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3/T 1761-2020 多源基础地理空间矢量数据融合规范.pdf简介:
DB43/T 1761-2020《多源基础地理空间矢量数据融合规范》是一份由中国地方标准(DB43/T)制定的指导性技术文件,它主要针对多源基础地理空间矢量数据的融合过程给出了详细的规定和标准。这份规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如何有效地整合来自不同来源、格式、精度和时间尺度的地理矢量数据,如地形、建筑物、道路、行政区划等,以创建一个准确、一致和完整的地理空间数据集。
该规范详细规定了数据融合的方法、步骤、质量控制、数据一致性检查、数据融合误差处理等内容,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融合算法的选择和应用、数据融合后的质量和验证等环节。它旨在提高地理数据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促进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对于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或数据管理的人员,理解和遵循这份规范对于保证数据融合的高效和质量至关重要。
DB43/T 1761-2020 多源基础地理空间矢量数据融合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按照基础地理要素进行分类整理、数据筛选、数学基础统一与格式转换。
DB43/T 17612020
SJ/T 11557-2015标准下载理空间矢量数据融合技
融合数据中基础地理要素分为大类、中类、小类(见附录A),小类下可根据具体融合数据需求扩 充子类。大类和中类不得进行重新定义和扩充,小类和子类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扩充和重新定义。分 类代码依据GB/T13923一2006所规定的要素编码体系,分类代码采用6位十进制数字码,分别按数字 顺序排列的大类、中类、小类和子类码,具体代码结构见图2:
融合后数据分层命名采用四个字符,前三个字符为数据内容缩写,最后一个字符代表几何类型(A: 面;L:线;P:点)(见附录A)。对待融合地理空间数据的要素分类编码、数据分层进行分析: a)对于要素分类描述一致的情况,可按附录A进行统一分类编码; b)对于要素分类描述不一致的情况,可依据GB/T13923一2006对附录A进行分类编码扩充
DB43/T1761—2020
录B中属性编码结构为基准,对描述一致的属
保留融合数据中专有属性项,重新定义新增的属
6. 3. 3删除属性项
对不需要或记录误差较大的属性项进行删除
对不需要或记录误差较大的属性项进行删除
6.4基础地理要素融合
3.4.1要素优先级确定
按照定位基础、水系及附属设施、地貌、交通、居民地及附属设施、管线、境界与政区、植被 地名顺序确定要素优先级。
6.4.2地理要素取舍
建立待融合数据源之间的要素匹配关系,分为1:0或0:1、1:1、1:M(一对多)或M:1(多对 )、M:N(多对多)四种基本匹配类型(见附录C),取舍要求如下: a)若匹配类型为1:0/0:1时,根据现势性、精度的优先次序,删除现势性低、精度低实体(1: 0类型)或增补现势性强、精度高实体(0:1类型); b) 若匹配类型为1:1、1:M、N:1、M:N时,根据现势性、精度的优先次序,保留现势性强、精 度高的实体; c)测量控制点按照选取指标和表示内容全部表示,不进行取舍。
6.4.3空间不一致性处理
融合要素空间不一致时,应按照下列要求处理: a)境界与政区:保证各级境界线拓扑关系的正确性,境界与政区边界线应保持完全一致; b)水系及附属设施:应保持水系信息的完整性,不得出现河流在桥梁处断开、线状河流与面状河 流不相接的情况; 交通:应保证交通路网数据拓扑关系正确。以线表示的桥梁、隧道、车渡等交通要素应在交通 路网中表达,且与交通路网连接;若桥梁、隧道、车渡与连接交通路网不一致时,按照等级不 同取高等级、等级相同取编号小的原则进行选取: 居民地及设施:应保证居民地轮廓、分布特征与连通性。街区外轮廓凹凸部分小于图上1mm 的可综合表示,街区内部间距小于图上1.5mm实体可综合表示; e) 管线:应保持等级管线数据的连续性与拓扑一致性; f)地貌:除非遇到陡崖、断裂带等地物,等高线应连续不间断; g) 植被与土质:应保持主要植被与土质覆盖的连续性、完整性; h 地名:地名定位点应表示在地理实体中心位置上,乡镇及以上行政区域的地名定位点应表示在 政府驻地位置。
6. 4. 4空间关系维护
DB43/T 17612020
不同要素实体的空间关系出现不一致时,应固定优先级别高的要素,对其他要素执行移动、化简、 分割、合并等操作。优先级别没有差异的要素,应固定位置精度高的实体,对次要实体执行移动、化简 分割、合并等操作。
6. 4. 5属性更新
利用现势性强的数据源对成果数据的属性表记录进行更新。增加记录、删除或合并穴余记录、 见势性强或更准确的记录,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7. 1. 2 高程基准
