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32-2018 崩塌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试行)

T/CAGHP 032-2018 崩塌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试行)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AGHP 032-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7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34602
免费资源

T/CAGHP 032-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 032-2018 崩塌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试行)简介:

"T/CAGHP 032-2018 崩塌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试行)"是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地质工程学会(CAGHP)制定并发布的行业设计规范,该规范主要针对崩塌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指导和规范,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

规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总则:阐述规范的目的、适用范围、设计原则等基础内容。 2. 工程地质勘查:对崩塌灾害的成因、发育条件、危险性等进行详细勘查,为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3. 设计原则:基于勘查结果,提出崩塌防治工程的设计原则,如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等。 4. 设计方法:根据崩塌的类型和规模,介绍各种防治方法的设计方法,如挡墙、锚固、排水等。 5. 工程施工与质量控制:对工程的施工过程和质量控制提出具体要求,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6. 工程验收与维护:规定工程验收的标准和程序,以及工程投入使用后的维护管理要求。

这个规范的发布,对于我国的崩塌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规范了设计流程,提高了设计质量,也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由于是试行规范,可能还会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反馈进行修订和完善。

T/CAGHP 032-2018 崩塌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试行)部分内容预览:

6.6.2.1抗滑桩应按受弯和受剪构件计算,抗滑键应按受剪构件计算。 6.6.2.2布设多排抗滑键时,可按照等效为一排抗滑键方式计算。岩体完整性较好,抗滑键施工连 续,且间隔时间较短时,亦可按照崩体下滑力由抗滑键平均承担方式考虑。 6.6.2.3抗滑桩桩身内力计算时,临空段或滑面以上部分桩身内力,应根据岩土侧压力或下滑力计 算:抗滑桩嵌固段桩身的内力应根据潜在滑面处的桩截面变矩和前力平用地其系数法进行计管

%KT≤n(A0.+A..)/1000 .........................

6. 6. 3构造要求

6.6.3.1抗滑桩(键)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30,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级,有地下水或环境 有侵蚀时,应按有关规定采用防腐措施。 6.6.3.2抗滑桩(键)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6mm,净距不应小于50mm。当用束筋时,净距 不小于80mm,每束不应多于3根。配置单排钢筋有困难时,可设置2排或3排,排间净距不应小于 80mm。 6.6.3.3 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当有混凝土护壁时,不应小于50mm;无混凝土护壁时,不 应小于70mm。 6.6.3.4抗滑桩箍筋的直径、肢数和间距由计算确定,肢数不宜多于4肢;抗滑键应根据构造要求 配置箍筋;箍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并宜用封闭箍。采用多肢箍时,最外侧 箍筋应按抗扭封闭箍设置。 6.6.3.5抗滑桩纵向受力钢筋应用机械连接接头;同一钢筋宜少接头,相邻钢筋接头位置应错开。 在连接区段长度35d(搭接接头为1.3倍搭接长度,d为纵向受拉钢筋直径)内,钢筋接头率面积百分 率,对纵向受拉钢筋接头不应大于50%;对纵向受压钢筋,应避免在滑移型崩塌滑带附近设置钢筋 连接区段。 6.6.3.6桩受拉一侧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和45f./f,中的较大值(f:为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为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6.6.3.7抗滑键在滑面上下盘坚固岩体内的嵌固深度均不应小于2倍桩径D(圆形截面为桩径D, 矩形截面时桩径D采用宽B高H之间的较大值),且不应小于3m;抗滑键上部空孔采用低标号混 凝土进行封填。 6.6.3.8抗滑桩设置于岩层地基时,其锚固段长度不得小于总桩长的1/4;土质地基时其锚固段长 度不得小于总桩长的1/3。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思考6.6.4施工及质量检验

