指标、方法等,可能需要查阅完整标准文档,或者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DB52/T 1453.1-2019 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防范技术规范 第1部分:监测部分内容预览:

4.1.1矿山排土场灾害主要指滑坡和泥石流。 4.1.2矿山应根据GB16423的要求和矿山实际建立排土场灾害监测系统,定期进行排土场监测,有效 防范、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当排土场发生滑坡或滑坡征兆时,应加强监测监控工作。 4.1.3排土场灾害监测可采取人工监测和在线监测两种方式。灾害监测系统应遵循科学可靠、布置合 理、全面系统、经济适用的原则。 4.1.4监测仪器、设备、设施的选择,应具有先进性且便于实现在线监测;监测仪器、设备、设施的 安装、理设和运行管理,应确保施工质量和运行可靠。 4.1.5监测系统建成并试运行3个月后,经矿山组织验收合格后投入正式使用。 4.1.6矿山企业应评估排土场稳定性状况,按4.2和4.4确定灾害监测等级和监测指标,进行排土场 总体监测方案设计,并按设计要求建设监测系统。排场定期进行稳定性分析后,灾害监测等级上升的 应补充设计并进行建设。 4.1.7排土场总体监测方案设计应当根据监测对象实际情况确定监测项目。排土场表面位移、降雨量 为基本监测项目。 4.1.8排土场灾害监测,应根据排土场设计等级、堆置方式、地形和地质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设 置必要的监测项目及其相应设施,定期进行监测。

DB52/T 1453. 12019

4.2.6最终边坡角等级指数α:根据最终边坡角与排土场物料自然安息角的大小关系,将最 等级指数α划分,见表5。

表6灾害监测等级指标权重值

4.2.8灾害指数:矿山排土场根据公式(1)计算排土场灾害指数D《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CECS142:2002》,并将灾害监测等

4.2.8灾害指数:矿山排土场根据公式(1)计算排土场灾害指数D,并将灾害监测等级划分为 二、三、四级,一级为最高等级,四级为最低等级,按表7确定监测等级,

、三、四级,一级为量最高等级,四级为最低等级,按表7确定监测等级

DB52/T1453.12019

4.3.1灾害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排土场灾害监测系统的核心内容,应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排土 场的安全状况。 4.3.2灾害监测指标体系包括表面位移、内部位移、裂缝、土压力、土壤含水率、孔隙水压力、降雨 量等指标。

4.1矿山排土场应结合灾害监测等级,对边坡变形、土压力、土壤含水率、水文气象等进行监

4.4.1矿山排土场应结合灾害监测等级,对边坡变形、土压力、土壤含水率、水文

灾害监测基本指标如表8所示

监测基本指标如表8所

5. 2. 1监测内容

监测边坡顶部表面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

DB52/T 1453. 12019

DB52/T 1453. 12019

DB52/T 1453. 12019

5. 2. 2监测布置

5.2.2.1监测基点应设置在边坡外部稳定区域。 5.2.2.2表面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应共用一个测点。 5.2.2.3测线选择和测点布置:宜在边坡中轴线上、工程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区域及有异常反应部位布 置测线,再根据测线布置相应测点。 5.2.2.4测点间距:一般边坡走向长度小于300m时,宜取20m~100m;边坡走向长度介于 300m~1000m之间时,宜取50m~200m;边坡走向长度大于1000m时,宜取100m~300m。测点垂直 间距不大于50m

5.2.4监测设施及安装要求

内部位移包括内部水平位移和内部竖向位移。

5.3.2.1监测断面的布置应根据监测等级、地质条件、潜在滑动面位置等情况确定。 5.3.2.2监测断面布置:宜以边坡中轴线为中心,建立监测网。一般边坡走向宽度小于300m时,纵 向断面间距宜取20m~100m;边坡走向长度介于300m~1000m之间时,宜取50m~200m;边坡走向长 度大于1000m时,宜取100m~300m。 5.3.2.3每个纵断面上竖直监测线首尾高程差不大于50m。每条竖直监测线上测点不少于3个,间距 不大于10m,最下一个测点应置于潜在滑动面之下。 5.3.2.4可参照内部水平位移监测要求布设内部竖向位移监测;内部竖向位移监测宜与内部水平位移 监测结合布置。 5.3.2.5内部位移的监测深度应依据潜在滑移面的位置确定

