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63/T 1749-2019 太阳能热发电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pdf简介:
"DB63/T 1749-2019 太阳能热发电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pdf" 是一份由地方标准DB63/T(通常是中国河南省的地方标准)发布的技术规范。这份规范主要针对的是太阳能热发电站的防雷装置,详细规定了防雷装置的检测方法、检测程序、检测标准和要求。它旨在保证太阳能热发电站的防雷系统正常运行,防止雷电对电站设备造成损害,保障电站的安全和稳定运营。这份规范适用于太阳能热发电站的建设、运行和维护阶段的防雷装置检测工作。
DB63/T 1749-2019 太阳能热发电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7949.1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第1部分:常规测量 GB/T 18802. 11 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第1部分: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 法 GB/T18802.21 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第21部分:电信和网络的电涌保护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 法 GB/T50064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 GB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OX/T406需电防护装置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要求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太阳能热发电 利用大规模阵列平面、抛物面或蝶形镜面收集太阳热能,通过储换热装置及汽轮发电等装置实现热 能到电能转换。 3.2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通过热功转换过程发电的系统,一般由聚光集热系统、发电系统和相关配套 设施组成。 3.3 太阳能热发电站 由太阳能集热、储热单元和热功转换发电单元构成的电站。根据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聚光方式的不同, 主要有塔式、槽式、蝶式和菲涅尔式四类太阳能热发电站。
DB63/T 17492019
集热场 将太阳能聚集并转化为热能的系统DB32/T 3158-2016标准下载,一般由聚光装置和吸热器组成。 3.5 发电区 由储换热区域、蒸汽发生器区域、汽机房、辅助加热区域、集中控制室和有关设施组成的相对集中 的区域。
将太阳能聚集并转化为热能的系统,一般由聚光装置和吸热器组成 3.5 发电区
4.1.1太阳能热发电站的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应具备相应等级的检测资质。 4.1.2防雷装置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应满足QX/T406的要求。
4.2防雷类别及防雷区的划分
4.2.1防雷类别的划分
集热场、发电区、升压变电站(开关站)及其附属建(构)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和发生 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防雷类别按以下规定划分: 一储换热区域存在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宜划分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当年预计雷击次数(N)大于0.25次/a的集热场、发电区、升压变电站(开关站)及其它建 (构)筑物,划分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一当年预计雷击次数(N)大于或等于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0.25次/a的集热场、发电区、 升压变电站(开关站)及其它建(构)筑物,划分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在设有低压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的建筑物需要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不属于第 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和不处于其他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时,宜将其划分为第三类防雷 建筑物。 注: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方法按照GB50057附录A执行
4.2.2防雷区的划分
结合太阳能热发电站防雷装置设计图纸、方案及现场勘察情况,将防雷击电磁脉冲的环 LPZOa, LPZOa, LPZ1. …,LPZn 区。分类方法见附录A
DB63/T 17492019
6.1.2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安装工艺、保护范围及其与保护物之间的安全距离等的规定见附录B.1。 6.1.3测试接闪器与建(构)筑物顶部外露的其他金属物的电气连接、与引下线的电气连接,屋面电 气设施与防雷装置、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2。 6.1.4测试防侧击雷装置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2。 6.1.5储换热区域钢储罐作接闪器时,壁厚应大于4mm,小于4mm时必须在罐顶加装单独接闪杆。
6.1.2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安装工艺、保护范围及其与保护物之间的安全距离等的规定见附录B.1。 6.1.3测试接闪器与建(构)筑物顶部外露的其他金属物的电气连接、与引下线的电气连接,屋面电 气设施与防雷装置、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2。 6.1.4测试防侧击雷装置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2。 6.1.5储换热区域钢储罐作接闪器时,壁厚应大于4mm,小于4mm时必须在罐顶加装单独接闪杆。
6.2.1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安装工.艺、防腐措施见附录B.2。 6.2.2测试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体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2。 6.2.3集热场吸热塔及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等的独立接闪杆(塔杆)应敷设两根引下线,对称布置, 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Q。
