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5020-2022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规程.pdf

DB61T 5020-2022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7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72055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1T 5020-2022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规程.pdf简介:

DB61T 5020-2022《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规程》是中国省级的地方标准,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适用于陕西省内新设计、改造和既有建筑的隔震设计。该规程明确了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减小地震时的结构损伤,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主要内容可能包括: 1. 隔震系统的概念和分类 2. 隔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3. 隔震结构的分析方法和计算要求 4. 隔震装置的选择和安装规定 5. 隔震效果的检测和评价方法 6. 隔震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7. 建筑隔震工程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该规程旨在确保隔震技术在陕西地区的建筑结构设计中得到合理、安全、有效的应用,是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参考依据。

DB61T 5020-2022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速度时程曲线和人工模拟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进行输人。宜 选取不少于2组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和不少于5组实际强 震记录加速度时程曲线。地震作用取7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计算 结果的峰值平均值。

4.3.7大跨度和长悬臂隔震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抗震

设防烈度7度(0.15g)、8度(0.20g)、8度(0.30g)时CJJ∕T 43-2014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规程,多遇地震 作用下可分别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10%、15% 设防地震作用下可分别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22% 30%、45%。

4.3.8大跨度、长悬挑隔震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尚可按时程分

4.3.8天跨度、长悬挑隔震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尚可按时程分

析方法或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时程分析计算时输入的地震 加速度最大值可按规定的水平输入最大值的65%采用,反应谱分 析时结构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 值的65%采用,设计地震分组可按第一组采用。

建筑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

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

武中: 结构重要性系数,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小 于1.1,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时不应小于1.0。 S—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N),应符合本规程第4.4.2~ 4.4.6条的规定; R构件承载力设计值(N); RE一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4.2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当荷载与荷载效应按 线性关系考虑时,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4.4.2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当荷载与荷载

S=cSck+LoSok+wwSwk

式中:S 一 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N); c———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Q——楼面活荷载分项系数; w———风荷载的分项系数; 限为50年时取1.0,设计工作年限为100年时取 1.1; SGk 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N) Sok——楼面活荷载效应标准值(N); Swk————风荷载效应标准值(N); Q、w——分别为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和风荷载组合值系 数,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0.7和 0.0;当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1.0和 0.6或0.7 和1.0.

注:对书库、档案库、储藏室、通风机房与电梯机房,本条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取 0.7的场合应取为0.9

4.4.3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荷载基本组合的分项 系数应按表4.4.3采用:

表4.4.3荷载基本组合的分项系数

4.4.4隔震结构构件根据性能要求可分为关键构件、普通竖向 构件、重要水平构件和普通水平构件。对于承受压力的钢构件, 除应按本规程4.4.5条验算强度外,尚应验算其稳定性。 4.4.5地震设计状况下,应根据本规程第3.0.4条的设防目标 进行承载力设计。 抗震设防目标为E级的隔震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隔震 结构构件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R 构件承载力设计值(N);

YRE一 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的规定; ScE一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N): c—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分项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的规定; SE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N),尚应乘以相应的 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业调整系数,一般橡胶支座取0.85:隔震装置带有阻尼

器时取0.80;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的规定: SEv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N),尚应乘以相应的 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YEv! 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的规定; 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 作用的建筑应采用0.2

ScE + SEhk +0.4SEvk ≤R ScE +0.4SEhk + SEvk≤R

Sce + Sehk +0. 4Sevk ≤R

式中:Rk 构件承载力标准值(N),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 对钢筋混凝土梁支座或节点边缘截面可考虑钢筋 的超强系数1.25,

内力在各个时刻的最大值及

4.4.7多遇地震作用计算时,隔震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 标准值的剪力,应符合下式规定:

标准值的剪力,应符合下式规定:

设防地震作用计算时,隔震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 值的剪力,应符合下式规定:

VEki 第讠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楼层剪力 (N) ; 入一水平地震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4.4.7规定的值 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 增大系数; β设防地震与多遇地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 比值; G一第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N); n 结构计算总层数

表4.4.7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王:1.基本周期介于3.5 应充许采用线性插值取值; 2.抗震设防烈度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 0.30g的地区。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6度设防相应 非隔震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

4.4.8上部结构在设防地震作用下,结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 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规定:

