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1848-2016 重要建设工程强震动监测台阵技术规范

DB44/T 1848-2016 重要建设工程强震动监测台阵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44/T 1848-2016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41 MB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32193
免费资源

DB44/T 1848-2016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4/T 1848-2016 重要建设工程强震动监测台阵技术规范简介:

DB44/T 1848-2016 是广东省的一项地方标准,全称为“重要建设工程强震动监测台阵技术规范”。这项标准主要针对广东省内的重要建设工程,如大型桥梁、核电站、高速公路、地铁、大型建筑物等,规定了在这些工程中安装强震动监测台阵的技术要求和规范。

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监测台阵的规划和设计:规定了台阵的选址原则、布设方式、设备选型等,确保台阵能有效地捕捉和记录强震动事件。

2. 监测设备与数据处理:对监测设备的性能指标、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监测系统的运行维护:规定了监测系统的日常维护、故障处理、数据质量控制等,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4. 数据应用与服务:规定了监测数据在工程抗震设计、风险评估、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应用要求,以实现数据的科学利用。

5. 安全与保密:对监测数据的安全保护和信息保密提出了要求,确保数据的合法使用。

6. 法律责任:明确了违反该标准可能产生的法律责任,增强了标准的执行力度。

这个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广东省重要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利用强震动监测数据,为工程抗震设计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DB44/T 1848-2016 重要建设工程强震动监测台阵技术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监测台阵Monitoringarray

4监测台阵的设计与布设

4.1.1下列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或者设施,应当布设强震动监测合阵:

a)单跨超过200m,或抗震设防烈度VI度及以上单跨超过150m的特大桥梁; b)坝高大于100m或库容大于5亿m"的水库大坝,或抗震设防烈度VI度及以上的1级大坝、抗震设防 烈度VI度及以上的2级大坝; c)抗震设防烈度为VI、VIl、IX度时高度分别超过150m、120m、80m或大跨屋盖建筑,或抗震设防烈 度VI度I、IV类场地上高度超过120m的大型公共建筑。达到上述高度同时属于超限高层建筑工 程的优先设置; d)其他结构特殊、对经济社会有重大价值或重要影响的建设工程或者设施。 4.1.2监测台阵设计应综合考虑监测目的和用途、工程结构类型及场地特点、施工难易程度、造价等多方 面因素,确定台阵的类型和规模、布设方案、仪器的性能要求、仪器安装和管理维护等。 4.1.3监测台阵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a)监测台阵布设时宜进行传感器优化布置研究,并结合结构施工或运营监控合理优化,对于特殊 结构或有特殊要求的台阵布设应开展专门研究。 b)传感器布设应力求获取完整的结构响应,并区分整体结构的测试和局部关键构件的测试;可合 理利用结构的对称性,达到减少传感器的数量;传感器的布设应具备一定的穴余性,便于维护 和替换。 c)传感器的观测方向应对准被测结构的主轴方向,宜布置在结构主要模态振型的腹点上。 d)结构基础处应布置传感器,以记录天然地震动输入;对于大跨度结构,监测台阵应能记录到多 点地震动输入。

e)对于采取特殊减隔震与控制措施的结构,应在相应部位设置传感器3层农村房屋图纸带效果图,用于监测减震效果。

4.2斜拉桥监测台阵布设要求

应在塔顶、塔腰布置水平纵桥向、横桥向传感器,在各主塔塔基部分应设置三分量传感器,以记录 天然地震动输入。

应沿梁体纵向轴线大致等间隔布置水平横桥向传感器,沿梁翼缘竖直向布置竖向传感器,在梁、塔 交界处布置水平纵桥向传感器。

应尽量在索跨中垂直于索轴线布设传感器,测点宜对称布置。

4.3悬索桥监测台阵布设要求

悬索桥塔、梁的传感器布置与斜拉桥类似; 主缆索宜布设三个以上垂直于缆索轴线的 杆应在尽量靠近吊杆跨中位置垂直于吊杆轴线方向布设传感器,

4.4刚构桥(连续梁桥)监测台阵布设要求

应在梁体跨中、四分之一跨及墩台部布设横桥向、竖向及少量纵桥向传感器。在主墩基 设置三分量传感器,以记录天然地震动输入

4.5钢桁架桥监测台阵布设要求

4.6拱桥监测台阵布设要求

应首先在坝基和坝顶各布设一组三分量传感器,用以记录天然地震动输入和坝顶地震响应;然后沿 坝高大致等间隔在不同标高设置与坝轴线相垂直的水平向传感器,每一标高平面展布可大致均匀布置。 重要测点宜布成水平径向、水平切向及竖向三分量传感器。

4.8混凝土重力坝和支墩坝监测台阵布设要求

应在溢流坝段和非溢流坝段各选一个最高坝段或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坝段布设传感器。测点应布置 在坝顶、坝坡的变坡部位或者三分之二坝高附近、坝基和河谷自由场地处。布置方向以水平横向为主, 重要测点宜布成水平横向、水平纵向及竖向三分量传感器,

4.9士石坝监测台阵布设要求

,坝顶、坝坡的变坡部位、坝基以及自由场地 主要监测点,有条件时宜布设深孔测点; 对重要的溢流建筑物也应布设传感器。测点方向以水平横向 内主,重要测点宜布成水平横向、水平级 二分量传感器

