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4011-2016 页岩气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和预测技术规范

NB/T 14011-2016 页岩气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和预测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5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42016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14011-2016 页岩气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和预测技术规范简介:

NB/T 14011-2016《页岩气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和预测技术规范》是中国国家标准(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 NB)的一项技术规范,它主要针对页岩气的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和预测工作提供详细的指导和规定。页岩气是一种新兴的天然气资源,主要储存在页岩层中,其开发技术和流程相对复杂,对地震数据的要求较高。

该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采集:规定了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设备选择和数据质量要求,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处理:详细阐述了地震数据预处理、反演、压制等步骤的技术方法,以及如何处理噪声、干扰和异常数据。

3. 解释方法:规定了对地震资料进行解释的技术流程,如构造解释、储层解释、裂缝解释等,以及如何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地质的构建。

4. 预测技术:提出了基于地震资料的页岩气储量预测、生产预测等方法,以及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和地质灾害预测。

5. 安全与环保:强调了地震技术在页岩气开发中的环保要求,如噪声控制、数据安全等。

该技术规范的出台,对于规范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技术流程,提高勘探效率,保障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NB/T 14011-2016 页岩气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和预测技术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4.1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

4.1.1地震资料处理的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按SY/T5332一2011中3.1的规定执行。 4.1.2地震资料解释和预测的基础资料收集除按照SY/T5481—2009中3.1和SY/T6749—2009中3.1 规定的内容外,还应增加地震、测井和地质等方面的资料。 a)保幅处理的叠后地震资料、叠前偏移道集和分方位角的偏移道集。 b)经过环境校正后的测井资料、测井储层参数处理成果资料及解释成果资料(包括总有机碳含 量、矿物成分与含量、岩石力学参数等);特殊测井资料如成像测井、偶极子声波测井及解释 成果等资料。 c)地质及录井数据、岩心(屑)实验室分析数据及报告等(包括总有机碳含量、矿物成分与含 量、岩石力学参数等)。 4.1.3基础资料应是正式成果资料。

也震反射层层位的命名按SY/T5933—2008的规

4.4地震反射层位的标定

DB37∕T 4382-2021 环保稳定型胶粉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施工技术规程纵波地震反射地质层位的标定按SY/T5938—2000的规定执行。 转换波地震反射地质层位的标定按SY/T6749—2009中4.2的规定执行。

根据对工区地质任务、处理要求及主要问题的分析,应在项目实施的初始阶段编写处理设计报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项目概况。 地质任务及处理要求。 原始资料分析。 处理难点及对策。 试验内容及参数。 拟定处理技术、参数及流程。 试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质量控制措施。 进度计划和提交成果。 项目组人员构成及职责。 软硬件资源配置。 处理设计应由甲方组织专家审定批准后方可实施

在工区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地下构造特征、地表条件特征和资料品质特征)的地震

数据进行试处理。试处理至少应包括以下项目: 静校正。 振幅处理。 叠前去噪。 反褶积。 速度谱分析。 动校正。 动校正拉伸畸变切除。 数据规则化。 偏移速度场。 偏移方法及参数。 滤波和增益。 对比分析试验资料,依据5.3处理技术的规定,显示相应的质量检查图件,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和 参数,确定最佳处理流程。

5.3.1数据解编或格式转换

5.3.1.1将地震数据正确解编或转换为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使用的数据格式。 5.3.1.2 检查数据解编或格式转换的正确性,检查率100%。 5.3.1.3对于未相关的可控震源地震数据,在互相关前,显示少量单炮记录全部通道(包括辅助道所 在通道)数据,确认扫描信号所在的通道号;显示全部扫描信号,确定其可用性。

