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389-2021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完整清晰正版).pdf

DBJ50/T-389-2021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完整清晰正版).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9.3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7792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50/T-389-2021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完整清晰正版).pdf简介:

DBJ50/T-389-2021《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是一部关于高性能混凝土的专业技术标准。高性能混凝土是建筑行业中的一种特殊混凝土类型,它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高耐火性、高抗裂性以及良好的工作性等特性,适用于要求结构性能优良、使用寿命长的工程,如大跨度结构、高层建筑、桥梁、隧道、海洋工程等。

该标准详细规定了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生产、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等全过程的技术要求和方法,旨在保证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内容涵盖了原材料性能、混凝土制备、浇筑与养护、结构设计、环境影响、检测与验收等多个方面,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推动我国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提高建筑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以及促进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DBJ50/T-389-2021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完整清晰正版).pdf部分内容预览:

主:干旱区指干燥度系数大于2.0的地区,

6.1.1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环境条件、应用结构特点、施工工艺等因素,其拌合物性能、力学 性能、变形性能和耐久性应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要求。 6.1.2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 规定,耐久性能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 计规范》GB/T50476的规定。 6.1.3高性能混凝土用水量不宜大于170kg/m²,水胶比不应大 于0.45,胶凝材料总量宜采用330kg/m3~580kg/m3。砂率宜采

性能、变形性能和耐久性应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要求。 6.1.2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 规定,耐久性能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 计规范》GB/T50476的规定。 6.1.3高性能混凝土用水量不宜大于170kg/m²,水胶比不应大 于0.45,胶凝材料总量宜采用330kg/m3~580kg/m3。砂率宜采 用38%~42%,当采用机制砂时,砂率可适当增大。减水剂掺量 应根据工作性要求确定。 6.1.4应根据环境类别与水胶比确定高性能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 的种类和掺量。粉煤灰、矿渣粉及硅灰的最小掺量分别为10%、 10%和3%,粉煤灰、矿渣粉、硅灰及复合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 6.1.4的规定。选用其他矿物掺合料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DBJ50/T-334-2019 建筑施工钢管脚手架和模板支撑架选用技术标准.pdf0.45,胶凝材料总量宜采用330kg/m²~580kg/m²。砂率宜采 月 38%~42%,当采用机制砂时,砂率可适当增大。减水剂掺量 应根据工作性要求确定。

的种类和掺量。粉煤灰、矿渣粉及硅灰的最小掺量分别为 10%和3%,粉煤灰、矿渣粉、硅灰及复合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 6.1.4的规定。选用其他矿物掺合料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表6.1.4矿物掺合料的推荐掺量上限(以胶凝材料总质量的百分率计,%)

复合掺合料中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任一组分单掺时的上限掺量。

.2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6.2.1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配强度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 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 6.2.2一般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最大水胶比应符 合表 6. 2. 2 的规定

2.2 一般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的最

一般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士电通量(

6.2.8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

1配合比的试配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每盘混凝 土试配用量应根据所需设计耐久性指标的项目最低试验量确定 但不应小于20L。 2在计算配合比的基础上应进行试拌。进行配合比试拌 时,宜保持计算的水胶比不变,可调整混凝土配合比其他参数使 拌合物性能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然后修正计算配合比,得到初 步确定各项配合比参数的试拌配合比。 3应采用至少三个不同试配配合比进行混凝土强度和耐久 性能试验,其中一个为确定的试拌配合比,其他配合比的水胶比 宜较试拌配合比分别增加和减少,调整幅度宜符合表6.2.9的规 定,用水量应与试拌配合比相同,砂率和外加剂掺量可根据拌合 物性能作相应增减。

28d抗压强度(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60d或90d抗压强度)、耐久 性指标和经济性均能满足要求的配合比,作为设计配合比。 5应对选定的设计配合比的每立方米原材料用量进行校 正,校正方法宜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L 55 的规定进行。

7.1.1生产、运输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站 (楼)》GB/T10171、《混凝土搅拌机》GB/T9142、《混凝土搅拌运 输车》GB/T26408和现行行业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 技术规程》JGJ/T328的规定。 7.1.2原材料进场时,应按批检查其规格、型号、外观和质量证 明文件等。按批取样复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7.1.3施原材料应按材料名称、品种、等级、生产厂家或产地分别 标识和贮存,不得混装,并应采取防雨、防潮及防污染措施。原材 料的存放、装卸和场内运输应采取防尘和降噪措施,满足环境保 护要求。 7.1.4混凝土生产时,应严格控制粉尘、废水、废浆和噪声排放

7.1.1生产、运输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站 (楼)》GB/T10171、《混凝土搅拌机》GB/T9142、《混凝土搅拌运 输车》GB/T26408和现行行业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 技术规程》JGJ/T 328 的规定