4.10高层建筑监测台阵布设要求

4.11大跨屋盖建筑监测台阵布设要求

应在大跨屋盖建筑代表性截面的支座、跨中和四分之一跨等位置布置竖向传感器,重要测点宜 分量传感器。

4.12场地测点布设要求

应在工程场址自由场地或基岩布设三分量传感器作为参考测点,记录天然地震动输入

5监测系统组成与技术要求

监测系统包括监测设备、传输线路、 监测设备主要包含加速度传感器和记录 器;传输线路主要包含加速度传感器与记录器间的通讯介质和记录器与管理中心之间的通讯介质;辅助 设施主要包含辅助监测设备和供电、避雷等辅助观测设施。监测系统组成框图见附录A。

加速度传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DB/T10的

加速度传感器与记录器之间应采用高性能屏蔽电缆连接。记录器与管理中心之间应采用有线或无线 网络通讯介质传输

有条件时宜配置和安装位移、应变、形变、风力、温度、湿度等辅助监测设备。

a)供电:应具备维持监测系统持续、稳定运行的供电能力和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应具备满足监测 设备连续、稳定工作至少3天的能力。 b)避雷:监测设备和电源应配置避雷设施,接地电阻宜小于42。 c)传感器观测环境:应具备传感器安装条件,保障传感器与监测对象牢固结合;应具备保障传感 器正常工作的方位、温度和湿度条件。 d)记录器观测环境:应具备记录器安装条件,保障记录器正常工作的数据传输网络环境和温度与 湿度条件;采用卫星定位系统校时,应能保证持续接收到有效的卫星信号;采用网络校时,应能 保证网络持续连通。 e)传输介质:加速度传感器与记录器连接电缆周围5m内应没有强电磁干扰;宜对传输介质采取安 全保护措施,以免人为或非自然因素造成损坏。 f)网络环境:应具备数据实时有线网络传输或无线网络传输的带宽和网络环境

a)管理中心应综合考虑监测台阵各测点数据传输要求进行选址和建设,房屋建筑应符合GB5001 的抗震设计要求。 b)应具备与监测台阵所有测点进行网络通信的能力,带宽应满足数据传输要求。 c)应具备本地数据存储、管理和服务能力。 d)应具备稳定可靠的供电能力

3监测系统的测试、安装与验收

6.1 监测系统的测试

6.1.1加速度传感器的测试

6.2.1传感器的安装要求

传感器的安装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严格按照传感器使用说明书的安装要求与步骤进行; b)应将传感器的两个水平测量方向分别对准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一般情况下,X轴沿结构短轴 (东向为正)或横向(横桥/坝向,下游为正)方向,Y轴沿结构长轴(北向为正)或纵向(顺桥 坝向)方向,Z轴沿竖直方向(向上为正),角度误差应小于1°; c)传感器应与被测物牢固连成一体; d)安装传感器时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损伤结构及其防护设施; e)应外加防水、防尘保护罩,保持罩内环境满足传感器的工作要求,结构内部应满足IP65要求 结构外部应满足IP67要求; f)所有连接均应保证牢固可靠,

6.2.2记录器的安装要求

强震动记录器的安装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严格按照强震动记录器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与步骤进行; b)应稳固放置在仪器箱或者仪器柜等保护措施内; c)供电、防雷、选址及观测环境要求应满足第5章“监测系统组成与技术要求”规定; d)卫星授时天线应安装在室外离地面高度2m以上的开阔位置,保证能同时接收到4颗以上卫星信 号; e)所有连接均应保证牢固可靠

6.2.3监测系统的检查、设置和调试

b)应参照使用说明书和相关规范对仪器极性、零位、采样率、标定、人工触发、卫星授时同步 双向通信等进行确认、设置和调试,

6.3 监测系统的验收

7监测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B监测记录的存储与处理

3.2.1监测记录存储方式

8.2.2数据库基本要求

数据库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 a)数据库应包含监测设备数据库、监测信息及备份数据库。此外CJ∕T 3018.9-1993 生活垃圾渗沥水 总磷的测定 钒钼磷酸盐分光光度法,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结构模 型信息数据库、评估分析信息数据库和用户数据库等功能数据库。 b)监测设备数据库应能对接数据处理系统实现以下功能:传感器和记录器的添加、更换、状态查 询以及故障检测等。

.2.3监测记录的分类存

8.3.1监测记录的常规处理

监测记录的常规处理方式如下: a)加速度校正 对未校正的加速度记录波形数据进行零基线和仪器频率响应校正,得到校正加速度记录, b)时域处理 速度和位移时程记录:对校正加速度记录进行积分处理,得到速度时程和位移时程。 峰值记录:对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时程的峰值进行分析,得到峰值记录。 c频域处理 傅立叶谱分析:对校正加速度记录进行傅立叶变换,得到傅立叶谱。 功率谱分析:计算校正加速度记录的功率谱密度,得到自功率谱。

9监测记录分析与工程结构抗震性能评价

9.1模态参数识别及损伤识别

9.1.1应通过环境激励下的结构监测数据GB 50869-2013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识别结构自振频率、振型、阻尼比等模态参数,为结构损伤识 别和修正提供基础数据。 9.1.2应依据分析需求、结构类型、可能的损伤与病害特征等因素,按照损伤判断、损伤定位、损伤定量、 损伤评估等由浅入深的层次,对结构损伤进行识别

9.2有限元建模及修正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