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3175-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2/T 3175-2019 强夯法处理黄土地基技术规程.pdf简介:
"DB62/T 3175-2019《强夯法处理黄土地基技术规程》"是一个地方标准,由中国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并实施。这个规程主要针对黄土地基的处理,采用强夯法(一种地基加固技术,通过高能夯击使地基土体密实,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进行设计和施工。它详细规定了强夯施工的技术要求、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安全规定以及检测验收等相关内容,旨在确保强夯法在黄土地基处理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黄土地基的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指导。由于这是一份技术规程,它不公开在线,需要从相关的出版物或权威机构获取。
DB62/T 3175-2019 强夯法处理黄土地基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强夯法处理黄土地基技术规程
总则 31 3 基本规定 32 设计 35 4.1 般规定 35 4.2 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法 36 4.3 饱和黄土地基强夯置换法 4.4 黄土填土地基强夯法 42 施工 44 5.2 强夯法施工 44 5.3施工监测与控制 45 质量检测与验收 46 6.15 强夯法地基处理质量检测与验收 46
JTS 196-6-2012 三峡船闸通航调度技术规程总则 31 基本规定 32 4 设计 · 35 4.1 般规定 35 4.2 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法 4.3 饱和黄土地基强夯置换法 4.4 黄土填土地基强夯法 42 施工 44 5.2 强夯法施工 44 5.3 施工监测与控制 45 质量检测与验收 46 6.1 强夯法地基处理质量检测与验收 46
1.0.1在黄土地区进行建设,防止地基湿陷、提高承载力、减小地 基变形,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建(构)筑物的安全使用,采用强夯法 的设计、施工必须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 原则,这是本规程制定的宗旨。 1.0.2黄土地基强夯处理,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地基土的 复杂性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 强夯地基处理应遵循的原则
3.0.1强分法是反复将分锤提高到一定高度时使其目由落下,给 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 改善地基性能。 1由于具有加固效果显著、适用土类广、施工方便、施工费用 低等优点。广泛用于处理碎石、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 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尤其对非饱和的湿陷性黄 土地基更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解决了广黄土的湿陷性,又能提高地基 承载力,减少建(构)筑物沉降,并可改善地基抗震陷的能力。在湿 陷性黄土地区对含水量很低的湿陷性黄土,采用增湿强夯,解决了 氏湿度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问题,拓宽了使用范围。 2强夯置换法是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等粗颗粒材料,用 劵锤反复夯击形成连续的强夯置换墩,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粘性士 与饱和黄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强夯置换文可 分为整体置换和墩式置换。整体置换是采用强夯将块石、碎石整 体本挤人饱和黄土和淤泥中,类似于置换垫层法;墩式置换是利用 垂冲击成孔,再次回填碎石料,夯实形成碎石墩(桩),类似于振冲 法形成的碎石桩,它主要靠碎石摩擦角和墩间土的侧限来维持墩 本平衡,并与墩间土起复合地基的作用。采用强夯置换法前,必须 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 3.0.2在确定强夯处理方案前强调对现场调查研究,收集详细的 君土工程资料,了解岩土的成因、分布、成份、物理力学性质及地下 水理藏情况;收集了解工程环境资料,调查邻近地上、地下建(构
3.0.2在确定强夯处理方案前强调对现场调查研究,收
君土工程资料,了解岩土的成因、分布、成份、物理力学性质及地下 水理藏情况:收集了解工程环境资料,调查邻近地上、地下建(构 筑物、重点保护的建(构)筑物、重要的煤气、供水、通讯、电力管线
3.0.3强夯时产生振动影响的安全距离,是强夯施工中
3.0.4采用单一的地基处理方法,往往满足不了设计要求或造价 较高,两种或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组成的地基处理方案是处理复杂 地基的有效方法。强夯联合其他地基处理方法,如垫层法、桩基 复合地基等地基处理方法,能形成多种组合方案
告、参照有效影响深度表4.2.1,结合实际经验,选择相应的强夯施 工参数,在施工现场进行强夯试验,并通过原位测试或采取原状土
样进行土工试验,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如达不到设计要求, 应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数或调整地基处理方案。 3.0.6经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由于其处理的范围有限,处理后增 强的地基性状与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地基性状有所不同,当按地基 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 时,应分析工程具体情况,采用安全的设计方法。对于不满足大面 积处理的夯实地基、复合地基,为安全起见,基础宽度的承载力修 正系数取0,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1.0。 3.0.7经强夯处理后的地基应进行地基计算,满足建筑物地基承 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经强夯处理后,当在受力层范围内仍有 软弱下层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计算;要求变形验算 的建(构)筑物,应对强夯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计算;对建于强夯 处理后的地基上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建(构)物,应进 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4.1.1强夯和强夯置换处理的地基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 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确 定其实用性和处理效果。