4.4.8 上部结构在设防地震作用下,结构楼层内最天的弹性层

Au. <[0. Th

:Au 设防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 间位移(mm); 6。1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应符合表4.4.8的规定; h 一 计算楼层层高(mm)

隔震层以上结构设防地震作用下弹性层

4.4.9上部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楼层内最大的弹塑性 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规定:

4.4.9上部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楼层内最大的弹塑性 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规定:

Au,<[e, Jh

式中:△up 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层间位移 (mm),应采用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计算:对 规则建筑,也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或等效 线性化方法计算: ? 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应符合表4.4.9的规定。

表4.4.9隔震层以上结构罕遇地震 作用下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4.4.10特殊设防类的隔震建筑,上部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 下,结构楼层内最大的弹塑性层间位移,应符合本规程式(4.4.9) 的规定,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应符合表4.4.10的规定。

4.4.10特殊设防类的隔震建筑,上部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 下,结构楼层内最大的弹塑性层间位移,应符合本规程式(4.4.9 的规定,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应符合表4.4.10的规定

震层以上结构极室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层间

1对于框架中的楼梯结构,应采取构造措施,减小楼梯构件 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2梯板下端与梯梁之间设置滑动支座时,应保证滑动支座 在设计位移下的工作性能不受主扰,应采用橡胶隔震支座等具备

定的刚度和强度的支座,使得梯板和主体结构有效连接,达到 既能滑动,文能增强楼梯结构几余度的效果。 3楼梯间填充墙应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和稳定性,与主体 结构之间应加强拉结,保证其在结构极限变形状态下不发生倒 。

4.4.12多层砌体建筑的隔震层顶部梁可按单跨简支梁或多跨

连续梁计算,并按底部框架砌体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的规定 确定竖向荷载,同时考虑设防地震的水平作用。6、7、8度时隔震 层顶部梁抗震等级分别为三、三、二级

隔震层顶板应有足够的平面内水平刚度,在罕遇地震作 用下应保持弹性,宜采用整体钢筋混凝土梁板式楼盖,板厚不宜 小于160mm,应采用双层双向通长配筋

2隔震层上部首层楼面梁板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宜大于 般楼面的刚度和承载力。 3与隔震支座相连的支墩、支柱及相连构件应计算抗冲切 和局部承压,构造上加密箍筋并根据需要配置网状钢筋。 4隔震装置(隔震支座和阻尼器)与上部结构之间的连接 件,应能传递罕遇地震下支座和阻尼器的最大水平剪力、弯矩和 轴压力。

4.5.1隔震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阻尼装置、抗风装置和抗拉装置可与隔震支座合为一体, 亦可单独设置,必要时可设置限位装置。 2同一建筑隔震层选用多种类型、规格的隔震装置时,每个 隔震装置的承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应能充分发挥。所有隔震装 置的竖向变形应保持基本一致。橡胶类支座不宜与摩擦摆等钢 支座在同一隔震层中混合使用。 3隔震层采用摩擦摆隔震支座时,应考虑支座水平滑动时 产生的竖向位移DBJ61∕T 102-2015 沉管夯扩桩技术规程,及其对隔震层和结构的影响。 4当隔震层采用隔震支座和阻尼器时,应使隔震层在地震 后基本恢复原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最大位移所对 应的恢复力,不宜小于隔震层屈服力与摩阻力之和的1.2倍

4.5.2隔震层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寸

1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的底部或中下部,其隔震支座应设 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隔震支座的规格、数量和分布应根据竖向 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由计算确定。 2隔震支座底面宜布置在相同标高位置上;当隔震层的隔

震装置处于不同标高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隔震装置共同工 作,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同标高的相邻隔震层的层间位移角不 应大于1/1000。 3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宜与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中竖向受 力构件的平面位置相对应,不能对应时,应采用可靠的结构转换 措施。 4隔震层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宜重合,设防烈度地震作用 下的偏心率不宜大于3%。 5同一支承处采用多个隔震支座时,隔震支座之间的净距 立能满足安装和更换所需的空间尺寸。 6隔震层的阻尼装置或抗风装置宜在建筑中合理布置。

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 力毕业设计工程造价PPT课件,不应超过表4.5.4的规定

4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下的压应力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