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1043-2022 页岩气藏地质模型建立技术规范.pdf

NB/T 11043-2022 页岩气藏地质模型建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9 M
标准类别:工业标准
资源ID:14302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11043-2022 页岩气藏地质模型建立技术规范.pdf简介:

NB/T 11043-2022 页岩气藏地质模型建立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NB/T 110432022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能源行业页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26)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 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油气分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龙胜祥、商晓飞、李菊红、孙志宇、石学文、陈晓智、欧成华、郭伟、何 希鹏、罗兵、赵勇、张永庆、张永贵、赵圣贤、张磊夫、马晓强、赵玉龙、陈亚琳、梅俊伟、乔 辉、周彤。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能源行业页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26)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 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油气分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龙胜祥、商晓飞、李菊红、孙志宇、石学文、陈晓智、欧成华、郭伟、何 希鹏、罗兵、赵勇、张永庆、张永贵、赵圣贤、张磊夫、马晓强、赵玉龙、陈亚琳、梅俊伟、乔 辉周彤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大全(546页).doc页岩气藏地质模型建立技术规范

本文件描述了页岩气藏地质模型建立的基本流程,规定了各类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质量控制、模 型粗化方法,给出了输出形式与报告编写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在页岩气评价阶段、产能建设阶段和开发生产阶段的页岩气藏地质模型建立工作。 其他类型能源(如页岩油、煤层气)可参照使用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DZ/T0254页岩气资源量和储量估算规范 SY/T6744油气藏数值模拟应用技术规范 SY/T7378油气藏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建立技术规范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地质模型geologicalmodel 用数值定量表达在三维空间中页岩气藏内部属性变化和分布的数据体 3.1.2 模型网格modelgrid 用以承载模型数据的一系列大小和形状接近的多边形。 3.1.3 模型粗化modelscaleup 将细网格模型转变为粗网格模型的过程。

基质属性地质模型matrixpropertygeologicalmodel 表征页岩气储层内部各种连续性分布型或离散性分布型地质属性(参数)空间变化特征 模型。 注:包括但不限于沉积相(岩相)模型、矿物组成模型、有机质含量(TOC)模型、孔隙度模型、渗运 含气性模型、可压系数模型、地应力模型、压力模型。

裂缝地质模型fracturegeologicalmodel

表征各种成因裂缝空间分布及其导流能力的地质模型。 注:包括天然裂缝模型、人工裂缝模型。

模型建立的特殊性内容及基本流程

采取分步建立、逐级叠加的基本流程: a)利用钻井分层数据和地震解释成果,建立页岩气藏格架地质模型; b)在格架地质模型内,依据样品分析化验数据、测井数据及其解释成果、地震资料预测成果, 建立基质属性地质模型; c)利用测井天然裂缝解释成果及地震断层、裂缝预测成果资料,结合基质应力场、脆性矿物等 属性地质模型的约束,建立天然裂缝模型; d)在脆性矿物含量地质模型和天然裂缝模型等约束下,依据微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结合压裂工 艺分析建立的人工裂缝分布概念模型,建立人工裂缝模型; e)逐级融合叠加,形成页岩气藏地质模型。

井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数据: a)井的基本信息,包括井名、井类型、井口坐标、补心高度、井口海拔、井轨迹、完井深度 完井时间等; b)录井数据,包括分层数据、气测数据、岩屑分析数据等; c)测井数据及其解释成果数据,包括岩性、矿物含量、TOC等有机地化参数、物性参数、天然 裂缝发育参数、含气性、地应力参数等; d)岩心数据,包括岩心归位数据、岩心照片、岩心扫描数据、岩心描述、岩心钻孔取样信息等 由岩心观测判断的岩相、岩性、古生物、成岩现象,以及岩心实验分析的岩性、矿物组成、

NB/T 110432022

TOC等有机地化参数、孔隙结构、物性参数、游离气含量、吸附气含量、岩石力学性质等 e)与井轨迹相交的断层数据,包括对应的井名、断层名、深度、产状、地层重复(或缺失)

地震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数据: a)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数据,包括时间域或深度域断层数据、各地层界面构造数据、古地貌数据、 剖面数据等: b)地震属性预测数据,包括主要目的层岩相、岩性、矿物含量、TOC、物性参数、含气性, 教 缝发育参数、压力、地应力等预测数据。

开发生产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数据: a)试气测试数据,包括测试深度、测试时间、测试制度、测试产气量和产水量、井口或地层 压力; b)试井生产测试数据,包括系统试井(产能测试)、不稳定试井数据(关井压力恢复测试、压降 测试等); c)气井动态监测数据,包括气井日产气量和日产水量、累积产气量和累积产水量、返排率、井 口压力、地层压力、措施情况等。

