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GDW 12176-2021 反窃电监测终端技术规范.pdf简介:
Q/GDW 12176-2021《反窃电监测终端技术规范》是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和国家电网公司共同制定的一份技术标准。这份标准主要针对的是用于电力系统中防止和检测窃电行为的专用监测终端设备。其主要内容可能包括:
1. 功能要求:明确了终端设备的基本功能,如实时电流、电压监测,电量计量,异常行为检测(如电流突变、电压异常等),远程通信(如GPRS、LoRa、NB-IoT等)等。
2. 性能指标:规定了终端设备的精度、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工作环境适应性等技术参数标准。
3. 数据处理与分析:终端应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报告,以便于快速发现窃电行为。
4. 安全防护:对终端设备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用户隐私保护等有明确要求。
5. 接口与通信:规定了终端与其他设备(如电力系统主站、手持设备等)的接口标准和通信协议。
6. 安装与维护:给出了终端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规定。
这份技术规范的发布,旨在规范反窃电监测终端的生产和应用,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维护电力市场的正常秩序。
Q/GDW 12176-2021 反窃电监测终端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Q/GDW12176—2021
被测样品启动工作并放置于已知的标准坐标点,通过测试主机抄读被测样品当前坐标信息并与标准
7. 2. 8 本地功能试验
被测样品开机DBJ52∕T 096-2019 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应能通过指示灯观察到 态及异常指示且符合本标准中5.9.1的要求。
7. 2. 9 程序升级
详品开机,应能通过本地和远程方式进行程序升
7.3测量及准确度试码
在参比条件下,按表3规定的电流百分数逐次减小的顺序测量基本误差。被测样品的基本误差 表3规定的误差限值。
7. 3. 2. 1总则
应对单一影响量引起的改变量进行测试,所有其他影响量保持为参比条件。
7.3.2.2频率改变影响量试验
7.3.2.3环境温度改变影响量试验
被测样品置于高低温试验箱内,在0.2In、In和Icth负载点分别进行试验。试验时工作温度范围应分成 多个20K宽的子区间,在子区间的上10K范围和下10K范围进行测量,然后在这些区间内确定平均温度 系数。试验期间温度不得超出极限工作温度范围,误差的改变量不超过表4的限值。
7.3.2.4奇次谐波影响量试验
按照DL/T2047一2019中6.4.6.4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时被测样品应能正常工作,误差的改变量不 超过表4的限值。
7. 3. 2. 5 间谐波影响量试验
7.3.3负载电流升降变差试验
重复表3中要求的各额定电流百分数,电流上升与电流下降过程中,升降变差应满足本标准中 要求。
7.3.4安装拆卸误差试验
Q/GDW 121762021
Q/GDW 121762021
在参比条件下模拟与实际线路相符合的试验环境,将被测样品挂载于试验线路上,试验线路通以客 定连续热电流后,立刻测量设备误差,并以足够短的间隔时间准确地画出误差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试验 应至少进行1h,直至在20min内误差变化不大于表5要求。试验过程中测量的各次误差与第一次测得的 误差进行比较,结果应不大于表6的要求。
7.3. 6 温升试验
在参比条件下模拟与实际线路相符合的试验环境,将被测 样品挂载于试验线路上通以额定连续热电 流,环境温度为40℃,试验共进行2h,试验期间不应受到风吹或直接的阳光辐射,外表面的温升不应 超过25K。试验后被测样品应无损坏并能正常通信
7.3.7故障电流影响试验
在参比条件下模拟与实际线路相符合的试验环境,将被测样品挂载于试验线路上,试验线路施加本 示准中6.2.8规定的故障电流,施加时间为2s。试验后,设备不应损坏,当设备温度恢复至参比温度时! 按本标准中7.3.3的要求进行升降变差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要求
在参比条件下将被测样品挂载于试验线路上。
7. 4. 2 功率消耗试验
7.4.3电源管理试验
通过测试主机控制被测样品进入正常工作模式或休眠模式,被测样品在不同模式下功能应符合本标 准中6.3.3的要求。
7.4.4启动电流试验
在参比条件下模拟, 样品电池供电回路断开并挂载于试验线路 ,试验线路通以2A的电流, 节后动工作
7.5. 1 低温误差试验
7.5.2高温误差试验
将被测样品接人模拟试验系统中, 于正常工作状态,持续4h,通过模拟试验系统按照表3规定的电流百分数依次施加相应电流值, 测样品的高温误差。被测样品电流测量误差限值应满足表3的规定
7. 5. 3 交变湿热试验
Q/GDW 121762021
按照GB/T17215.211一2006中6.3.3条规定进行试验,经湿热试验后,在温度为25℃~40℃、 度为75%及以下的环境条件下进行1h~2h的恢复处理,然后在30min内按照本标准中7.3.1进行 试验,测量结果不得超过测量点的误差限值。
