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1015-2020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DB50/T 1015-2020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4366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0/T 1015-2020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简介:

"DB50/T 1015-2020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是中国的一份国家标准,全称为《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技术规程》。这份规范主要针对土地整治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工作,旨在指导和规范土地整治活动的实施过程,包括土地整理、土壤改良、农田水利、生态修复等环节。

该规范的主要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项目目标:明确土地整治项目的目标,如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土地退化等。

2. 项目选址:根据土地条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对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科学选址。

3. 规划设计:包括农田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措施等设计内容,要求符合国家土地利用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

4. 技术要求:规定了土地整治项目的工程技术和施工工艺标准,以及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

5. 环境影响评估:强调在设计阶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确保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6. 项目管理:提出了项目实施的管理流程和方法,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这份规范的发布,有利于统一和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土地整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B50/T 1015-2020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B. 5. 1一般规定

8.5.1.1排水沟路线宜短而直,应利用天然冲沟布置在低洼区域,避免填方,终端宜连接蓄水池或天 然排水通道。 8.5.1.2排水工程布置应与田间其他工程相协调。在平坝地区宜与灌溉渠分离;在丘陵山区,排水沟 可选用灌排兼用的形式。 8.5.1.3应根据排水承泄区的位置确定排水沟在坡面上的比降。当排水出口的位置在坡脚时,排水沟 大致与坡面等高线正交布设;当排水去处位于坡面时,排水沟可基本沿等高线或与等高线斜交布设,各 种布设都应做好防冲措施。 8.5.1.4排水沟长度不宜超过2000m,间距宜为200m~1000m,低山丘陵区排水沟的长度可适当缩小。

8.5.1.1排水沟路线宜短而直,应利用天然冲沟布置在低洼区域,避免填方公共广播系统施工工艺标准,终端宜连接 然排水通道 3.5.1.2排水工程布置应与田间其他工程相协调。在平坝地区宜与灌溉渠分离;在丘陵山 可选用灌排兼用的形式。

8.5.2.1明沟沟道衬砌宜采用生态砖等生态护坡方式。 8.5.2.2沟道比降应与实际地面坡度相近。为使沟道在排水过程中不发生淤积和冲刷,比降应选用适 宜,使流速维持在不冲不淤范围内,不冲流速应按照TD/T1012附录M沟渠允许不冲流速确定,明沟 排涝及排洪流量可参照GB50288附录A和SL44规范附录B。 8.5.2.3明沟糙率应根据沟槽材料、地质条件、施工质量、管理维修情况等确定。 8.5.2.4明沟边坡处理设计应以地下水作用于不同土质坡面的稳定分析为依据,选用技术可行、经济 实用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下列要求: a)土质排水沟边坡系数应根据开挖深度、沟槽土质及地下水情况等经稳定分析计算后确定。开口 宽度不超过3m,水深不超过3m的沟道,可参照挖方、填方渠道最小边坡系数进行确定,淤泥、 流沙地段的排水沟边坡系数应适当加大;

用的防护拍地,开合下别要求 a)土质排水沟边坡系数应根据开挖深度、沟槽土质及地下水情况等经稳定分析计算后确定。开口 宽度不超过3m,水深不超过3m的沟道,可参照挖方、填方渠道最小边坡系数进行确定,淤泥、 流沙地段的排水沟边坡系数应适当加大: b)对于采用挡土墙式的排水沟边墙应满足表12要求:

表12不同材质和高度的边墙厚度

2.5土质排水沟宜采用梯形或复式断面,石质排水沟宜采用矩形断面,且断面型式宜采用窄深立 沟净宽不宜低于0.5m,净深不宜低于0.5m,排水流量差在0.3m3/s范围内的排水沟断面尺寸宜采 一取整尺寸。

B.5.3暗管(渠)排水

3.5.3.1暗管排水工程应包括吸水管、集水管(沟)、附属建筑物和排水出路等相关工程。 8.5.3.2吸水管起始端距渠道或明沟不宜小于3m,吸水管内径不宜小于50mm,集水管内径不宜小于 80mm,检查井间距不宜小于50m,井径不宜小于0.8m,明式检查井顶部应加盖板保护,暗式检查井顶 部覆土厚度不宜小于0.5m。 3.5.3.3吸水管埋深应采用允许排水历时内要求达到的地下水位埋深与剩余水头之和,剩余水头值可 取0.2m左右。吸水管间距 可按表14确定

