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T 5207-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YS/T 5207-2019 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完整清晰正版).pdf简介:
YS/T 5207-2019《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是一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技术标准,其全称为《天然建筑材料地质勘查技术规程》。该标准主要针对天然建筑材料的勘察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石材、木材、砖瓦、土石等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内容涵盖了天然建筑材料的地质勘查方法、勘查程序、数据采集、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旨在为天然建筑材料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指导和规范。
该规程详细规定了勘察工作的技术要求,包括勘察的范围、深度、方法、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等,以确保天然建筑材料的品质和安全,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它是天然建筑材料行业从业人员、设计者、开发商以及政府监管机构的重要参考依据。完整清晰的PDF版本便于查阅和使用,适用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
YS/T 5207-2019 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完整清晰正版).pdf部分内容预览:
5.2.6勘察设备安装、拆卸、搬迁、运行和防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剥离层中的耕植土应作为复垦土料保存、利用。
7.1.1勘察资料应通过现场具体工作获取我国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资料整理和成果报告
7.1.1勘察资料应通过现场具体工作获取,资料整理和成果报告 应根据不同勘察阶段编制,并应满足相应阶段的设计要求。 7.1.2成果报告应在现场调查、工程地质测绘、野外勘察、测试和 搜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并根据建筑材料的种类、用量和 质量要求,结合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储量、剥离量、运输条件、最 大允许开采深度及范围、开采方法及对安全与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进行分析评价。
分,试验成果汇总表、储量计算表、天然建筑材料综合成果表和勘 察工作量表格式宜符合本规程附录B第B.2节~第B.4节的 规定。
.1.5勘察报告应包括正文、图表和附件,且应满足资料使用和 保存要求。
7.1.5勘察报告应包括正文、图表和附件,且应满足资料使月
1应在有用层圈定范围内计算有用层的总储量以及剥离层 及夹层的体积,应按分区、分层、水上、水下进行储量计算; 2有用层周边界线应以勘察范围和试验资料为基础,结合地 质地貌综合分析圈定,延伸至勘察范围以外的边界线距离不得大 于勘察坑(孔)间距的1/2:
3储量计算中有用层上、下限应以底板各扣除0.2m~0.3m 为界,未揭穿有用层的下限应以实际勘探深度为界; 4水下储量计算下限不应超过最大开采深度; 5河床漫滩料场水上、水下储量计算的水位选择,应以枯水 期水位为标准,严寒地区,宜以平水期水位为标准,无水位资料可 采用勘察量测水位; 6对无用层,可按实际厚度划出,对有害夹层,应按实际边界 线多扣除0.2m~0.3m。 7.2.2储量计算可采用平均厚度法、平行断面法和三角形法计 算,应在选择一种方法计算的同时,选取另一种方法校核,计算方 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料场复杂程度三级、有用层层厚稳定且勘探点均匀布置的 料场,宜采用平均厚度法,并应按本规程附录C第C.0.1条的规 定计算; 2地形有起伏、剥离层与有用层厚度有变化且勘探线近于平 行排列的料场,宜采用平行断面法,并应按本规程附录C第C.0.2 条的规定计算; 3料场复杂程度为一级、勘探线(点)不规则的料场,宜采用 三角形法,并应按本规程附录C第C.0.3条的规定计算。
7.2.3储量计算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初步勘察储量不应少于设计需要量的3倍; 详细勘察储量不应少于设计需要量的2倍
7.3.1资 资料整理宜包括下列内容,可按工程实际需要进行合并或 增减。 1图纸宜包括下列内容: 1)天然建筑材料料场与建筑场地的关系位置图;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7.3.1资料整理宜包括下列内容,可按工程实际需要进行合并或 增减。 1图纸宜包括下列内容: 1)天然建筑材料料场与建筑场地的关系位置图;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4)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 5)储量计(估)算图。 2表格宜包括下列内容: 1)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 2)地质点描述表; 3储量计算表; 4)试验成果汇总表; 5)天然建筑材料综合成果表; 6)勘察工作量表; 7)其他有关图表。 3试验成果统计宜包括下列内容: 1)按料场分层汇总统计,水上、水下应分别统计; 2)列入统计的试验项目、试验方法应相同; 3)各项试验成果应汇列成表,各种指标的统计应按现行行 业标准《岩土工程察报告编制规程》YS/T5203岩土 指标的数理统计规定进行。 2试验成果应按样品类别、试验项目、试验方法分别归类整 分析试验成果的可靠性
7.4.1选址调查阶段察报告内容宜包括料场位置、距离和初估 建筑材料质量、数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应评述各料场的预估储量、 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并应进行料场对比分析评价,提供料场分布 图,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7.4.2初步勘察阶段天然建筑材料勘察报告宜包括下列内容:
