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3425-2023 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影响类.pdf

DB22/T 3425-2023 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影响类.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3 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13707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22/T 3425-2023 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影响类.pdf简介:

DB22/T 3425-2023标准是中国地方标准,全称《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主要针对在项目实施后,对环境尤其是生态影响进行评估的技术规定。该标准主要适用于对各类建设项目,如工业、交通、能源、农业、基础设施等,其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系统、全面的后评价。

生态影响类后评价技术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范围:涵盖了项目实施后可能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等产生的影响,如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影响、生物栖息地改变、生态服务功能变化等。

2. 评价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生态足迹分析、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物多样性评价等,以科学评估项目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3. 评价内容:包括生态敏感区保护、生态补偿措施的效果、生态恢复与修复的效果、生态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等。

4. 评价程序:从前期准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数据分析、评价报告编制到评审和提交等,明确各个步骤和要求。

5. 评价报告:要求后评价报告应详细记录评价过程、结果,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总之,DB22/T 3425-2023是为确保建设项目在实施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到充分控制和修复,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技术指导性文件。

DB22/T 3425-2023 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影响类.pdf部分内容预览:

DB22/T3425 2023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在通过环境保护设施峻工验收且稳定运行一定时期后,对其实际产 生的环境影响以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评价,提出补救方 案或者改进措施,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effectivenessanalysi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measures 建设项目采取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的适用性、有效性科凯北部湾安全文明施工组织设计,满足国家或者地方相 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

4.1评价过程应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综合考虑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全面反映建设项 目的实际环境影响,评价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 4.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在通过建设项目峻工环境保护验收且正式投入生产或者运营后三至五年 内开展。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和环境要素变 化特征,确定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时限。 4.3应充分收集资料,突出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分析验证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影 响的结果和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明确项目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针对项目运行中存在的环 境问题:对相关环境保护措施、生态恢复措施提出补救方案和改进建议

DB22/T 34252023

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1 工程运行及变更情况; b) 工程配套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 C) 1 项目建设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变化情况; d) 生态影响及恢复工程实施情况,

5.2.2.1充分利用已有资料,采用无人机影像或卫片解译等遥感调查手段,配合现场调查、资料收集、 专家和公众咨询及已有长期监测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现状调查与监测, 5.2.2.2调查监测布点原则上应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的点位一致。

6.1.1应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评价范围一致,包括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对各环境要素已经产生环境 影响的区域。 6.1.2涉及生态敏感区变化的,应依据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 影响、相互依存关系适当调整评价范围。 6.1.3当工程运行方式、环境保护目标、环境保护要求发生变化,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能全面反映 工程运行的实际影响时,应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工程实际影响情况,结合现场调查对评价范围进行 适当调整。

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内容应包括: a) 建设项目过程回顾; b) 建设项目工程评价; c) 区域环境变化评价; d) 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估; e) 环境影响预测验证; f) 环境保护补救方案和改进措施; g) 环境影响后评价结论。

DB22/T3425

6.4.1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中有明确规定的,应按照文件中的评价标准执行。 6.4.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宜按照国家、行业、地方或发 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标准执行。 6.4.3存在环境保护标准调整或修订时,应按照最新环境保护标准对原有标准进行校验。

6.5.1区域环境变化评价

6.5.1.1根据自然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对区域环境变化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目标变化、污染 源或其他影响源变化、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6.5.1.2根据建设项目运行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土壤环境等环境要素产生的影响,开展现 状评价及变化趋势分析。 6.5.1.3评价采用的监测与调查资料应包含能够反映后评价期间或近期环境现状的数据;环境质量现 状监测布点位置及监测因子原则上应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一致,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相关规范进行必 要的调整,监测频次、采样要求和监测分析方法按相关标准执行。

6.5.2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估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批、环境保护专项设计及审查、峻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审批、运行期 环境管理等要求,分析建设项目的实际影响,评估环境管理与监测体系的完整性、满足环境质量改善和 排污许可要求的可行性、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6.5.3环境影响预测验证

7.1 宜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环境风险防范、环境监测计划等内容,满足现行生态环境保护 管理要求。 7.2 2应明确实施进度安排、投资估算和生态环境保护效果。 7.3分析论证补救方案和改进措施内容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可靠 性、生态保护和恢复效果的可达性。