5.3.2观测系统定义

5.3.2.1激发点和接收点定义应与野外施工记录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5.3.2.2检查观测系统定义的正确性,检查率100%。 5.3.2.3三维连片资料处理,应合理选择CMP面元的共中心点位置、面元大小、方位角,使不同区 块资料在连片面元网格内覆盖次数、最小和最大炮检距的分布相对均匀。 5.3.2.4弯线/宽线处理应合理选择拐点和CMP面元的位置、条带数及纵横向跨度,定义的CMP中 心位置应与反射散点中心趋于一致,满覆盖段CMP叠加次数应接近,避免相邻CMP叠加次数的突 变及CMP点覆盖次数为零的现象。 5.3.2.5质量检查图件主要包括: a)二维测线观测系统展开图,三维观测系统激发点和接收点平面位置图、(CMP共中心点)面 元覆盖次数图及最小和最大炮检距图,其结果应与野外施工实际情况相符合。 b)每条二维测线的初叠加剖面、三维初叠加剖面每束线不少于1条。

5.3.2.5质量检查图件主要包括:

5.3.3处理极性规定

质量检查图件主要包括: a)原始记录初至下跳(负值)为正常极性,反之为反正常极性,数据处理中应使用正常极 性。 b)对于没有明确提供极性信息的地震数据,应放大显示少许单炮记录初至,鉴定其极性。对反 正常极性记录应进行反极性处理。

5.3.4子波一致性处理

5.3.5.1应使用表层调查数据进行静校正,使炮记录和叠加剖面效果更好。 5.3.5.2应用野外静校正量时,应检查和核对激发点、接收点的平面位置及高程等数据。绘制静校正 量平面图,应分析其变化趋势,纠正不合理的异常值。 5.3.5.3应用初至波类静校正方法应确保初至拾取段选取合理,拾取值准确,计算方法正确,建立的 表层和静校正量变化趋势应合理。 5.3.5.4应做二维测线交点的静校正闭合检查,提交相交测线的闭合差统计分析结果。 5.3.5.5三维连片资料处理应进行全区近地表静校正的统一计算。 5.3.5.6剩余静校正的计算时窗应选在反射波品质较好、构造相对简单的地震反射层位上。剩余静校 正后的剖面质量不低于剩余静校正前的剖面质量。最后一次求取的炮点、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在地 震数据满覆盖区90%以上不大于地震数据处理的一个时间采样间隔。

5.3.5.7质量检查图件主要包括

a)近地表静校正应用前后的炮记录。 b)近地表静校正应用前后的叠加剖面。 9)剩余静校正前后的叠加剖面、炮点、检波点静校正量统计结果及曲线(平面图)

5.3.6.1叠前去噪应遵循针对性、逐步到位和适度的原则,可在多域内实现。 5.3.6.2剔除不正常的炮、道和记录上的大值、脉冲等异常振幅值。 5.3.6.3压制强面波、工业干扰、多次波和其他噪声,在噪声压制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振幅能量的相 对关系。

5.3.6.4叠前去噪应保护有效频宽。

.1地震记录经振幅补偿处理后,浅、中、深层的能量应基本均衡,同时应消除炮间和道间非 质因素引起的明显能量差异。 .2连片资料处理经振幅补偿处理后,各区块间资料应无明显能量差异。 3振幅补偿应与叠前去噪结合起来进行,内容包括:

a)时间域振幅补偿。 b)去噪。 c)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a)时间域振幅补偿。 b)去噪。 c)地表一致性振幅补

5.3.7.4质量检查图件主要包括:

a)有代表性的振幅补偿前后的能量曲线和单炮记录。 b)振幅补偿前后的叠加剖面。 c)振幅补偿前后的振幅属性平面图。

5.3.8.1地震记录反褶积处理后应达到压缩地震子波、展宽有效频带、提高分辨率的目的 的稳定性。

5.3.8.2质量检查图件主要包括

a)反褶积方法和参数试验的单炮记录 (不同区段选择大于3个有代表性的单炮)和相应的叠加 剖面(加滤波和动平衡显示)、自相关剖面显示和自相关统计数据。 b)反褶积前后单炮及目的层段的频谱, c)反褶积前后叠加剖面及目的层段的频谱