6.3.1接地装置检测万法按照GB/T17949.1的规定执行。 6.3.2接地装置的材料规格、埋设深度、防腐措施、安装工艺等的规定见附录B.3。 6.3.3集 集热场聚光装置方阵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Q 6.3.4储换热区域钢储罐防雷接地应沿罐体周围均匀布设,接地点不少于2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2 6.3.5升压变电站(开关站)接地装置的接地阻抗应符合设计要求,无设计要求时不应大于0.52 6.3.6集热场吸热塔及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等的独立接闪杆(塔杆)应采用独立接地装置,接地电阻 不应大于10Q。
6.4.1等电位连接装置的材料规格、连接方式及安装工艺见附录B.4。 6.4.2测试集热场内金属构件、聚光装置各阵列、组串之间与防雷装置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 于0.22。 6.4.3测试发电区各金属管线以及建筑物内的设备、金属管道、电缆桥架、金属构架等较大金属物与 接地装置或等电位连接带(板)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2。 6.4.4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和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2,否则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 接。对于不少于5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 6.4.5测试储热区罐体相连的设备、电缆金属外皮等设施的电气连接,以及罐体其它金属设备和管道 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Q。 6.4.6测试附属建(构)筑物及生活区内各金属构件以及建筑物内的设备与接地装置或等电位连接带 (板)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Q。
6.4.1等电位连接装置的材料规格、连接方式及安装工艺见附录B.4。 6.4.2测试集热场内金属构件、聚光装置各阵列、组串之间与防雷装置的电气连接,过渡 于0.22。
6.4.2测试集热场内金属构件、聚光装置各阵列、组串之间与防雷装置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 于0.22。 6.4.3测试发电区各金属管线以及建筑物内的设备、金属管道、电缆桥架、金属构架等较大金属物与 接地装置或等电位连接带(板)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2。 6.4.4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和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2,否则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 接。对于不少于5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 6.4.5测试储热区罐体相连的设备、电缆金属外皮等设施的电气连接,以及罐体其它金属设备和管道 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Q2。 5.4.6测试附属建(构)筑物及生活区内各金属构件以及建筑物内的设备与接地装置或等电位连接带 (板)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0
6.5.1电磁屏蔽的安装工艺见附录B.4
DB63/T 17492019
6.5.2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并宜在各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测试其电气连接,过渡 电阻不应大于0.22。 6.5.3进入监控系统机房的各类电源线、信号线、通信线、馈线等均应布设在有屏蔽措施的桥架内, 测试其电气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Q。
6.6.1电涌保护器的使用应符合GB18802.1和GB/T18802.21要求的产品。 5.6.2电涌保护器安装位置和等电位连接位置应在各防雷区的交界处,但当线路能承受预期的 电涌保护器可安装在被保护设备处。
6.6.2电涌保护器安装位置和等电位连接位置应在各防雷区的交界处,但当线路能承受预期的电涌时GB∕T 39559.1-2020 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运营监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 电涌保护器可安装在被保护设备处。 6.6.3低压配电系统所选电涌保护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6.6.4直流参考电压(U1mA)值不低于交流电流中Uo值1.86倍时,在直流电路中应为直流电压1.33 1.6倍,在脉冲电路中应为脉冲初始峰值电压1.4~2.0倍。 6.6.5泄漏电流(lie)实测值应大于生产厂标称的最大值时,如生产厂未标定出lie值时,一般不应大于 20μA。 6.6.6电涌保护器的绝缘部分应具有足够大的绝缘电阻,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0MQ2。 6.6.7电涌保护器两端的连接导线的材料规格、安装工艺见附录B.4。 6.6.8测试电涌保护器接地端子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
电涌保护器可安装在被保护设备处。 6.6.3低压配电系统所选电涌保护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6.6.4直流参考电压(U1mA)值不低于交流电流中Uo值1.86倍时,在直流电路中应为直流电压1.33 1.6倍,在脉冲电路中应为脉冲初始峰值电压1.4~2.0倍。 6.6.5泄漏电流(lie)实测值应大于生产厂标称的最大值时,如生产厂未标定出lie值时,一般不应大于 20μA。 6.6.6电涌保护器的绝缘部分应具有足够大的绝缘电阻,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0M2。 6.6.7电涌保护器两端的连接导线的材料规格、安装工艺见附录B.4。 6.6.8测试电涌保护器接地端子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
3.7.1储换热区域储罐应利用防雷接地装置兼作防静电接地装置。当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 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等共用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按各系统要求中的最小值确定。 5.7.2检查储罐是否采取静电防护措施,作业场所(如罐区入口处、上储罐扶梯入口处等)是否设置 有消除人体静电装置
6.8接地装置特性参数
接地装置特性参数的检测应包括接地装置的电气完整性、接地阻抗(含分流测试)、场区地表电 分布、接触电位差、跨步电位差等参数或指标,测试方法及技术要求见附录C。
7.1.1在现场将各项检测数据如实填入原始记录表,原始记录表应至少有两名检测人员和一名复核人 员签字。
在现场将各项检测数据如实填人原始记录表 始记求表应全少有两名检测人员和一 名复伙 字。 首次检测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示范文本)(发改办环资[2016]2836号 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办公厅2016年12月),应绘制防雷装置平面示意图,定期检测时应进行补充和修改
DB63/T 17492019
将经计算或整理过的各项检测结果与设计要求、本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比较,判定各检测项目 是香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