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5/T 3932-2016 GNSS/MET站点建设和观测规范.pdf简介:
DB65/T 3932-2016 "GNSS/MET站点建设和观测规范" 是中国的一项技术标准,其中的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指的是全球定位系统,MET(气象观测)则表示气象测量。这份规范主要针对GNSS/MET站点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原则和技术要求。
该标准可能包括内容如下: 1. 站点选址:规定了GNSS/MET站点应该选择在哪些环境和地理位置,以确保接收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考虑了环境干扰、气候条件和数据传输等因素。 2. 硬件设备:规定了GNSS接收机、气象传感器等设备的配置、选型和安装方法,以保证数据的精度和完整性。 3. 观测方法:阐述了GNSS卫星信号的测量方法,以及气象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校验流程。 4. 数据质量和管理:对数据的质量控制、存储、备份和共享机制进行了规定,以确保生成的数据可用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 5. 维护和保养:给出了站点的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指南,保证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
总的来说,这份标准为GNSS/MET站点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标准化的指导,对于气象观测、导航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DB65/T 3932-2016 GNSS/MET站点建设和观测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数据中心是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GNSS/MET站数据资源,形成产品和开展服务的机构。
依据管理形式、任务要求和应用范围,连
4.2国家GNSS大气探测GNSS/MET站网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规范 GB/T 51150-2016》43区域GNSS大气探测GNSS/MET站网
域网的GNSS/MET站是国家站网的补充,用于开展区域性气象探测,布设密度应根据区域气象业务 需求进行设计。
5.1.1.1远离周边的高大建筑、树、水体和易积水地带,其距离不小于100m。 5.1.1.2应有5°~10°以上的地平高度角卫星通视条件。 5.1.1.3远离电磁干扰区(微波站、无线电发射台、高压线穿越地带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 5.1.1.4避开铁路、公路等易产生振动的地点。
GNSS/MET站一般应建立在稳定基础上,应避开地址构造不稳定区域:断层破碎 勿反生有汉、儿 陷等局部变形的地点(如采矿区、油气开发区、地下水漏斗沉降区等);易受水淹或地下水位变化较大 的地点。
5.1.3.1便于接入气象专业通信网络或公众通信网络, 5.1.3.2具有稳定、安全可好的电源。 5.1.3.3交通便利,便于人员往来与车辆运输。 5.1.3.4安全保障,人员与设备安全。
5.1.3.1便于接入气象专业通信网络或公众通信网络,
站址选择工作程序应符合以下规定: a)建站人员应根据技术设计进行踏勘,在实地按要求选定站点位置; b)实地绘制站点记录;在预计站点位置进行踏勘,确认基岩、土壤类型及其承重能力等; c)实地进行观测,以1s采样间隔记录不少于连续24h的GNSS信号观测数据,当载波相位数据利 用率低于80%时,该站需要变更站址; d)观测数据作为选点依据归档备查; e)由具有电磁环境监测资质的单位进行电磁环境测量。
址结束后,应提交选址报告,内容包括:所属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地震地质概况、交通、通讯、 水电、治安等情况;站点位置的远、近景照片;地质站点记录;实地测试数据和结果分析;电磁 测数据:收集的其他资料。
5. 2. 1 观测墩
观测墩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依据GNSS/MET站建站地理、地质环境,观测墩可分为基岩观测墩、 岩石观测墩、土层观测墩和屋顶观测墩4类。建设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a)根据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具体设计观测墩: b)基岩、岩石和土层观测墩应高于地面1.5m,屋顶观测墩高度应大于1.5m; c)基岩观测墩内部钢筋与基岩紧密浇注,浇注深度不少于0.5m; d)土层观测墩钢筋混凝土应埋于解冻线1m以下; e)屋顶观测墩内部钢筋应与房屋主承重结构钢筋焊接,结合部分应不少于0.1m; f)观测墩应浇注安装强制对中标志,并严格整平,墩外壁应加装(或预埋)适合线缆进出硬制管 道(钢制或塑料),起保护线路的作用: g)应对观测墩的稳定性进行监测:
h)观测墩及天线应进行雷电防护系统建设。
DB65/T 39322016
