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023-2018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技术指南(试行).pdf

T/CAGHP-023-2018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技术指南(试行).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AGHP-023-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6.9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76612
免费资源

T/CAGHP-023-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023-2018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技术指南(试行).pdf简介:

"T/CAGHP-023-2018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技术指南(试行)",这个标题似乎是一个关于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和预警的专业技术文件。"T/CAGHP"可能代表特定的标准或技术委员会的代码,"023-2018"可能是发布或修订的年份。这份指南(试行)的主要内容应该是针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监测和预警技术,包括如何收集、分析和解读地质数据,建立预警系统,以及在灾害发生时如何进行有效的应急响应和预防措施等。

具体来说,它可能包括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监测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预警信号的设定与发布、应急响应流程、灾后评估与恢复等内容。由于这只是一个简介,详细的指导内容会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环境条件、地区特性等因素有所不同。

这份指南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地质灾害的预防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由于是试行版本,可能还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质灾害风险和科技进步。

T/CAGHP-023-2018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技术指南(试行).pdf部分内容预览:

8.5.3土体孔隙水压力和含水率监测站

a)可布设在泥石流形成区内强降雨下较易启动的物源区坡体上20cm土体内。应选择粗大 颗粒较少、细颗粒较多的物源区斜坡体。 b)防止崩塌、飞石等对设备造成破坏。

JG 12-1999 钢网架检验及验收标准流域中下游泥石流危险区较为安全、便于安装

宜布设在流域中下游泥石流危险区较为安 反射或折射的影响,布设点位与流通形成区间无遮挡

现频监视区主要为沟域内主要崩滑体及可能堵溃沟段以及泥石流流通沟段。监测站应位于 史最高泥石流、洪水位或20年一洪水位以上)的巨砾、基岩、堤坝、拦砂坝、桥梁等为宜。

8.6监测资料整理分析

8. 6. 1监测资料整编内容

8.6.1.1雨量监测

8.6.1.2泥位监测

8.6.1.4振动监测

8.6.2监测资料分析内容

1)前期雨量分析。间接前期降雨(发生本次泥石流降雨开始时刻前n日泥石流沟内的降 雨量)和直接前期降雨(当场降雨中激发泥石流的短历时雨强前的降雨)在影响泥石流 形成的降雨指标中贡献最大,在泥石流预测预警中应重视间接前期降雨和直接前期降 雨指标,避免只强调短历时激发雨量(激发泥石流启动的短历时强降雨)指标的不足。 2) 区域环境对降雨量影响的分析。监测流域的物源、气候等条件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很大 影响,在分析临界雨量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区域背景条件的影响。 b)泥位 在进行泥位数据分析时需要考虑监测断面底床变化对泥位、断面面积的影响,无论是底床冲刷 或者淤积都会影响泥石流泥位监测数据和流量计算。 c)土体孔隙水压力和含水率 土体孔隙水压力和含水率数据分析也要考虑前期降雨和区域环境的影响。一般干旱少雨区监 测数据较湿润区数据上升较多。 d)振动 振动数据监测需要考虑车辆和施工机械行驶等其他振动对传感器监测数据的干扰,可构建环境 背景噪声特征库,判定是否有泥石流发生。 e次声 1 次声监测需要考虑灾害定位问题,可根据三点定位原理在泥石流流域典型位置部署传 感器阵列,进行泥石流次声监测。 2)可构建环境背景噪声特征库,运用多通道信号互相关分析法,结合泥石流次声的主要 特征,判定是否有泥石流发生

循泥拍流形成运动谷教的特,泥石 级(橙色预警)和警报级(红色预警)模式。坡面泥石流及流域面积特别小(一般1km²以下)的采用 警报级预警。 a)警示级(黄色预警):由前期降雨、气象预警等指标确定。已出现充沛的前期降雨,同时气象 部门发布大雨以上的降雨预警时即发布。 b) 警戒级(橙色预警):无充沛的前期降雨,但是降雨已达到泥石流爆发的临界雨量值时发 布,由泥石流临界雨量和泥位指标确定, C 警报级(红色预警):已出现充沛的前期降雨,同时降雨已达到泥石流爆发的临界雨量阈值 时发布。由临界雨量、泥位和振动等指标同时参考沟道断流等宏观现象指标确定。