1料场位置、范围、标高,距工程项目区的距离,交通条件,占 用土地情况; 2地形、地貌特征;
4当地开采、使用经验; 5估算有用层储量及初步鉴定建筑材料质量; 6料场综合地质图及地质面图。 7.4.3详细勘察阶段天然建筑材料勘察报告宜包括下列内容: 1序言,应阐述设计任务要求、工程概况,勘察过程及完成工 作量,对已有资料的利用等; 2自然地理、地质概况,应叙述与建筑材料质量有关的区域 地质简况、地区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地层岩性,有用层和无用层 及有害层的厚度、性质与变化规律、地下水位、河水位及相互关 系等; 3料场概况,应按材料类别分料场叙述料场位置、高程,距工 程项目区的距离,交通条件,占用耕地面积等; 4材料质量评价,应根据试验成果、质量技术指标或工程设 计要求进行材料质量评价; 5开采技术条件评价,应根据料场地貌、地形、地质、水文地 质条件,对料场开采技术条件、采场边坡、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分 析评价; 6储量计算,应说明计算方法及计算边界,并应列出储量计 算成果表和储量汇总表; 7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 8结论与建议,应按不同材料的类型给出勘察结论,并应提 出措施建议。
工程勘察同时进行时,可列为项目工程勘察报告的一部分。
工程勘察同时进行时,可列为项目工程勘察报告的一部分。
附录 A混凝土骨料碱活性判定
A.0.1位于水下或潮湿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应进行混凝土骨料 的碱活性判定。 A.0.2当制备混凝土所用成分和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同时具备 下列三个条件时,应进行混凝土粗细骨料的碱活性检测: 1水泥的氧化钠、氧化钾之和大于0.6%,或混凝土中混合 材、外加剂和水等含碱量较高; 2粗、细骨料中含较多活性硅酸盐矿物或活性碳酸盐矿物; 3混凝土处于水下或潮湿多水环境。 A.0.3混凝土用骨料的碱活性可采用岩相鉴定法、砂浆长度法、 快速砂浆棒法和化学法等方法测定,并宜采用多种方法评定。 A0.4采用岩相法初步判定混凝土骨料是否具有碱活性时,具有 碱活性的岩石及活性矿物成分应按表A.0.4确定,对用肉眼或放大 镜初步鉴别骨料含有活性矿物成分的,应将岩石磨制成薄片在显微 镜下鉴定矿物组成、结构,并应测定隐晶质和玻璃质成分的含量。
表A.0.4碱活性的岩石及活性矿物成分
及混凝土骨料的碱活性评价标准
石圆柱体法检测条件及混凝士骨料碱活性
A.0.6测试方法和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 14684和《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的有关规定。 A.0.7采用多种方法判定混凝土骨料具有碱活性时,应重新选 择料场,或应采取在混凝土中添加矿粉、粉煤灰等掺合料、降低水 泥碱含量等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技术措施,并应经试验证明抑制 效果。
附录 B 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常用表
注:1不均匀系数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5%。 2对于塑性指数大于20的黏性土地基,当不均匀系数C小于或等于2时,第 一层粒度Dso小于或等于5mm;当不均匀系数C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
g匀系数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
B.2.1砂、砾料颗粒级配汇总表可采用表B.2.1的格式。
B.2.1砂、砾料颗粒级配汇总表可采用表 B.2. 1 的格
B.2试验成果汇总表
土用砂砾石料试验成果汇总表可采用
B.2.2混凝土用砂砾石料试验成果汇总表可采用表B.2.2的格式。
B.2.5土的颗粒级配成果汇总表可采用表 B.2. 5 的格式。
表B.2.5土的颗粒级配成果汇总表
的试验成果汇总表可采用表B.2.6的
表B.2.6土的试验成果
B.3.1平均厚度法储量计算可采用表 B.3.1 的格式。
表B.3.1平均厚度法储量计算表
B.3.2平行断面法储量计算可采用表B.3.2的格式。
表B.3.2平行断面法储量计算表
B.3.3三角形法储量计算可采用表B.3.3的格式
B.3.3三角形法储量计算可采用表B.3.3的格式。
表B.3.3三角形法储量计算表
B.3.4勘察储量汇总可采用表B.3.4的格式
表B.3.4勘察储量汇总表
C.0.1平均厚度法的储量应按下式计算
C.0.1平均厚度法的储量应按下式计算
GB∕T 36152-2018 齿轮齿条式人货两用施工升降机安全评估规程式中:M一一可开采储量(m"); A一一储量计算范围内垂直投影的总面积(m); h;一勘探点第i层有用层厚度(m); h一一有用层的平均厚度(m); n一有用层层数。 C.0.2平行断面法的储量应按下式计算
n一有用层层数。 C.0.2平行断面法的储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M 可开米储量(m); Mi~i+1 两断面之间的分段储量(m3); A; 、A;~i+1—P 两相邻断面i、i十1的有用层面积(m); Li~+1 一— 两断面间平均距离(m); L;一两相邻断面间i点的距离(m); 有用层层数。
M;~i+1 M= i=1 Mi~+1 = A;~+I Li~+l A; +A+1 2 ZL i A
3三角形法的储量应按下式计算
M= M; = A,h, Zh h; =
式中:M一可开采储量(m); M;一各三角形部分储量(m"); A;一各三角形有用层面积(m); h;各三角形顶点有用层厚度(m); h;一其三顶点有用层的平均厚度(m)。 C.0.4储量计算方法用表宜采用本规程表B.3.1~表B.3.4的 格式。
《埋地聚乙烯排水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 164:2004》式中:M一可开采储量(m); M;一各三角形部分储量(m"); A,一各三角形有用层面积(m); h;一各三角形顶点有用层厚度(m); h;一其三顶点有用层的平均厚度(m)。 C.0.4储量计算方法用表宜采用本规程表B.3.1~表B.3.4的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