GNSS/MET站基建工作程序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在选址工作的基础上完成GNSS/MET站建筑的整体设计; b)建造观测墩; c)敷设电力线、通信线等管线; d)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及试运行,待验收完毕后正式使用。
GNSS/MET站主要设备由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及天线、气象设备、电源、通讯设备、雷电防护 设备、计算机、集成柜等组成,
5. 3. 2.1 技术指标
5.3.2.2安装与调试
a)安装之前应完成接收机的检定工作; b)安装应根据其使用手册或说明进行; c)接收机应放置于通风良好、干燥、避风的地方,一般置于集成柜内。
5. 3. 3. 1技术指标:
5.3. 3. 2 安装与调试
异应小于5C 2)天线电缆应采用低耗损的射频电缆。 若电缆需要延长时,必须加装相应的放大器。
数据中心主要由GNSS/MET站网管理系统、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和产品服务系统组成。数据中心以计算 机及网络技术为基础,用于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产品服务。建设时应考虑如下几方面:安全性,数据 中心内部局域网与外部网络进行物理隔离,并应设置不同级别的访问权限;可靠性,关键设备采用穴余 备份系统,关键数据采用双机异地备份:保密性,数据与产品应根据不同密级进行加密处理。
6.2GNSS/MET站网管理系统
行采集、分流、整理和存储,对数据中心产生的各类成果数据进行规范化管理。其中源数据包括GNSS/MET 站原始观测数据、广播星历、气象观测数据等;成果数据包括站信息、站坐标、大气参数、坐标转换参 数、精密星历等。
5.3数据处理分析系统
6.3.1数据处理原则
GNSS/MET站以适当数量和分布均匀的IGS站的坐标和原始观测数据、精密星历为起算数据。 解算可使用IGS精密星历,也可根据不同需求采用快速星历、预报星历。
a)GNSS/MET站数据准备: b)测站信息文件: c)与测站匹配的气象数据准备; d)卫星星历准备。
a)GNSS/MET站数据准备; b)测站信息文件: c)与测站匹配的气象数据准备: d)卫星星历准备。
产品服务可分为气象、源数据等服务类型。 气象服务提供快速垂直大气水汽总量 据服务提供GNSS/MET站原始观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站点信息等
产品分为四级: a)零级产品:原始数据; b)一级产品:解算软件输出的大气总延迟量; c)二级产品:垂直大气水汽总量、斜路径水汽量和区域水汽分布图等;
)三级产品:应用二级产品进行再开发的产品。
7.1GNSS/MET数据传输
数据通讯网络利用中国气象局的气象数据通信网络。GPS数据正点传输,每1h上传1次, 心应在正点(00min和30min)后,对上一时次的GPS原始数据进行打包,并在正点后20min之 传。
7.2GNSS原始数据文件的内容及格式
8.1观测员的基本要求
8.1.1应经过系统业务技术培训,参加业务主管部1门定期组织的考核, 岗位资格。 8.1.2具有相关专业的知识,熟练掌握气象观测技术,能运用计算机处理有关信息资料。应掌握观测 设备、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当观测设备等出现一般故障时应能及时排除,出现大故障时能查找故 障原因。 8.1.3负责观测仪器的日常维护,保持仪器处于良好状态。 8.1.4应按规定的数据格式按时发送观测数据,整理值班工作日记和仪器设备维护维修报告,及时归 档各种记录薄表。 8.1.5应积极参加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业务技术进修培训,不断掌握新的观测业务技术知识和新 仪器的使用维护方法,
ET站观测应包括:卫星导航文件GB 50465-2008 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规范,卫星观测文件
全部观测项目均采取自动观测,由高可靠性技术设计和高精度测量的GNSS/MET站完成,辅以 人工维护和干预。
观测项目均采用UTC世界协调时,以UTC时00时为日界
台站的观测人员,应该在北京时间08时,20时正点后30min内,每天2次检查台站系统,建 日记,并记录检查结果。
DB65/T39322016
9.1.2保持GNSS/MET站设备处于正常连续的运行状态,观测人员在观测正点10min检查观测文件的 传输情况,遇有接收机文件没有生成等问题,台站人员应及时通知维护和保障人员。遇有网络通讯异常 造成的文件未及时传输,台站人员应在网络连通后,进行数据的补传。 9.1.3GNSS/MET站的终端微机安装正版防病毒软件,并及时更新,确保终端微机和数据文件备份载体 免受病毒的影响。 9.1.4建立专用值班工作日记,当班人员认真填写检查处理的情况。当发现仪器故障时,应在值班工 作日记详细记录,并向下一班交待注意事项。 9.1.5对仪器设备包括接收机、天线的更换和检定,业务软件的更新或升级,应进行详细登记。 9.1.6注意观测场周围的环境变化,当有影响观测环境保护的现象或可能影响观测记录的干扰源时 应及时报告。
9.2.1每天两次检查接收机电源《高压钠灯预置功率用限流电抗器 QB/T4352-2012》,接收机卫星接收状况,计算机网络通信情况。 9.2.2每月检查供电设施,保证供电安全。 9.2.3定期检查、维护的情况应记入值班工作日记或相应的记录文档中。 9.2.4备份接收机软件和软件设置的技术文件,当有软件故障时及时恢复备份。 9.2.5定期按气象计量部门制定的检定规程进行接收机和温压湿气象仪的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