T/CAGHP0232018

泥石流活动的预警主要依据各种监测参数的临灾阈值来确定,各监测站点的预警阈值均需要采 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并结合沟道实际情况综合确定,详见附录I。 8.7.4.1雨量阈值需要根据对历史灾害的调查统计、模型计算和野外实验来确定。其中临界雨量 值主要依靠坡面泥石流启动实验确定,激发雨量阀值主要依靠模型计算(启动沟床固体物质的流 量推算的雨量)确定,警报雨量阅值主要依靠历史灾害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确定。 3.7.4.2泥位阈值需要对历史灾害的调查和计算来确定。 3.7.4.3土体孔隙水压力和含水率、振动及次声等阈值需要根据相关野外试验来综合确定。

8.7.5应急监测预警解除

对应急监测各项指标及其威胁对象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出现下列情况,可经过专家组技术会商 确认后,解除预警。应急监测预警解除后,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转为常规自动或人工监测 a)威胁对象已不存在。 b)依据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水源等条件确定近期泥石流不再发生

9突发地面塌陷灾害应急监测预警

9.1.13 突发地面塌陷根据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分为突发岩溶塌陷和突发采空区 塌陷。 9.1.2对已出现险情的突发地面塌陷灾害应优先采用高精度仪器进行非接触监测,以确保技术人 员的安全。 9.1.3监测主要针对可能威胁保护对象的突发地面塌陷及其影响区

9.2.1.1岩溶塌陷动力监测:重点监测诱发(触发)岩溶塌陷的动力条件,包括岩溶水气压力(基岩 及土层地下水位)变化、大气降雨、地震(震动)等。 9.2.1.2隐伏土洞监测:重点监测塌陷区隐伏土洞(土层扰动带)的发育和发展情况。 9.2.1.3地面变形监测:监测地面沉降、地裂缝发展情况。 9.2.1.4地下岩溶稳定性监测:重点监测地下水浑浊度(含砂量)。 9.2.1.5塌陷坑稳定性监测:重点监测塌陷坑的发展变化情况。 9.2.1.6突发采空区塌陷巷道监测:重点监测巷道的发展变化情况,

2.2岩溶塌陷动力监测应布置在岩溶地下水径流带、钻孔遇溶洞或裂隙破碎带。

T/CAGHP023—2018

9.2.2.4稳定性监测:塌陷区、主要影响因素800m~1000m范围内的民井、机并。 9.2.2.5采空区巷道监测:塌陷影响范围内的巷道、地表裂缝(台阶)及建(构)筑物变形

9.3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根据突发地面塌陷应急监测的监测内容选择相应仪器设备,详见附录A表A.3。

9.3.2.1地下水位自动监测仪:量程应不少于20m水头压力,水位测量精度不宜低于1cm。 9.3.2.2 自动雨量计: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2mm。 9.3.2.3 流动震动台:可选用短周期地震仪,安装应参照DB/T16一2006。 9.3.2.4 地面地质雷达应使用频率100MHz的屏蔽天线。 9.3.2.5 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的水平位移精度不应小于5mm,垂直位移精度不应小于10mm。 9.3.2.6 裂缝计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0.5mm,钢尺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mm。 9.3.2.7 地下水浑浊度计:浊度传感器范围0~4000NTU。 9.3.2.8 无人飞机:应具备自动拍照、测定风速风向、对地测距功能,图片全自动拼接并生成DSI (数字地表模型)。

9.3.2.1地下水位自动监测仪:量程应不少于20m水头压力,水位测量精度不宜低于1cm。 9.3.2.2 自动雨量计: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2mm。 9.3.2.3 流动震动台:可选用短周期地震仪,安装应参照DB/T16一2006。 9.3.2.4 地面地质雷达应使用频率100MHz的屏蔽天线。 9.3.2.5 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的水平位移精度不应小于5mm,垂直位移精度不应小于10mm。 9.3.2.6 裂缝计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0.5mm,钢尺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mm。 9.3.2.7 地下水浑浊度计:浊度传感器范围0~4000NTU。 9.3.2.8无人飞机:应具备自动拍照、测定风速风向、对地测距功能,图片全自动拼接并生成DSM (数字地表模型)