告编制内容参见附录B

附 录A (规范性) 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

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见表A.1。

DB22/T 34252023

各行业类别的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见表A.2。

DB22/T34252023

应包括以下内容: a) 1 评价目的和依据; b) 1 评价内容和重点; C) 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 d) 评价范围、评价因子、评价标准、环境保护目标 e 工作程序。

附 录B (资料性)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书编制内容

应包括以下内容: a) 1 评价目的和依据; b) 1 评价内容和重点; C) 1 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 d) 评价范围、评价因子、评价标准、环境保护目标; e) 工作程序。

3.2建设项目过程回顾

B.2.1环境影响评价回顾

B.2.2峻工环保验收及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回顾

B.2.2.1回顾建设项目峻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的执行情况。 B.2.2.2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及排污许可证为依据,将环境保护措施的实际 建设情况及其运行效果作为回顾重点,注意调查变化、新增或减少的环境保护措施,分析是否发生重大 变动。

B.2.3.1回顾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环境管理要求落实情况,企业排污许可证申领和执行情况。 B.2.3.2回顾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峻工环保设施验收报告、排污许可证和自行监测方案等文件中要求 的环境监测计划的落实情况等

B.2.4公众意见收集调查与信访调查

B.2.4.1调查建设单位对项目公众意见处理情况。 B.2.4.2咨询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关建设项目的信访及处理情况,

B.2.4.1调查建设单位对项目公众意见处理情况。

B.3建设项目工程评价

B.3.1工程基本情况

DB22/T 34252023

应明确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工程组成、建设地点、建设规模、生产工艺或运行调度方案、运行状况、 污染源调查等,给出工程总投资与环境保护投资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附项目地理位置图、平面布置图、 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图等

B.3.2项目实际运行情况

工程投产运行准备、运行管理等情况。出现特殊运行工况的,应予以说明。说明为满足环境保 要求,提出的工程调度运行方案及运行情况

B.3.3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B.3.4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中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工程占地及恢 复工程、野生生物保护工程和设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和设施、绿化工程、生态治理工程、生态监测设 施等。

B.3.5.1 验收后项目组成、工程运行、环境保护措施等变更情况。 B.3.5.2验收后环境保护目标及生态影响变更情况,

收后项目组成、工程运行、环境保护措施等变更 收后环境保护目标及生态影响变更情况,

B.4区域环境变化评价

B.4.1环境保护目标变化

利用现场调查、资料收集、遥感解译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分析项目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和峻工环境保护验收阶段对比,说明评价范围内环境保护目标的变化情况。环 目标的确定按照HJ2.1执行

B.4.2污染源或其它影响源变化

利用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实测等方法,分析项目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源分布,与环境影响评价 峻工环境保护验收阶段对比,说明评价范围内污染源、其它影响源的变化情况

B.4.3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B.4.3.1生态环境

通过资料收集、现场勘察与遥感解译等方法对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变化趋势。根据HJ 19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分析变化趋势,

B.4.3.2其他环境要素

DB22/T3425 2023

通过资料收集或监测手段对项目所在区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地下水环境质量、声环境 质量及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调查,分析变化趋势

B.5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估

结合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结果,根据项目产生的生态影响程度和范围,从自然生态影响、环境保护目 标影响、农业生态影响、水土流失影响等方面评价建设项目已采取的生态保护设施及生态恢复治理措施 的有效性,必要时可开展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监测,分析生态保护措施对生态结构与功能的保护、生态 功能补充的可达性、预期的可恢复程度等,识别现存环境问题。

调查大气污染源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情况,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必要时可开展环境 保护措施有效性监测,分析现有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识别现存环境问题。

调查项目废水的产生、综合利用、排放情况JG/T 408-2019标准下载,采取的处理工艺、处理效果,分析废水排放对受纳水 体环境影响,必要时可开展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监测,分析现有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识别现存环境 问题。

调查分析项目实施对周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水质的影响,分析建设项目已采取的地下水保护措施 的有效性,识别现存环境问题

调查厂界噪声达标排放情况,评价范围内声环境保护目标达标情况,必要时可开展环境保护措施有 效性监测,分析现有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识别现存环境问题,

调查分析项目对土壤环境造成的影响,必要时可开展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监测,分析现有污染防治 设施的有效性,识别现存环境问题

调查固体废物的产生量、综合利用处置措施、排放情况,分析固体废物处置措施与污染防治措施的 有效性,识别现存环境问题,

[名企]模板支架设计计算原理解析202063PB.6环境影响预测验证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