6模型范围确定与网格划分

模型范围的确定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原则和方法: a)以有利页岩气区边界为模型范围边界,如断层、保存条件有利区边界线、富有机质页岩相变 带、富有机质页岩剥蚀尖灭线等; b)以当前技术、经济极限边界为模型范围边界,如埋深等值线、资源丰度等值线、物性等值线、 开发单元等; c)根据任务和目的(如页岩气藏评价与储量核算、生产动态分析、提高采收率方案研究等),纟 结 合资料状况,确定模型范围。

使用矩形直角坐标网格;气藏构造断层配置复杂或地层不整合接触时,采用非结构化网格 缝发育密集地区及人工裂缝模拟时,可采用PEBI网格和用于人工裂缝模拟的有限元网格等。

6.2.2平面网格划分

6.2.3平面网格方向

页岩气藏地质模型网格方向选取主要参照断层展布。在断层发育区依照主要断层延展方 面网格方向,一般网格方向应垂直断层方向,兼顾水平钻井的井轨迹方向。网格方向的选择 6.2.2要求的同时使模型网格总数最小

6.2.4纵向网格划分

纵向网格划分精度应与地质认识及小层划分的精度保持一致。具体划分的网格数量与 足垂向非均质性描述和后期模拟要求,对优质页岩等主要目标层段可增加纵向网格精度, 0.5m左右

7.1页岩气藏界面构造模型建立方法

按照DZ/T0254的划分标准,将构造分为简单构造和复杂构造,采取不同方法: a)简单构造的格架地质模型建立应按照SY/T7378中的断层模型和层面模型相关规定执行; b)复杂构造的格架地质模型建立应根据地质认识与几何学特征,调整断层面形态,设定断层 切割关系。

将地层界面格架模型和小层结构模型按照地层叠置型式叠合起来,每个小层内部按照精度的要求 划分为一定数量的网格层,形成简单构造的页岩气格架地质模型。进一步与断层网络框架模型耦合 建立形成复杂构造的页岩气格架地质模型

按照SY/T7378中的规定,对建立的页岩

8基质属性地质模型建立方法

页岩气藏离散型属性主要为岩相,其他对页岩气藏连续型属性有约束作用的离散属性也可以参考。 页岩气藏离散型属性模型的建立按照SY/T7378中的相模型建立的规定执行

8.2.1连续型属性类型及其模型建立特点

8.2.2测井解释属性数据离散化

分井型和井段采取不同方法: a)毕 导眼井和水平井的竖直段按照SY/T7378中的测井尺度属性数据离散化的规定执行 b)水平井的水平段测井解释属性数据宜采取临近似然法进行离散化

8.2.3连续型属性数据分析

按照SY/T7378中的属性数据分析技术规范执行。在进行变差函数分析时,水平方向上,主变 程方向应根据页岩沉积时的矿物分布、浮游生物丰度等地质认识进行选择,次变程方向与主变程方向 垂直。

8.2.4连续型属性地质模型确定性建立方法

在井网密度大或地震分辨率高、且地震属性与页岩气藏地质属性有较好相关性的情况下,可采用 确定性模型建立方法。连续型属性地质模型的确定性建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地震属性的地质变换法 数理统计插值法、克里金插值法。

8.2.5连续型属性地质模型随机建立方法

8.2.5.1连续型属性地质模型随机建立主要方法

8.2.5.2孔隙度模型和渗透率模型

黔高总司工程〔2012〕54号附件.pdf8.2.5.3TOC模型和矿物含量模型

统计分析页岩气藏TOC和矿物含量的纵向和平面变化趋势,作为趋势参与模型约束;分析TOC 与矿物含量属性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为第二变量参与模型约束

8.2.5.4含气量模型

综合TOC模型、孔隙度模型,宜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进行协同约束

8.2.5.5力学参数模型

包括但不限于杨氏模量、泊松比、抗压强度、地应力等力学参数模型: a)对于利用测井资料可以直接获得的杨氏模量、泊松比等参数,宜以测井数据为基础,利用地 震反演得到的相关数据体进行井震资料联合建立模型; b)对于实验室直接测量得到的抗压强度等参数,宜以力学测试为基础,选择与之相关性较好的 地震预测结果(如杨氏模量、黏土含量等)进行约束建立模型; c)对于地应力模型,利用测井、力学测试、闭合压力等资料,以构造变形、岩石力学模型为基 础,通过应力场模拟建立模型。

9天然裂缝模型建立方法

CJ∕T 3030-1995 炊用燃气大锅灶9.1天然裂缝数据分析

将单井天然裂缝数据转换为单井裂缝密度曲线,分析裂缝密度曲线与基质属性模型和裂缝地震月 性体的相关性,优选出裂缝密度的主控因素。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