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GS 012-2022 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规范(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标准).pdf

T/CGS 012-2022 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规范(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4.2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78468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GS 012-2022 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规范(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标准).pdf简介:

T/CGS 012-2022 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规范(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c)采集站布设应压实埋置,遇坚硬地表宜以钢钎引眼或石膏筑底; d)采集站布设后应逐一确认采集站工作正常,排列滚动再部署时应再次确认采集站工作状态; e)项目施工中,宜每日回收总部署道数10%的采集站下载数据、测试、充电; f)原则上采集站连续采集天数不超过电池最大供电天数的2/3; g)数据采集中应有专人定时巡视采集站工作环境,如遇特殊噪声源或影响采集质量的其他情况, 应通知操作员停止放炮施工并立即处理,不能处理的应准确记录; h)数据回收后应通过日检、GPS坐标位置拟合、时钟漂移等指标综合分析剔除坏道; i)仪器录制的合格原始数据应备份,并按规定保存备用

7.2.6.2放线及检波器埋置

放线及检波器理置要求如下: a)电缆不得拖、拉、踩、压,过道路时应采取防压保护措施,收线时应及时盖好插头防护盖;电 缆插头和检波器接头应接触良好,不沾水和泥污,应保持干燥,防止漏电; b)铺设检波器电缆时,应悬挂在静止的支架上;水上作业时,宜使检波器电缆线固定在静止支 架上; c)检波器的埋置应做到插直、插紧、插准,必要时挖坑埋置或使用加长尾锥;检波器组合时应严 格按组合图形埋置,且中心点对准桩号;同一道内的检波器宜尽可能埋置在同一高程上,平原 区各埋置点高差不超过0.3m,地表复杂区各埋置点高差不超过0.5m;特殊埋置条件应在班报 中注记; d)在水深小于1.5m的各类水域,不宜使用压电式检波器;水陆交互区,防水检波器应加长尾椎 以穿透淤泥层;进行组合接收时,应按技术设计或试验所规定的组合参数埋置检波器J09J101住宅厨房卫生间防火型变压式排气道,埋置状 态与耦合条件应达到平、稳、正、直、紧的要求;水深大于3m的各类水域,宜使用水下测量 定位系统,同时测定压电检波器的实际位置;水下检波器实际位置偏移超限时,应进行二次测 量或重新定位: e)放线人员应做好警戒,遇特殊情况应及时向操作员报告。

T/CGS 0122022

7.2.6.4地震钻井(炮孔)

a)井位应准确,如遇特殊情况,井位移动时应实测偏移后的井位实际坐标;规模较大的地表障碍 物变观需提前做好变观设计,并按实际位置成井。 b)井深应按试验总结或设计的规定要求施工,且药包应下到规定的深度。 c)炮孔钻井应遵守钻机操作规程。对电力线、堤坝、管线、公路、铁路、桥梁、房屋建筑等设施 应执行GB6722中关于安全允许距离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 d)认真填写钻井班报,特殊情况应在班报中注记。

)当施工效果与设计、试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时,应提出处理意见,并报项目来源单位审批 )建立正确的空间属性文件,激发点、检波点位置变动时应进行实测; )野外施工作业的健康、安全、环保(HSE)工作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绿色勘探的

7.3资料整理及实时监控处理

7.3. 1 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要求如下: a)每天施工结束后,应将仪器班报与原始记录硬盘或其他记录介质以及测量、爆炸、钻井等班报 进行核对。 b)各种班报按线束或施工块段顺序装订成册,班报式样按照DZ/T0300一2017附录D;采集因素 改变时,应在相应的记录上注明。每张试验记录均应填写试验因素。 c)原始数据存储介质应做好标志。 d)建立正确的SPS文件,激发点、接收点位置变动时,应及时修正

7.3.2实时监控处理

7.3.2.1为监控野外施工质量,检验试验效果,及时按线束(块段)进行监控处理并提供初步成果, 指导野外数据采集施工。 7.3.2.2实时监控处理既可在现场也可在非现场的计算站完成,但监控处理结果应及时反馈现场,指 导野外数据采集施工。 7.3.2.3现场处理系统应具备地震资料常规处理程序的基本处理模块,如频谱分析、道编辑、初至切 除、振幅补偿、滤波、抽道集、静校正、速度分析、动校正、水平叠加、叠后修饰及剖面显示等。三维 劫探施工如遇特殊变观时应绘制激发点、检波点点位图和覆盖次数图。

.2.4实时监控处理应采用最基本的保真处理

最基本的保真处理流程要求如下: a)观测系统定义正确,基础文件建立正确,绘制炮、检点位置图

T/CGS 0122022

b)检查炮、检点位置是否正确; c)近地表复杂地区应做野外静校正; d)对原始数据应做振幅补偿、滤波、反褶积等基本参数测试; e)叠加速度选择合理、自动剩余静校正适当、叠加效果要保真; f)剖面显示清晰、能量均匀。 7.3.2.5监控处理系统应有必要的工作环境,室内应整洁,温度、湿度应适当,应配备不间断电源。 7.3.2.6应及时做好各种原始资料及实时监控处理成果分析,对地震采集参数的正确性及工程设计的 合理性进行分析、优化,以达到取全、取准资料和保证地震勘探效果的目的。 7.3.2.7应提供实时监控处理文字说明

数据采集结束后应提交采集报告,参见本规范附录C.2.