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系统为正常高,单位为米。
采用,SHP、.GDB、.MDB等格式
对于标准分幅,分幅与编号应按GB/T13989一2012规定执行。 对于非标准分幅,按行政区域、自然区域及其他区域进行分幅
包含但不限于附录B中所包含内容,其他按GB/T13923一2006执行。
7. 6 数据质量要求
数据成果质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a)正确性。数学基础、属性表字段长度、要素分层、各种名称注记、空间关系正确; b)规范性。属性表内容填写、要素类型、数据层与数据集、数据文件存储组织、数据文件格式 数据文件命名等符合规范 c)完整性。各类地物要素、数据文件、数据层内部文件完整。
DB43/T1761—2020附录A(规范性附录)融合数据要素分层表表A.1要素分类与代码序号要素分类数据分层数据几何数据内容特征平面控制点(110100)CPTP点高程控制点CPTP点(110200)测量控制点卫星定位控制点CPTP点(110000)(110300)其它控制点CPTP点(110400)定位基础测量控制点注记CPTP点1(119000)测量控制点、数学基础(100000)内图廊线CPTL线(120100)坐标网线CPTL线数学基础(120200)(120000)经线CPTL线(120300)纬线CPTL线(120400)HYDA面常年河HYDL线(210100)HFCP点时令河HYDA面河流(210000)(210200)常年河时令河等河流HYDL线干阔河 (千河床)HYDA面水系及附属(210300)HYDL线2设施河流注记HFCP点(200000)(219000)运河HYDA面(220100)干渠HYDA面(220200)HYDL线沟渠(220000)运河、干渠等沟渠支渠HYDL线(220300)坎儿井、地下渠道、暗渠HYDL线(220400)6
DB43/T17612020
表A.1要素分类与代码(续)
DB43/T1761—2020
表A.1要素分类与代码(续)
DB43/T17612020
表A.1要素分类与代码(续)
DB43/T1761—2020
表A.1要素分类与代码(续)
DB43/T17612020
表A.1要素分类与代码(续)
DB43/T1761—2020
表A.1要素分类与代码(续)
DB43/T17612020
表A.1要素分类与代码(续)
DB43/T1761—2020
表A.1要素分类与代码(续)
DB43/T17612020
表A.1要素分类与代码(续)
DB43/T1761—2020
表A.1要素分类与代码(续)
DB43/T17612020
表A.1要素分类与代码(续)
DB43/T1761—2020表A.1要素分类与代码(续)序号要素分类数据分层数据几何特征数据内容火山口TFCP点(750400)沟TFCL线(750500)陡崖 (坎、岸)TFCL线(750600)陡石山、露岩地TFCL线(750700)TFCA面沙地自然地貌TFCA面(750800)(750000)雪山TFCP点(750900)TFCL线地貌包括等高线、高程点、自然地7(700000)地质灾害地貌TFCA面貌、人工地貌等(751000)TFCL线TFCA面自然地貌注记TFCP点(759000)斜坡TFCL线(760100)田坎、路堑、沟、路堤、单坡堤TFCL线人工地貌(760200)(760000)垒TFCL线(760300)人工地貌注记TFCP点(769000)地类界VEGA面(810100)田埋VEGL线(810200)耕地VEGA面(810300)园地VEGP点(810400)VEGL线不同类型的面状植被及城市植被与土质农林用地8VEGA面绿地、草坪、绿化带、裸地、(800000)(810000)林地沙地等VEGP点(810500)VEGL线VEGA面天然草地VEGA面(810600)农林用地注记VEGP点(819000)18
DB43/T17612020
表A.1要素分类与代码(续)
DB43/T1761—2020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融合数据属性表结构
表B.1CPTP数据层属性表结构
表B.2CPTL数据层属性表结构
表B.3HYDL、HYDA数据层属性表结松
DB43/T17612020
表B.3HYDL、HYDA数据层属性表结构(续)
表B.4HYDP、HFCP数据层属性表结构
DB43/T1761—2020
表B.4HYDP、HFCP数据层属性表结构(续)
表B.5HFCL、HFCA数据层属性表结构
DB∕T 29-67-2015 天津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规程DB43/T17612020
表B.5HFCL、HFCA数据层属性表结构(续)
表B.6RESA、RESL、RESP数据层属性表结构
表B.7RFCA、RFCL、RFCP数据层属性表结构
DB43/T1761—2020
表B.7RFCA、RFCL、RFCP数据层属性表结构(续)
JG∕T 405-2013 住宅内用成品楼梯表B.8LRRL、LRRA数据层属性表结构
表B.9LFCP、LRRP数据层属性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