部水平位移监测的仪器精度应不大于0.10mm/m

5.3.4监测设施及安装要求

DB52/T1453.12019

5.3.4.2现场钻孔宜采用套管护壁的方式钻进,套管长度以1m为宜。钻头钻到预定位置后,不要立 即提钻,需把水泵接到清水里向钻孔内灌清水,直至泥浆水变成清水为止,提钻后立即安装套管。 5.3.4.3连接测斜管时,一定要插到管子端面相接为止,再用自攻螺钉拧紧。底盖封口处和管接头处 用土工布裹扎。 5.3.4.4测斜管长度安装到位后,需要调正凹槽的方向,先把管子向上提起少许,转动测斜管,使测 斜管内的一对凹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可。 5.3.4.5测斜管安装合格后应回填测斜管与孔壁之间的空隙,使测斜管与周边有机结合。回填时用手 扶正测斜管,不断向测斜管内注入清水,注满并保持满管清水。回填的原料视钻孔确定。岩石钻孔用水 泥沙浆或纯水泥浆回填。土中钻孔可用中粗砂或原状土、膨胀泥球等回填。一边回填一边轻轻地摇动管 子,使之填实。回填速度不能太快,以免塞孔后回填料下不去形成空洞。填满后盖上管盖,用自攻螺丝 上紧。24小时后再去检查,回填料若有下沉再补充填满。 5.3.4.6安装测斜仪时,先用活动测斜仪试放一遍,确认与设计一致后进行安装。每只倾斜仪的传感 器需与安装附件连接完好,传感器的两端各配有一只严格处于同一平面内的导向定位机构。单只传感器 使用时倾斜仪为一组装完整的准测斜仪, 两导轮之间的间距即为测斜仪的“标距”。多只传感器串联使 用时,需将单只传感器分别用连接配件于安装现场连接固定可靠,此时需保证每只倾斜仪的导向轮处于 同一平面内。把不同深度的连接杆和测头按顺序连接放入时,注意滚轮的方向(高轮指向边坡外)和供 电电缆编号,作好记录,逐一确认后方可固定或封堵孔口 5.3.4.7将露出地表的测斜管截至地表以上10cm, 在测斜管周边浇灌40cm×40cm×30cm混凝土槽, 并预埋穿线管,并浇灌40cm×40cm×5cm的水泥盖板保护管口。 5.4裂缝监测 5.4.1对边坡表面裂缝可采用皮尺、钢尺及简易测点等简单手段进行测量,对裂缝深度2m以内的浅 缝可用坑槽探法检查裂缝深度、宽度及产状等。 5.4.2当裂缝长度不超过20m时宜采用埋设测缝计或位移计进行监测。 5.4.3边坡表面裂缝监测的误差应不大于5mm。 5.4.4裂缝开始出现后, 采用人工观察时应逐日观测,稳定后每周观测1次,直到裂缝变化趋于稳定 为止。 5 土压力监测 6.1监测内容 监测边坡土体内部压力变化。

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宜与内部位移监测点相结合,成组实施监测,土压力与内部位移监测孔的孔距 不低于2. 5 m。

监测量程宜为计算的最大土压力值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

DB52/T 1453 12019

DB52/T 1453 12019

6.4监测设施及安装要求

方法可参考附录C。 6.4.2安装土压力计之前,宜先将土压力计做成预制件。将长度为60cm,孔径为Φ180mm的PVC管内 用混凝土填实并做好吊拉穿线,竖直放置PVC管,将土压力计背板水平放置在PVC管内混凝土上压紧, 土压力计感应板应超出PVC管边沿,待整体凝固后使用。 3.4.3将待安装的钻孔孔底5m用混凝土填实,具体填实深度以现场实际施工情况为准,原则上填实 深度最低不小于1m。 6.4.4孔底填实后立即安装土压力计预制件,使感应板朝上,在孔口用横杆吊拉固定,待预制件与孔 底混凝土凝固后用土回填至与管口平。 6.4.5在地表管口上方浇筑40cmx40cm×30cm混凝土墩,并预埋穿线管,以保护管口和标明位置

监测边坡土壤含水量!

边坡中轴线所在纵断面上布置1~2个监测区域 测深度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至少有3个以上监测

监测精度不低于3%F.S,分辨率不低于土2%。

7.4监测设施及安装要求

在监测坑侧壁每隔一定距离插入一个土壤含水率计,设备间距不低于30cm,设备数量根据监测需 要确定。安装完成后回填土至地表平,并做好安装位置标记。土壤含水率计安装施工方法可参考附录D。

《砌体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 T/CECS479-2017》监测地下水渗流变化情况。

8.1.2.1监测断面应选在有代表性且能控制主要渗流情况的边坡纵断面,以及预计有可能出现异常渗 流的区域。 3.1.2.2监测点的位置和深度应根据地质情况、潜在滑动面位置、可能产生的渗透变形情况、渗水部 位、汇集条件、渗流量大小并结合所采用的监测方法进行确定。 8.1.2.3孔隙水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宜与内部位移监测点、土压力监测点相结合,成组实施监测,两两 监测钻孔之间的距离不低于2.5m

8. 1. 3监测精度

盗测精度不低于土0.1%F.

蓝测精度不低于土0.1%F.S。

8. 1.4监测设施及安装要求

GB∕T 7690.3-2001 增强材料 纱线试验方法 第3部分:玻璃纤维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的测定DB52/T1453.12019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