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2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pdf简介: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是中国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一部关于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的技术标准。这部规范于2011年发布,它是我国公路建设中关于混凝土路面设计的重要依据,对公路混凝土路面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耐久性评估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主要内容包括:
1. 路面结构设计:包括路基、基层、面层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参数,以及不同交通等级公路的不同结构形式和要求。
2. 材料选用:对混凝土、钢筋、骨料等材料的性能要求、检验方法和使用规定做了规定。
3. 施工技术:包括混凝土拌合、摊铺、振捣、养护等施工工艺的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
4. 耐久性评估:对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裂缝控制、老化性能、抗滑性能等方面提出了评估方法和指标。
5. 安全性考虑:包括路面平整度、抗滑性能、反射性能等方面的规定,以保障行车安全。
这部规范对于指导和控制我国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提高其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pdf部分内容预览:
表5.2.3拉杆直径、长度和间距(mm)
注:拉杆尺寸表示方法为直径×长度×间距。
缩缝或胀缝处。设在缩缝处的施工缝,应采用加传力杆的平缝形式HG/T 20615-2009 钢制管法兰.pdf,其构造如图5.3.1所 示:设在胀缝处的施工缝,其构造应与胀缝相同,如图5.3.4所示
图5.3.1横向施工缝构造(尺寸单位:mm)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
的横向缩缝,应采用设传力杆假缝形式,其构造如图5.3.2a)所示。其他情况可采用不设 传力杆假缝形式,其构造如图5.3.2b)所示。传力杆的设置不应妨碍相邻混凝土板的自 由伸缩钢筋表面应作防锈处理。
图5.3.2横向缩缝构造(尺寸单位:mm
5.3.3横向缩缝顶部应锯切槽口,设置传力杆时槽口深度宜为面层厚度的1/4~1/3, 不设置传力杆时槽口深度宜为面层厚度的1/5~1/4。槽口宽度应根据施工条件、填缝料 生能等因素而定,宽度宜为3~8mm,槽内应填塞填缝料。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槽口可 一次锯切成型。高速和一级公路槽口宜二次锯切成型,在第一次锯切缝的上部宜增设宽 7~10mm的浅槽口,槽口下部应设置背衬垫条,上部应用填缝料灌填,其构造如图5.3.3 所示。
图5.3.3二次锯切槽口构造(尺寸单位:mm)
5.3.4在邻近桥梁或其他固定构造物处,或者与其他道路相交处,应设置横向胀缝 缝条数应根据膨胀量大小设置。胀缝宽宜为20~25mm,缝内应设置填缝板和可滑: 传力杆。胀缝的构造如图5.3.4所示。
图5.3.4胀缝构造(尺寸单位:mm)
表5.3.5传力杆尺寸和间距(mm)
5.4.1两条道路正交时,各条道路宜保持本身纵缝的连贯,而相交路段内各条道路的 横缝位置应按相对道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变动,保证两条道路的纵横缝垂直相交,互不错 应。两条道路斜交时,主要道路宜保持纵缝的莲贯,而相交路段内的横缝位置应按次要道 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变动,保证与次要道路的纵缝相连接。相交道路弯道加宽部分的接 缝布置,应不出现或少出现错缝和锐角板;当出现错缝、锐角板时,宜加设防裂钢筋和角隅 补强钢筋,
5.4.2在次要道路弯道加宽段起终点断面处的横向接缝,应采用胀缝形式。
.2在次要道路弯道加宽段起终点断面处的横向接缝,应采用胀缝形式。膨胀量大 在直线段连续布置2~3条胀缝
5.5.1混凝土路面与桥涵、通道及隧道等固定构造物相衔接的胀缝无法设置传力杆 时,可在毗邻构造物的板端部内配置双层钢筋网;或在长度为6~10倍板厚的范围内逐渐 将板厚增加20%,如图5.5.1所示。
5.5.2混凝土路面与桥梁相接应符合以下规定
5.5.2混凝土路面与桥梁相接应符合以下规定
图5.5.1邻近构造物胀缝构造(尺寸单位:mm)
1桥头设有搭板时,应在搭板与混凝土面层板之间设置长6~10m的钢筋混凝土面 层过渡板。过渡板与搭板间的横缝采用设拉杆平缝形式,过渡板与混凝土面层板间的横 缝采用设传力杆胀缝形式。膨胀量大时,应连续设置2~3条设传力杆胀缝。当桥梁为斜 交时,钢筋混凝土板的锐角部分应采用钢筋网补强。 2桥头未设搭板时,宜在混凝土面层与桥台之间设置长10~15m的钢筋混凝土面 层板;或设置由混凝土预制块面层或沥青面层铺筑的过渡段,其长度应不小于8m。
5.5.3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相接时,应设置不小于3m的过渡段。过渡段的路面应 采用两种路面阶梯状叠合布置,其下面铺设的变厚度混凝土过渡板的厚度不得小于 00mm,如图5.5.3所示。过渡板顶面应设横向拉槽,沥青层与过渡板之间应黏结良好。 过渡板与混凝土面层板相接处的接缝内宜设置直径25mm、长700mm、间距400mm的拉 纤。混凝土面层毗邻该接缝的1~2条横向接缝应采用胀缝形式。
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相接段的构造布置(尺寸单位: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CD40—2011
5.6.1胀缝接缝板应选用能适应混凝土板膨胀收缩、施工时不易变形、复原率高和耐 久性好的材料。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选用泡沫橡胶板、沥青纤维板;其他等级公路也可 选用木材类或纤维类板。
5.6.2填缝料应选用与混凝土接缝槽壁黏结力强、回弹性好、适应混凝土板收缩、不溶 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流、低温时不脆裂、耐老化、有一定抵抗砂石嵌入的能力、便于施 工操作的材料。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选用硅酮类、聚氨酯类填缝料;二级及二级以下公 路可选用聚氨酯类、橡胶沥青类或改性沥青类填缝料。