表14吸水管埋深和间距

8.5.3.4集水管理深应低于集水管与吸水管连接处的吸水管理深10cm~20cm,间距应根据灌 统平面布置的要求确定

8.6.1.1渠系建筑物的结构型式应优先采用适合项目区条件的定型设计型式,应优先将位置较近、不 同功能的多个渠系建筑物集中联合布置。 8.6.1.2渠系建筑物的布置应满足灌排系统水位、流量、泥沙处理、施工、运行、管理的要求和适应 交通、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8.6.1.3渠系建筑物应避开不稳定场地和不良地质条件,对当地普遍存在的特殊地质现象应采取适宜 的布置型式和地基处理措施,布置在急坡渠段上的跨渠建筑物不应改变渠道过水断面和形状,不应在渠 道横断面中布置任何阻水结构。 8.6.1.4渠系建筑物的结构型式应根据工程特点、作用和运行管理的要求,综合考虑建筑材料供应和 施工条件等因地制宜选定,并优先采用实践证明适合当地条件的定型设计形式,尽量采用联合建筑的形 式

8.6.2.1渠(沟)系上的水闸按功能可分为节制闸、进水闸、分水闸、退水闸和排水闸等类

8.6.2.1渠(沟)系上的水闸按功能可分为节制闸、进水闸、分水闸、退水闸

8.6.2.2水闸由上、下游连接段和闸室段组成。闸室应包括底板、闸墩、闸门、胸墙和工作桥组成。 上、下游连接段应包括上、下游翼墙、护底、护坡以及消能防冲设施等。农渠上或其他部位的小型水闸 可根据情况减少部分结构,但应满足功能要求。 8.6.2.3闸门宜采用平板钢闸门、铸铁闸门或钢筋混凝土平面闸门。可根据水闸的作用和级别,选择 合理型式。 8.6.2.4启闭机可根据启闭力和闸门大小选择卷扬式或螺杆式。农渠上的小型闸门可采用简易手提式 或杠杆式。 8.6.2.5水闸的水力计算包括闸孔总净宽计算和消能防冲设施计算和防渗计算,其设计应符合SL265 的规定。 8.6.2.6水闸的结构计算包括闸墩、闸底板及上下游翼墙的结构计算、配筋计算和闸室稳定计算,其 设计应符合SL265的有关规定

8.6.3.1农桥主要供农业生产交通用的汽车、拖拉机、三轮车等小型交通工具使用。农桥最天规划全 长不应超过20m,单跨不应超过6m,宽度应与连接道路路面一致。 8.6.3.2应根据田间道工程所要跨越的溪河来确定位置,应注意建桥后满足行洪要求。应选在河流的 顺直段及河道的稳定段,以利于农桥的安全。桥位方向应与道路方向一致,避免斜交。 3.6.3.3农桥应由上下游翼墙、上部桥跨和下部结构组成。农桥结构设计安全等级应不低于三级。农 桥应设置安全限载标志,机耕桥设计采用的荷载应不超过15kN/m2,人行桥设计采用的荷载应不超过 3.5kN/m2,桥面应设置1.2m高的栏杆,不应设高出桥面的人行道。农桥的行车设计速度应不超过20km/h; 衣桥洪水标准应不低于所跨渠道、河沟的洪水标准。 8.6.3.4农桥水力计算应包括过流能力计算、桥梁孔径计算.结构计算包括荷载计算、配筋计算等内容。 水力计算、结构计算应按JTGD60的有关规定执行。

8.6.4.1渠道穿越道路、圩堤、高地时,宜选用渠道涵洞(简称渠涵),渠道被其他渠道、沟溪或道 路穿越时,宜设渠下输水、排洪或交通涵洞(统称渠下涵),涵洞轴线宜短而直,并与溪沟、道路中线 正交,进出口应与上下游渠(沟)道平顺连接;小流量过水涵洞宜采用安装定型预制管的圆管涵,无压 涵洞当洞顶填土高度较小时宜选用盖板涵洞或箱涵,有压涵应选用管涵或箱涵。