4.1抗滑桩(键)施工前应编制完善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应根据桩型、深

T/CAGHP0322018

地质情况、环境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对稳定性较差的崩塌抗滑桩(键),应进行施工过 程中各阶段的稳定分析和验算工作。 6.6.4.2抗滑桩(键)施工应采用信息化施工方法,设计采用动态化设计。 6.6.4.3抗滑桩(键)施工应分段间隔实施,宜从两端向中部方向进行。 6.6.4.4灌注桩身混凝土时宜采用串筒或溜管,串筒或溜管距离混凝土灌注面高度不宜大于 2.0m;也可采用导管泵送混凝土。混凝土应垂直灌入桩孔内,并连续灌注,利用混凝土的大落度 和下冲击力使其密实。桩顶5m以内混凝土应分层振捣密实。 6.6.4.5抗滑桩(键)质量检验应包括:桩身原材料检验、成孔检验、成桩检验。桩身质量应满足以 下表12要求

表12抗滑桩(键)桩身质量检验要求

6.6.4.6抗滑桩(键)每50m²混凝土必须有一组试件,每根桩必须有一组试件。 6.6.4.7抗滑桩均应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可采用钻芯法、声波透射法或低应变反射波法

6. 7. 1一般要求

6.7.1.1棚洞适用于高位发育、规模较大的危岩下部有重要线状或带状结构物(道路、管线)需要保 护,且难以采用锚固、清除、拦截措施进行防治和绕避时设置。 6.7.1.2棚洞根据其结构形式可分为墙式棚洞、钢架式棚洞、柱式棚洞、悬臂式棚洞、拱形棚洞等 类型。 6.7.1.3 棚洞支撑体系结构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由棚洞顶板、棚洞内墙、棚洞外墙和棚洞基础 组成。 6.7.1.4棚洞结构形式应根据使用要求、崩塌落石量大小、地形、地质、地基条件和施工条件等综合 考虑确定: a)对坡面崩塌落石量较大,地基承载力较低、抗震要求较高时宜优先采用拱形棚洞、墙式 棚洞。 b)对坡面落石量少,地基承载力高、非抗震地区时宜采用钢架式棚洞、柱式棚洞。 c)对坡面落石量少,外侧地基不良或不宜设置基础、非抗震地区时宜采用悬臂式棚洞。 6.7.1.5棚洞基础应置于基岩或者稳定的地基上,当地基不稳时,应对地基进行加固或采用整体式

T/CAGHP0322018

基础、桩基础等。 6.7.1.6棚洞内边墙宜采用重力式结构,并应置于基岩或稳固的地基上;当岩层坚实完整,干燥无 水或少水时,可采用锚杆式内边墙;外边墙可采用墙式、刚架式、柱式结构。 6.7.1.7棚洞设计应加强地下水、地表水的疏排,棚洞内外应形成一个完整通畅的防排水系统。 6.7.1.8棚洞除靠山侧外,顶板周边应设置有效挡土措施,避免缓冲层土体冲刷流失。

6. 7. 2 设计计算

[6. 7. 2. 1棚洞荷载计算

棚洞结构主要承受自重、回填土石压力及落石冲击荷载等,可按附录H和附录I进行计

棚洞结构主要承受自重、回填土石压力及落石冲击荷载等,可按附录H和附录I进行计算。 6. 7. 2. 2 结构内力及配筋计算

棚洞内力基于静力问题分析的极限平衡理论计算,按照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验算构件截面强度、配筋及抗裂等,具体可参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范要求进行 计算

6.7.3.1棚洞基础埋深设计要求

a) 棚洞基础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前提下,基础宜浅埋,地基为土层时不宜小于1.0m,地基 为岩层时不宜小于0.5m,且不小于墙边各种沟、槽基底埋深。 b) 当地基为冻胀土层时,应将基础埋人冻胀线以下不小于0.5m,且不应小于1.0m。 棚洞基础受流水冲刷时,埋深应在冲刷线以下不小于1.0m; d) 红黏土和膨胀土地区,基础应埋置深度不小于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0.5m。 6.7.3.2棚洞外墙基础位于稳定斜坡上时,基础趾部外侧距稳固地层边缘水平距离应满足式(2)要 求,且不得小于3.0m。如图1所示,

式中: a一—基础趾部距外侧稳固地层边缘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b基础宽度,单位为米(m);

基础趾部距外侧稳固地层边缘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一基础宽度,单位为米(m):