9.4.1岩溶水气压力变化自动采样频率不少于6次/小时。 9.4.2在抢险阶段,突发地面塌陷监测的地面地质雷达监测、地面变形全球定位系统监测、应力监 测、地裂缝采样频率不少于2次/日,塌陷趋于稳定时采样频率不少于1次/3日。雨量计、地震台为 实时监测。 9.4.3地下水混浊度采样频率不少于6次/小时,人工取样监测时频率初期为1次/日,地下水变清 而且持续5天没变化时,可停止监测。 9.4.4塌陷坑稳定性监测:无人机监测频率在抢险阶段不少于1次/日,后期不少于1次/3日。

9.4.2在抢险阶段,突发地面塌陷监测的地面地质雷达监测、地面变形全球定位系统监测、应力监

9.5监测网(点)布设

9.5.1突发岩溶塌陷监测网(点)布设

9.5.1.1监测布设应以突发地面塌陷的安全监测为主,兼顾抢险的需要。 9.5.1.2突发地面塌陷动力监测:应充分利用现有水井、泉点、钻孔、基坑等开展监测工作,必要时, 应通过钻探快速成孔,岩溶水气压力监测点数量不少于3个,而且雨量监测点不少于1个,流动地震 台不少于3处。 9.5.1.3隐伏土洞监测:以测线的方式部署,重点考虑塌陷区公路、铁路、地下管线、重要场地等,各 线拐点要设置固定测量坐标。 9.5.1.4地面变形监测:地面沉降监测点按全球定位系统测量B级标准部署,参照GB/T183142009; 地裂缝监测主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布置固定点。 9.5.1.5地下岩溶稳定性监测:利用现有水并、泉点、钻孔、基坑等开展监测工作,重点监测地下水 已经浑油的水点

9.5.1.6塌陷坑演化监测:在天气条件许可时,应部署无人机测量,以塌陷区为中心,成图比例尺不 小于1:1000。通过图像空间分析,形成地形数字模型,计算塌陷坑发展变化情况,

2突发采空区塌陷监测网(点)布设

9.5.2.1突发采空区塌陷巷道监测:主要为地面变形监测,同时应充分利用现有巷道等开展监测 工作。 9.5.2.2突发采空区塌陷地面变形监测内容应包括地表下沉值、地表水平位移值、地表裂缝(台阶) 及建(构)筑物变形等。 9.5.2.3基准点应布置在不受采空塌陷影响的稳定区域内。冻土地区控制点基底应在冰冻线以下 不小于0.5m处。监测点的埋设、精度要求、基准点的设置应满足GB/T50026一2007相关规定。 9.5.2.4观测线宜平行和垂直于工作面,数量不宜少于2条,走向观测线宜设在移动盆地主断面位 置,长度宜大于地表移动变形的预计范围。观测线长度确定所采用的移动角应采用矿区已求得的角 值;当矿区无角值参数时,可参考地质、采矿条件相似的矿区选用。 9.5.2.5利用现有巷道,通过钻探快速成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断面,包括多点位移计监测、收敛计 监测、顶板沉降监测、应力监测

9.6监测资料整理分析

9.6.1监测资料整理

9.6.2监测资料分析

一般情况下,各类监测信息发生明显变化时,均应发出预警TCHES 31-2019 电波(雷达)流速仪.pdf,无需过多地分析各类数据间的委

1突发地面塌陷灾害预警判据是指用于判定特定区域发生突发地面塌陷可能性的指标。常 页警判据见表7。

表7突发地面塌陷灾害预警判据

T/CAGHP023—2018

【辽阳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2008年)T/CAGHP023—2018

表7突发地面塌陷灾害预警判据(续)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