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 建筑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试验场地可选在本工程场地内或附 近,有经验时也可在工程开始部分安排试验。 1试验分单点夯和整片夯两种。对强夯试验点通过单点夯 绘制击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夯点夯击次数及最后两击的 平均夯沉量;然后按设计夯点布置、夯击遍数等进行强夯整片试 夯区施工。施工中观察是否存在夯坑挤出、夯锤歪斜等情况 2强置换试验区,在不铺设垫层时,试验区地面施工标高 取设计墩顶压实垫层底标高,当需铺设工作垫层时,试验区地面 施工标高取工作垫层底标高。对强夯置换地基进行单点夯后,采 用开部观测、动力触探等方法判定拟定的单击夯击能能否满足有 效加固深度要求、达到有效加固深度的夯击次数以及置换墩体的 形状、直径及密实度等。 4.1.2强夯整片试芬完成后,测量场地标高,确定场地最终夯沉 量,以此作为确定正式施工起夯面的依据。并从终止时的夯面起 至设计所要求的处理深度内,采取土样进行土工试验,测量土的 干密度、压缩系数、湿陷系数等指标。必要时通过静载荷试验或 其他原位测试。 提壹确空灿面
量,以此作为确定正式施工起夯面的依据。并从终止时的夯面起 至设计所要求的处理深度内,采取土样进行土工试验,测量土的 密度、压缩系数、湿陷系数等指标。必要时通过静载荷试验或 其他原位测试。 强夯置换整片试夯区施工完成后,测量场地标高,确定地面
抬高值;选取墩身进行开部或动力触探测试,进一步判明有效加 固深度、墩径、密实度及着底情况。必要时进行单墩或复合地基 承载力试验
413根据单点分、整片 试数据刘比,验 强夯置换加固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参数:夯击次数、累计夯 沉量、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每点填料量、夯击遍数等。当测试结 果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可调整相关参数,重新进行试夯,也可修改 地基处理方案
4.1.8对于黄土地区的非湿陷性黄(一般黄土),其工程性)
般的粘性土,应按一般的粘性土进行强夯处理。为了保证本规 范的完整性,应包括一般黄土地基强夯法的内容,但为了避免重 复不再具体要求。一般黄土地基的强夯法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 测则,可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强夯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也 可参照本规范4.2章进行设计,但在某些具体设计参数和验收指 标上应进行相应调整,比如:处理深度、施工验收等
4.2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法
4.2.1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既是反应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
4.2.1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既是反应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文 是确定选择地基处理方案的重要依据。土的有效加固深度与夯 能击、土层性质、土层含水量等有关,应根据试夯测试结果或地区 经验确定。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是地基经强夯处理后,地基承载 力、变形指标、密实度及其他物理力学指标满足设计要求的深 度。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有效深度内,土的湿陷系数均应小于 0.015。有效深度从起夯面算起,在初步设计时,消除湿陷性黄土 的有效深度可按公式4.2.1中所列的相应单击夯击能进行计算, 也可按表4.2.1中所列的单夯击能进行预估
可采用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点。湿陷性黄
片处理时,应优先选用重复挤压面积最小、对称均匀性较好的正 三角形、正方形布点。当根据基础形式布点时,可依据承重墙位 置或柱网设置夯点,可采用等腰三角形、正方形等形式,并应保证 基础重心位置或轴线上有夯点,同时基础外放宽度应符合相关规 定
4.2.3夯点间距应根据地基土性质和要
根据试夯时夯点的侧向挤压范围(与地基土类型、夯击能和锤径 等因素有关)确定,一般为锤径的1.3倍~2.0倍。对湿陷性黄土等 细粒土,为便于孔隙水压力的有效消散GB 50217-200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夯点间距不宜过小。当 要求处理深度较天时,第一遍夯点间距过小,夯击时会层形成密 实层,从而影响夯击能向深处传递。若各夯点之间的距离过小, 夯击时上部土体易向侧旁已夯成的夯坑中挤出,造成孔壁塌 夯锤歪斜或倾倒、影响夯实效果。施工时一般采用2遍点夯。
土夯击次数是不同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常以夯坑 的压缩量最大,夯坑周围隆起最小为原则。可以从现场试夯的击 数(N)和夯沉量(S)的关系曲线确定最佳击次,即认为夯击时使土 本压缩量最大,测向移动最小的夯击能。现场施工时,常以最后 两击的平均沉量不大于某一值(见表4.2.4),且夯坑周围地面不 出现过大隆起来控制夯点击数,夯点的夯击次数一般在8击~15击 之间
4.2.5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渗透性弱
高的十,夯击遍数要多一些,渗透性强的十夯击遍数可少一些。 般情况下可采用点夯2遍~4遍,其中第一遍是加固深层的关键, 中间各遍用于加固影响深度以内的土体,最后再以低能级满夯2 击~4击,锤印搭接将夯坑底面以上的填土及表层松土夯实拍平。 两遍之间应有一定的时简间隔。间歇时间长短取决于前 遍夯击后,土体孔隙水压力消散的时间,一旦孔隙水压力消散即
可进行后一遍夯击作业。对于含水量低排水条件较好的黄土地 基,孔隙内一般不出现自由水,完第一遍不必等孔隙水压力消 散GB 8526-1987 钢筋调直切断机试验方法,可连续击,减少吊车移位,提高施工效率,一般可采用单夯1 遍~2遍即可。 4.2.6由于基础的应力扩散作用和抗震设防需要,强夯处理范围 应大于基础范围,具体放大范围应根据建筑结构类型和重要性等 因素确定。对一般建筑物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 理深度的1/2~2/3,并不宜小于3m。对可液化地基扩大范围应超 过基础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并不应小于5m。 42.7预估强劵地面的平均劵量包含点劵和满劵等各遍劵
可进行后一遍夯击作业。对于含水量低排水条件较好的黄土地 基,孔隙内一般不出现自由水,夯完第一遍不必等孔隙水压力消 散,可连续夯击,减少吊车移位,提高施工效率,一般可采用单夯1 遍~2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