8.6.4.2涵洞进、出口段应符合以下规定:

a)翼墙。涵洞进、出口应以八字式、锥坡式、扭曲面翼墙与上、下游渠道连接,其平面扩散角应 为6°~30°,材质可选用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铺砌长度宜为3m~5m。 b)护底。涵洞护底宜采用浆砌块石或现浇混凝土砌筑,长度宜与翼墙等长。 8.6.4.3涵洞洞身段应符合以下规定:

DL/T 1709.4-2017标准下载8.6.4.3涵洞洞身段应符合以下规定

a)渠道上的输水涵洞宜按无压流设计。 b)渠涵的洞身段纵坡应不小于该段渠道的纵坡,渠下涵的洞身底面高程应等于或接近所在沟渠的 底面高程,其纵坡应等于或稍大于所在沟渠纵坡且不宜大于5%,通过渠下涵的水流速度应小于洞 身材料和出口土壤的允许不冲流速。 c)涵洞洞身结构可采用圆形、箱形、盖板形及拱形等几种形式。涵顶覆土厚度较小、洞跨较大的 无压涵清管彩电籍源漏轿小时管乳电盖板游 nL

3.6.4.4涵洞洞身结构设计

a)涵洞可选用混凝土管涵,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涵、箱涵或混凝土、砌石拱涵。圆形管 径宜取0.2m~1.2m,矩形涵跨径宜小于取5m、箱涵跨径宜小于取2m,拱涵矢跨比宜取1/2~ b)涵洞基础型式应依据涵洞型式、孔径及地基土质条件确定,拱涵及盖板涵宜采用分离式或

式基础。孔径较大且地基条件较好的,宜采用分离式基础,孔径较小或地基承载力较低的宜采用整 体式基础; c)管涵应设混凝土或砌石管座,其包角可取90°~135°。管涵可直接置于弧形土基或碎石、三合 土垫层上,矩形涵、箱涵或拱涵地基土压缩性较小时可采用分层夯实的素土或三合土基床,地基为 软土时可采用砂或碎石垫层; d)同一座涵洞宜采用同一断面型式。过流能力相近时宜选用孔径较大的单孔矩形涵洞,流量较大 或涵洞高度受限时则可选用多孔涵洞,多孔涵洞应采取两孔一联或三孔一联布置,联与联之间宜设 置沉降缝分开,缝中应设置止水; e)在土渠下穿过的涵洞,洞顶距渠底高度应不小于0.6m1.0m,渠底应做防渗衬砌 f)涵洞顶有交通要求时,应做衬砌且顶部填土厚度应不小于0.5m。 6.4.5涵洞水力设计应包括过流能力计算,结构设计包括荷载计算及其组合选择、稳定计算、强度 算,涵洞水力计算、结构计算应符合SL482的有关规定。

8.6.5 跌水、陡坡

8.6.5.1通过高差较大、坡度较陡地段的渠道或者渠底高程相差悬殊的上下级渠道结合处,应集中落 差设置跌水或陡坡来连接上下游渠道,以保持渠道设计纵坡,避免深挖高填。上下级渠道结合处的跌水 或陡坡常与水闻、溢流堰等结合成为渠道上完整的退水、泄水建筑物。跌水陡坡应布置在直线渠(沟) 上,其上下游应有长度大于10倍渠(沟)底宽的直线段,中轴线应与渠(沟)道中线重合。 3.6.5.2跌水与陡坡应包括进口连接控制段、跌墙(或陡槽段)、消力池和出口连接段等四部分。建 筑材料应满足抗冲、抗渗、抗冻要求,下游为耐冲河沟时后两段可用挑流消能段取代。 3.6.5.3跌水与陡坡的水力设计应包括过流能力计算、消力池断面计算、消能计算等,结构计算包括 跌水与陡坡挡土墙稳定性计算,其水力计算、结构计算应符合SL482和SL379的有关规定

3.6.6.1蓄水池前、排水沟末端进入承泄区前、长度超过100m过旱地的排水沟、排水沟转角处和封 闭式盖板沟的入口处应设置沉砂函。 8.6.6.2沉砂函的断面尺寸宜大于所在排水沟断面,宜设置扩散墙、安装静水格等。 3.6.6.3沉砂函池深不宜大于1.2m,宽度不宜大于1.5mGB 8524-1987 钢筋弯曲机试验方法,长度不宜大于3m,沉砂函长宽比例取值范 围为1.5~3.0

8. 7. 1一般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