5.3.9.1二维地震数据速度分析点间隔应不大于500m,三维地震数据速度分析点网格应不大于 500m×500m,并应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和地质任务,合理调整速度分析点的密度。 5.3.9.2形成速度谱的CMP道集求和个数、频带,应根据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地层倾角等参数选取, 应尽量包含各种炮检距数据,初至切除合理;速度扫描范围应大于实际地震资料可能存在的速度范 围。

5.3.9.3速度拾取可靠,空间变化合理。

b)不同构造部位的动校正后速度控制点的CMP道集(可屏幕上展示)。 c)速度剖面图(可屏幕上展示)。 d)三维速度控制线的速度剖面图(可屏幕上展示)。 e)二维或三维速度分析控制线叠加剖面以及目的层段的频谱,

3.10.1根据目的层段(页岩层)反射波最大反射角、地层各向异性特性,选择动校正方法。 3.10.2合理切除CMP道集上因动校正产生的拉伸畸变。 3.10.3最终叠加部面的质量应优于中间过程叠加剖面的质量

5.3.11叠后时间偏移

3.11.1根据试验分析结果,确定偏移算法和偏移速度场。 3.11.2当地层倾角较大,偏移可能产生假频时,应在偏移前做地震道内插处理。 3.11.3合理建立初始偏移速度场并进行精细调整和平滑,平滑后偏移速度场趋势符合地质

无速度异常变化。 5.3.11.4偏移成果剖面上反射波、断面波应合理归位,绕射波收敛,断点清晰,无空间假频及影响 地震解释的画弧现象

5.3.11.6质量检查图件主要包拍

a)偏移方法和偏移速度场试验剖面。 b)速度剖面。 c)偏移剖面。 d)连井面。 e)合成记录与过井地震剖面的关系图。

a)偏移方法和偏移速度场试验剖面。 b)速度剖面。 c)偏移剖面。 d)连井剖面。 e)合成记录与过井地震剖面的关系图

JGJ∕T 236-2011 建筑产品系统基础数据规范5.3.12叠前时间偏移

5.3.12.1数据准备包括:

5.3.12.1数据准备包括: a)输入地震资料范围应保证输出资料成像条件的要求。 b)输入道集数据应符合保幅处理的要求。 c)输入道集的炮检距分布及署盖次数应较为均匀

b)输入道集数据应符合保幅处理的要求。 c)输人道集的炮检距分布及覆盖次数应较为均匀。 .3.12.2方法、参数试验内容包括: a)应根据资料构造特征选择合适的偏移方法和参数。偏移孔径和偏移倾角参数的选择应能保证 工区内最陡倾角地层的归位;选择去假频参数应避免出现反射同相轴相干过度的现象。 b)合理选择炮检距组合参数,各个偏移距组合内的覆盖次数基本均匀。 c)偏移目标线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和可控性。 5.3.12.3速度建模步骤包括: a)利用速度资料结合测井资料VSP资料建立初始速度,趋势应基本符合地质规律。 b)速度建立应尽量减小各向异性影响, c)速度迭代修改应满足叠前时间偏移剖面主要目的层(页岩层)的成像合理、信噪比高、 CRP道集拉平的要求。 5.3.12.4偏移处理成果面上特殊波(绕射、回转、断面波)收敛,断裂清楚,归位准确合理;剖 面上无频散和假频,无影响地震资料解释的画弧现象。 5.3.12.5质控检查图件主要包括: a)偏移速度场、偏移方法、偏移孔径、倾角、反假频参数试验剖面。 b)不同构造部位的共反射点道集(可屏幕上展示)。 c)速度面。 d)偏移剖面。 e)连井面。 f)合成记录与过井地震面的关系图。

5.3.12.2方法、参数试验内容包括:

5.3.12.3速度建模步骤包括

DL/T 1737-2017标准下载.5质控检查图件主要食

a)偏移速度场、偏移方法、偏移孔径、倾角、反假频参数试验面。 b)不同构造部位的共反射点道集(可屏幕上展示)。 c)速度剖面, d)偏移面。 e)连井剖面 f)合成记录与过井地震剖面的关系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