处理所需基础资料应包括: a)采集的原始地震数据、SPS文件、原始手工班报; b)野外施工布置图; c)地震勘探设计、野外采集报告、处理任务书; d)以往地震勘探成果、现场监控处理成果。

处理所需基础资料应包括: a)采集的原始地震数据、SPS文件、原始手工班报; b)野外施工布置图; c)地震勘探设计、野外采集报告、处理任务书; d)以往地震勘探成果、现场监控处理成果,

试验处理原则与内容应包括: a)试验处理内容及目的是选择模块,参数测试及确定生产处理流程; b)试验线应选择1束~2束有代表性的线束,勘探区面积较大且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时,适当增加 试验线束;宜选择既包含反射波质量较好且波组连续、突出,又包含信噪比较低的块段进行试 处理; c)试验处理前应编制试验处理计划,确定试验项目及测试参数;试验处理项目及参数测试主要包 括基准面静校正、噪声衰减、振幅补偿、反褶积、速度分析与剩余静校正、数据规则化、偏移 速度场、偏移方法及参数、滤波、切除、增益等; d)经试验确定的处理模块应搭配合理,处理流程及参数选择正确,经处理后,浅、中、深层能量 均衡,信噪比和分辨率均应逐步提高。

根据试验处理结果编制数据处理设计书,合理配置设备与人员,制定进度计划、质量监 施,列出处理成果和图件的清单。高密度地震采集资料处理时应充分利用宽方位信息,宜开 处理。

)叠前处理:包括道炮编辑、静校正、噪声衰减、振幅补偿、反褶积、速度分析及剩余静 数据规则化等;

T/CGS 0122022

b)三维共中心点叠加或三维DMO叠加; c)叠后处理:包括噪声衰减、频率补偿、反褶积、三维叠后插值、三维叠后偏移等; d)三维叠前时间偏移; e)特殊处理:包括OVT(offsetvectortile)域处理、叠前深度偏移等。

8. 2. 2.1预处理

预处理要求如下: a)观测系统定义正确,共中心面元道集分选正确,面元大小符合设计要求; b)提供线性校正后初至拉平单炮时间部剖面,绘制激发点、检波点位置分布图、覆盖次数图、最大 和最小炮检距图,检查炮检位置的正确性;地表复杂地区可与静校正相结合,静校正后再提供 线性校正后初至拉平单炮时间剖面,静校正明显变差时应核对炮检位置及对应关系; c)废炮、坏道剔除彻底,对野值或乱跳值应作时窗切除; d)解编炮数、道数、记录长度及采样率应与原始记录数据一致; e)对未相关的可控震源资料,相关前应显示辅助道,选用用户提供的正确扫描信号相关; f)静校正前应检查激发点、接收点位置及对应关系,确保准确

8. 2.2.2静校正

静校正要求如下: a)野外静校正量成果数据内容齐全、准确,提供主要数据有:点桩号、点坐标、地表高程、低降 速带深度、低降速带平均速度、高速层速度等; b)应进行基准面静校正处理,以野外静校正为基础,基准面静校正方法和参数应结合勘探区的实 际地质情况进行测试后选择:

c)剩余静校正时应选择合适的目的层及时窗 参数应通过试验确定

c)剩余静校正时应选择合适的目的层及时窗

8.2.2.3叠前噪声衰减

叠前噪声衰减要求如下: a)在噪声压制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有效信号振幅能量和频率特征的相对关系; b)显示一定数量且具有代表性的单炮记录和叠加剖面,检查噪声衰减前后效果; c)相减后的噪声数据中无明显有效信号; d)噪声衰减中注重低频(16Hz以下)成分的保护。

8.2.2.4振幅补偿

振幅补偿要求如下: a)振幅补偿宜联合采用多种技术,单炮道内可采用真振幅补偿、球面扩散补偿等,道间、炮间能 量均衡可采用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技术等; b)显示振幅补偿前后有代表性的单炮、叠加剖面,检查振幅补偿的效果; c)地震记录振幅补偿处理后应达到全区地震资料能量相对均衡的目的。

JGJ354-2014《体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pdf8. 2. 2. 5反褶积

汉宿积要求如 a)显示反褶积处理前后有代表性的单炮、叠加剖面、自相关函数和振幅谱,检查反褶积处理方法 参数应用的合理性; b)地震记录反褶积处理后应达到调整相位、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波主频、拓展频带的目的。

8.2.2.6速度分析和动校正叠加

速度分析和动校正叠加要求如下: )速度分析点宜选在地形起伏不大、地层倾角平缓、反射波品质较好且波组齐全的块段(在

T/CGS0122022

叠加时间剖面上选取),速度分析点网格根据面元大小确定,一般不大于200m×200m,构造复 杂、速度变化大的区段应适当加密;一般地区沿纵向速度分析后应做横向速度分析,减小速度 场平滑带来的误差;在速度分析点上进行道集动校正显示,检查速度和切除参数的正确性; b)动校拉伸畸变切除参数选择合理,横向速度变化大的地区应选择空变切除参数; c)地表起伏较大山区的速度分析应在野外短波长静校正后进行,动校正后再应用长波长静校正; d)DMO叠加前应进行DMO速度分析; e)水平叠加或DMO叠加,叠加成果无明显规则干扰波小辛河东岸截污施工图,无明显的背景噪声和野值

8.2.2.7奢前数据规则化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