在表9的条件下按照GB/T2423.17进行试验,周期96h,试验过程中被测样品处于非工作状态。试验 后对被测样品进行目测检验,外观特别是标志的清晰度应无改变,其电流采样准确度、拉脱力及卡线握 力符合本标准要求。
7.5.5太阳辐射试验
GB/T2423.24中试验程序A(照光8h,遮暗16h)要求,被测样品处于止常工作状态,上限温 土3℃,试验周期10天。试验后被测样品电流采样准确度、拉脱力及卡线握力符合本标准要求。
7.5.6高温耐久运行试验
按照GB/T2423.22008申6.5规 240h的要求进行试验,被测样品处于止 常工作状态。试验后被测样品电流头 握力符合本标准要求
按照GB/T17215.211一2006中5.2.2.2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后后被测样品应无损伤或信息改变 采样准确度、拉脱力及卡线握力符合本标准要求
7. 6. 3阻燃试验
按照GB/T5169.11一2017中规定,在650℃ 验中被测样品不应燃烧,如发生燃烧则移开灼热丝 且铺底层的绢纸不应起燃
7.6.4拉脱力及卡线握力试验
样品固定于截面积为35mm²~240mm²的导线上,用拉力计(如弹簧秤)在垂直于压线机构所 面方向缓慢下拉,当拉力显示为设备自重的8倍时被测样品应保持不脱落。用拉力计(如弹簧
Q/GDW 121762021
秤)沿导线方向横向水平缓慢拉伸而不应产生位移,拉力为被测样品12级风力下最大横截面受力,受力 按照公式(2)进行计算:
7.6.5自由跌落试验
按照GB/T2423.7中规定,并在下列条件下进行试验: a)跌落高度为1000mm; b)试验表面为混凝土制成的平滑、坚硬的刚性表面。 试验后被测样品外壳允许有微小损伤,但不应造成功能失效,误差改变量符合本标准中6.6.5的要求
7.6.6防护等级试验
7.7.1射频电磁场抗扰度试验
7.7.2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检验分为全性能检验和验收检验两类
表10试验项目明细表
全性能检验一般在产品定型和招标前进行,试验项目见表10
Q/GDW 121762021
Q/GDW 121762021
Q/GDW 121762021
应有耐腐蚀的铭牌,铭牌内容清晰可见,宜包含以下信息: a 制造厂商; b) 规格型号; c) 额定电流; d) 电流倍数: e) 精度等级; f) 生产日期。
品包装方式满足现场安装需求,采用整体包装或
Q/GDW 1217620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反窃电监测终端使用方法 通过安装反窃电监测终端监测一次负荷电流数据并发送至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统 将相关数据推送至反窃电监控系统,反窃电监控系统获得相关数据后进行比对分析判断被监测用户是 否存在窃电或计量异常。反窃电监测终端应按照图A.1所示的方法工作。可根据现场应用需求选配外设 模块作为监测终端与反窃电监控系统通讯路由使用或进行本地数据分析,
图A.1反窃电监测终端使用方法
Q/GDW 121762021
反窃电监测终端变量类对象定义见表B.1
表B.1变量类对象标识定义
反窃电监测终端设备运行状态字见表B.2。
表B.2设备运行状态字
Q/GDW 12176202
Q/GDW 121762021
反窃电监测终端参变类对象定义见表B.4
表B.4参变量类对象标识定义
Q/GDW 121762021
Q/GDW 121762021
反窃电监测终端冻结类对象定义见表B.5
表B.5冻结类对象标识定义
B.6ESAM接口类对象
反窃电监测终端ESAM接口类对象定义见表B.6
表B.6ESAM接口类对象标识定义
Q/GDW 12176202
Q/GDW 121762021
Q/GDW 121762021
B.7输入输出设备类对象
Q/GDW 121762021
表B.7输入输出设备类对象标识定义
Q/GDW 121762021
B.8默认安全模式参数
反窃电监测终端默认安全模式参数见表B.8
表B.8默认安全模式参数
Q/GDW 121762021
C.2反窃电监测终端1型外观型式要求
冬端I型外观结构示意图见图C.1,外形尺寸见图
图C.1反窃电监测终端1型外观结构示意图
JG/T 543-2018标准下载C.3反窃电监测终端II型外观型式要求
反窃电监测终端|型外形尺寸示意图
图C.4反窃电监测终端II型外形尺寸示意图
反窃电监测终端本地接口功能定义见表C.1。
电监测终端本地接口功能定义见表C.1。
表C.1本地接口功能定义
反窃电监测终端电子标签、示例图及尺寸如图B.6所示。电子标签(简称RFID)用以反窃电监测终 需的身份识别,满足以下要求: a)电子标签采用超高频射频标签,其采用的封装形式和材质应满足反窃电装置使用的户外环境; b)电子标签的唯一标识(TID)应具有唯一性且不允许修改; C 应具有挑战应答双向身份鉴别机制,挑战应答双向身份鉴别过程采用真随机数: d 利用挑战应答获得的双方随机数进行双向加密密钥的协商,采用双向加密方式保证传输数据的 机密性; e) 加密算法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局批准的算法,对称加密算法推荐采用SM1或SM7算法,算法采用 硬件实现,标签所采用的加密芯片应通过国家密码管理局测试JB/T 10500.3-2019 电机用埋置式热电阻 第3部分:铜热电阻技术要求.pdf,并具有商用密码产品型号; 标签安装后最大读取距大于等于0.5m; g)RFID芯片所使用的密钥应纳入用电信息密钥管理体系进行管理。 窃电监测终端电子标签结构示意图见图C.6,外形尺寸见图C.7
图C.6电子标签结构示意图
图C.7电子标签外形尺寸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