6.1普通混凝土面层配筋
6.1.1普通混凝土面层基础薄弱的自由边缘、接缝为未设传力杆的平缝、主线与匝道 相接处或与其他类型路面相接处,可在面层边缘的下部配置钢筋。可选用2根直径为 12~16mm的螺纹钢筋,置于面层底面之上1/4厚度处并不小于50mm,间距为100mm,钢 筋两端向上弯起,如图6.1.1所示。
图6.1.1边缘钢筋布置(尺寸单位:mm)
6.1.2承受极重、特重或重交通的水泥混凝土面层的胀缝、施工缝和自由边的角隅以及 承受极重交通的水泥混凝土面层缩缝的角隅,宜配置角隅钢筋。可选用2根直径为12 6mm的螺纹钢筋.置于面层上部.距顶面不小于50mm,距边缘为100mm,如图6.1.2所示,
图6.1.2角隅钢筋布置(尺寸单位:mm
6.1.3混凝土面层下有箱形构造物横向穿越,其顶面至混凝土面层底面的间距小 00mm时,在构造物顶宽及两侧各1.5H+1.5m且不小于4m的范围内.混凝土面层内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
6.1.4混凝土面层下有圆形管状构造物横向穿越,其顶面至面层底面的距离小于 1200mm时,在构造物两侧各1.5H+1.5m,且不小于4m的范围内,混凝土面层内应布设 单层钢筋网,钢筋网应设在距面层顶面1/4~1/3厚度处,如图6.1.4所示。钢筋尺寸和 间距及传力杆接缝设置与6.1.3条相同
6.2钢筋混凝土面层配筋
6.2.1钢筋混凝土面层的配筋量应按式(6.2.1)确定。
6.2.1钢筋混凝土面层的配筋量应按式(6.2.1)确定。
16L,hμ fey
6.2.2纵向和横问钢筋宜采用相同或相近的直径,直径差不应天于4mm。钢筋 小直径和最大间距,应符合表6.2.2的规定。钢筋的最小间距宜为集料最大粒径的2
表6.2.2钢筋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mm
6.2.3钢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纵向钢筋应设在面层顶面下1/3~1/2厚度范围内,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宜设 在接近面层顶面下1/3厚度处。 2横向钢筋应位于纵向钢筋之下。 3纵向钢筋的搭接长度宜大于35倍钢筋直径,搭接位置应错开,各搭接端连线与纵 向钢筋的夹角应小于60°。 4边缘钢筋至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宜为100~150mm
6.2.3钢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6.3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配筋
6.3.1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向配筋量应按下述要求确定: 1纵向钢筋埋置深度处的裂缝缝隙平均宽度不大于0.5mm。 2横向裂缝的平均间距不大于1.8m。 3钢筋所承受的拉应力不超过其屈服强度。 4满足上述要求所需的纵向配筋率,中等交通荷载等级宜为0.6%~0.7%,重交通 荷载等级宜为0.7%~0.8%,特重交通荷载等级宜为0.8%~0.9%,极重交通荷载等级 宜为0.9%~1.0%。冰冻地区路面的配筋率宜高于一般地区0.1%。所需配筋率的具体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
计算方法参见附录D。 5连续配筋混凝土用于复合式面层的下面层时,其纵向配筋率可降低0.1%。 6.3.2横向钢筋的用量应按6.2.1条计算确定,并应满足施工时固定和保持纵向钢筋 位置的要求。
6.3.3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向和横向钢筋均应采用螺纹钢筋,直径宜为12 mm。当钢筋可能受到较严重腐蚀时,宜在钢筋外涂环氧树脂等防腐材料。
6.3.4钢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纵向钢筋距面层顶面不应小于90mm,最大深度不应大于1/2面层厚度,在不影 响施工的情况下宜接近90mm。 2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50mm,不小于集料最大粒径的2.5倍。 3纵向钢筋的焊接长度宜不小于10倍(单面焊)或5倍(双面焊)钢筋直径,焊接位 置应错开,各焊接端连线与纵向钢筋的夹角应小于60°。 4边缘钢筋至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宜为100~150mm。 5横向钢筋应位于纵向钢筋之下;横向钢筋间距宜为300~600mm,直径大时取 大值。 6横向钢筋宜斜向设置,其与纵向钢筋的夹角可取60°
7.1.1路面各结构层组成材料的原材料品质和技术指标要求,以及混合料组成设计方 法,应符合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
7.1.2路基和路面各结构层混合料的各项设计参数取值,应按有关试验规程的试验方 法实测确定,其标准值按概率分布的85%分位值取用。受条件限制无法通过试验取得数 值时,可参照经验数值范围,结合工程经验分析确定。
7.2.2排水垫层的粒料级配应同时满足渗水和反滤的要求。
JTS 167-2-2009 重力式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垫层的粒料级配应同时满足渗水和反滤白
7.3.1贫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水泥用量在不掺粉煤灰时 于170kg/m3,28d弯拉强度标准值宜控制在2.0~2.5MPa范围内。碾压混凝土集米 尔最大粒径不得大于26.5mm,
7.3.2水泥稳定粒料、级配碎右或砾右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26.5mm或31.5mm。 小于0.075mm的细粒含量不得大于5%,小于4.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0%,液限 应小于28%,塑性指数应小于5。承受极重、特重和重交通时,水泥剂量宜为4%~6%; 中等和轻交通时,水泥剂量宜为4%。
7.3.3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26.5mm。小于
3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26.5mm。小于0.075mm的细
DB4205/T 65-2019 重点绿地管养规范.pdf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