图1基础外侧距稳定斜坡边缘水平距离示意图

d一一基础埋深,单位为米(m); β一一稳定斜坡坡角,单位为度()。 6.7.3.3棚洞边墙宜采用混凝土及片石混凝土浇筑,当地层岩性良好时可以采用砌体结构;棚洞顶 板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式或拱圈式结构,边墙及顶板厚度可按表13的规定取值

3.4棚洞项板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式结构时JC∕T 740-2006 磷渣硅酸盐水泥,钢筋混凝土T梁宽度不应小于30cm,梁高h l之比,一般可取h/l=1/81/6,梁跨越大比值可以取小值。 3.5棚洞边墙顶帽应设置钢筋;边墙顶帽边缘至支座边缘距离应满足表14要求

表14顶帽边缘至支座边缘距离

6.7.3.6棚洞基础及内、外墙体材料,采用浆砌时,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采用混凝土或片石 混凝土时,不应低于C25;采用钢筋混凝土时,不应低于C30。 6.7.3.7棚洞顶板采用拱形结构,材料采用浆砌结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5,采用混凝土时强 度等级不应低于C25;棚洞顶板采用梁板式结构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棚洞基础系梁, 边墙采用桩柱式结构,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6.7.3.8拱形棚洞拱圈混凝土受压构件,其轴向力偏心距不宜大于0.45倍截面厚度;对于棚洞边 墙和石砌偏心受压构件,轴向力偏心距不宜大于0.3倍截面厚度。 6.7.3.9对于岩石地基,棚洞边墙基底偏心距不大于1/4基底宽度;对于土质地基基底偏心距不大 于1/6基底宽度。 6.7.3.10缓冲结构层宜优先选用轻质、透水材料,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黏性土、细粒土或砂砾 类材料;填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10cm。 6.7.3.11棚洞顶填土厚度不宜小于1.5m,崩塌、落石严重时,应适当加厚;当洞顶回填系以支挡 边坡塌时,其厚度应结合边坡刷坡和回填坡度确定。 6.7.3.12作为棚洞顶缓冲层,洞顶回填土坡度按1:3~1:5设计;缓冲层填土应分层填筑,并予 以适当压实,压实度可按不小于90%控制。 6.7.3.13棚洞缓冲层横坡一般设计为组合坡度,外侧坡率由1:2~1:3逐渐过渡到靠山侧 1:3~1:10为宜;两横坡线之间采用圆缓连接。

6.7.3.14气温变化较大地区,应根据具体情况每隔10m~20m设置变形缝,缝宽0.02m~ 0.03m;地基软弱不均地段应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宜与变形缝一起设置。 6.7.3.15纵向受拉钢筋可单根或2~3根成束布置,钢筋净距不得小于d,且不小于30mm。当钢 筋(包括成束钢筋)层数等于或多于3层时,其净距横向不得小于1.5d,且不小于45mm,竖向仍不 得小于d,且不小于30mm。纵向受力钢筋的截面最小配筋率和钢筋弯起、连接、锚固等构造要求参 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相关规定执行

6.7.4施工及质量检验

6.7.4.1棚洞应采用信息法施工,施工过程中应对棚洞上部危岩崩塌进行实时监测,及时 析监测信息,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应制定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6.7.4.2棚洞主体混凝土采取分层对称浇筑,次浇筑长度根据施工所处实际情况控制在9m内 一次浇筑的高度不超过2m,浇筑过程做好捣固。 6.7.4.3边墙底部应铺填0.5m~1.0m厚碎石并夯实,然后向上回填。石质地层中墙背与岩壁空 隙不大时,可采用与墙身同级混凝土回填;空隙较大时,可采用片石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回填密实,土 质地层,应将墙背坡面开凿成台阶状,用干砌片石分层码砌,缝隙用碎石填塞紧密,不得随意抛填 土石

6.7.4.4原材料质量检验应包括以下内容

辽2006J1101 卫生间、浴池、盥水池构造a)材料出厂合格证。 b)材料现场抽检和代用材料检验 c)砂浆、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及强度等级检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