7.1.4混凝土生产时,应严格控制粉尘、废水、废浆和噪声

废水、废浆和废弃混凝土的处理应符合《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 管理技术规程》IGI/T328的规定

.1.5原材料计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1.5的规定,原材料 量偏差应每班检查1次。

1.6搅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泪

件、施工工艺与施工条件制定专项施工方案。 7.2.2夏季天气炎热时,宜选择晚间或夜间浇筑混凝土,混凝土 入模温度不宜大于30℃。当冬期施工时,拌合物入模温度不应低 于5℃,并应有保温措施。当在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大的环境下 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适当挡风措施。当在相对湿度较小、风速 较大的环境下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适当挡风措施,防止混凝土 失水过快,并应避免浇筑较大暴露面积的构件。 7.2.3高性能混凝土泵送时,输送泵的泵压应与混凝土拌合物

特性和泵送高度相匹配,输送管最小内径宜符合表7.2.3的我 定。输送管应支撑稳定,不漏浆,冬期应有保温措施,夏李施工理 肠气温高于35℃时,应有隔热措施。

泵送高性能混凝士的输送管最小内

7.2.4不同配合比或不同强度等级泵送混凝土在同一时间段交

.2.4不同配合比或不同强度等级泵送混凝土在同一时间段交 春浇筑时,输送管道中的混凝土不得混人其他不同配合比或不同 虽度等级混凝土。

.2.5高性能混凝土泵送自由倾落高度大于3.0m时,宜采用串

,2.5尚性能比 简、溜管或振动溜管等辅助设备,避免混凝土离析;浇筑竖向尺寸 较大的结构物时,应分层浇筑,每层浇筑厚度宜控制在300mm~ 350mm;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可利用自然流尚形成斜坡沿高度 均匀上升,分层厚度不应大于350mm;高性能混凝土分层浇筑的 间隙时间不得超过90min,并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7.2.6混凝土振捣宜采用机械振捣。当施工无特殊振捣要求 时,可采用振捣棒进行捣实;当浇筑厚度不大于200mm的表面积 较大的平面结构或构件时,宜采用表面振动成型;当采用干硬性 混凝土拌合物浇筑混凝土制品时,宜采用振动台或表面加压振动 成型。 7.2.7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 性高不高切过主727航

表7.2.7高性能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min)

能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出后到浇筑完里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定执行。

7.2.9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现浇对接处应设在低强度等统

7.2.9不同强度等级混凝现浇对接处应设在低强度等级混凝 土构件中,与高强度等级构件间距不宜小于500mm;现浇对接处 可设置密孔钢丝网拦截混凝土拌合物,浇筑时应先浇高强度等级 混凝土,后浇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不得流人高 强度等级混凝土构件中。

7.2.10混凝土构件成型后,在强度达到1.2MPa以

,2.10混凝土构件成型后,在强度达到1.2MPa以前,不得在 肉件上面踩踏行走。

7.3.1现浇混凝土可采用浇水、覆盖保湿、喷涂养护剂、冬李蓄 热养护等方法进行养护DB32∕T 942-2006 公路绿化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施工现场应提前准备好混凝土养护用材 料及装置。混凝土构件或制品可采用蒸汽养护、湿热养护或潮湿 自然养护等方法进行养护

并应保持膜内有凝结水;当采用混凝土养护剂进行养护时,养护 剂的有效保水率不应小于90%,7d和28d抗压强度比均不应小 于95%

7.3.3养护用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差不应大

1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配 制的混凝土,浇水和潮湿覆盖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 2采用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 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或掺加缓凝剂的混凝土以及大掺量矿物掺 合料混凝土,浇水和潮湿覆盖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3竖向混凝土结构养护时间宜适当延长。

1采用蒸汽养护或湿热养护时,养护时间和养护制度应满 足混凝土及其制品性能的要求; 2采用蒸汽养护时,应分为静停、升温、恒温和降温四个养 护阶段;混凝土成型后的静停时间不宜少于2h,升温速度不宜超 过15℃/h,降温速度不宜超过15℃/h,最高和恒温温度不宜超过 65℃;混凝土构件或制品在出池或撤除养护措施前,应进行温度 测量,当表面与外界温差不大于20℃时,构件方可出池或撤除养 护措施。

温监测,根据混凝土温度和环境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护措施,控 制混凝土内部和表面温差不宜超过25℃,表面与外界温差不宜大 于20℃

1日均气温低于5℃时DB13(J)_T 238-2017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施工及验收规程.pdf,不得采用浇水自然养护方法; 2混凝土受冻前的强度不得低于5MPa; 3模板和保温层应在混凝土冷却到5℃方可拆除,或在混凝 土表面温度与外界温度相差不大于20℃时拆模,拆模后的混凝土 应及时覆盖,使其缓慢冷却; 4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50%时,方可撤除养护 措施。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