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 8.2-2020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形变台站 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

DB/T 8.2-2020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形变台站 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40488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T 8.2-2020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形变台站 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简介:

DB/T 8.2-2020《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形变台站 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是一部专门针对地震台站中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监测技术的建设规范。钻孔地倾斜台站主要是通过在地下钻孔中安装倾斜计,监测地壳在地震活动中的微小倾斜变化,这些变化可能预示着地壳的应力分布和地震活动的可能趋势。钻孔地应变台站则利用应变计测量地壳在地震作用下的形变,以此来研究地震的动态过程和地壳的响应特性。

此规范详细规定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的选址、台站设计、仪器设备选型、安装方法、数据采集与处理、维护管理等一系列技术要求,确保台站的稳定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对于地震预警、地壳形变监测以及地震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DB/T 8.2-2020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形变台站 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部分内容预览:

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

DB/T8的本部分规定了地震地壳形变观测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的观 室、设备配置、设备安装与试运行和归档资料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地震监测的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的建设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531.3一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3部分:地壳形变观测 GB50011一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T50266一2013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DB/T31.1一2008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壳形变观测仪第1部分:倾斜仪 DB/T 31.2—2008 3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壳形变观测仪第2部分:应变仪 DB/T 40.1—2010 地震台网设计技术要求地壳形变观测网第1部分:固定站形变观测网 DB/T 45—2012; 地震地壳应变观测方法地倾斜观测 DB/T 54—2013 地震地壳应变观测方法钻孔应变观测 DB/T 682017 地震台站综合防雷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钻孔倾斜仪boreholetiltmeter 安装在钻孔(竖井)内测量地面倾斜随时间变化的仪器。 3.2 钻孔应变仪boreholestrainmeter 安装在钻孔(竖井)内测量地壳应变随时间变化的仪器。根据工作原理分为分量式应变仪和体积应 变仪。 [GB/T18207.2—2005,定义8.1.13] 3.3 测量段 measuringsection 满足测量要求,钻孔内安放钻孔倾斜仪或钻孔应变仪探头的位置。 3.4 记录室recordingroom 用于安放钻孔倾斜仪或钻孔应变仪的主机设备和通用设备的建(构)筑物

JTG∕T 3364-02-2019 公路钢桥面铺装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4.1基础工作条件要求

4.1.1 应具备连续稳定供电条件,满足仪器运行要求。 4.1.2 应具备连续稳定通讯条件,满足数据传输要求。 4.1.3 应具备安全保障条件。 4.1.4 宜具备交通便利条件,满足及时维护需求

4.2.1 观测场地宜选在活动断裂带两侧,但应避开断层破碎带。 4.2.2 地层倾角不宜大于40°,岩体完整,岩石结构均匀、致密。 4.2.3 应避开地热异常高温区。 4.2.4 应避开地下水强泾流区。 4.2.5 应避开地下岩溶发育区

4.3.1观测场地应避开冲积扇、洪积扇、山洪通道、风口、易遭雷击区域。 4.3.2 应避开对钻孔地倾斜和钻孔地应变观测有影响的发展规划区域。 4.3.3 钻孔地倾斜台站观测环境的技术指标应符合GB/1T19531.3一2004中4.1的规定;钻孔地应变台 站观测环境的技术指标应符合GB/T19531.3一2004中4.2的规定。 4.3.4观测场地避开各种干扰源的距离应符合GB/T19531.3一2004中第5章的规定。 4.3.5 观测环境综合干扰的测试方法应按照GB/T19531.3一2004中附录C的规定执行

5.1.1 钻孔的整体构成设计参见附录A。 5.1.2全孔的岩芯采芯率宜不小于70%。 5.1.3宜对钻孔进行密闭性测试。

5.2.1钻孔的斜度应不大于1°。 5.2.2孔径应符合DB/T31.1—2008中4.2.12和DB/T31.2—2008中4.2.11的规定。 5.2.3 钻孔深度宜不小于30m。

5.3.1应保证安装探头的测量段基岩完整,避开岩石裂隙段、岩脉、透镜体、富含水层。 5.3.2 应连续采芯。 5.3.3 应按照GB/T50266一2013中2.9的规定,对测量段的岩芯进行岩右压缩变形试验,测算岩右弹 性模量、泊松比等参数。

应保证安装探头的测量段基岩完整,避开岩石裂隙段、岩脉、透镜体、富含水层

5.4.1从地表到基岩应安装标准密封套管,套管嵌人基岩宜不小于1

.4.1从地表到基岩应安装标准密封套管,套管嵌人基岩宜不小于1m。 .4.2套管与孔壁间应灌注水泥浆,并做翻浆处理

5.5.1钻孔口套管周围应砌水泥井台,并加带锁井盖,井盖应标有钻孔和仪器信息;井盖和井盖信息的 设计参见附录B。 5.5.2钻孔口周围地面应做不透水处理,处理面积宜不小于4m×4m。 5.5.3钻孔上方不得修建建筑物

5.5.3钻孔上方不得修建建筑物

6.1应在钻孔附近建设记录室,也可利用已有建筑物做记录室,记录室距钻孔宜小于20m,面积宜不 小于6m;附录C给出了记录室的一个设计示例。 6.2记录室的抗震设计应符合GB50011一2010对乙类建筑的规定。 6.3 记录室应采取防火和防盗措施,宜安装视频监控设备。 6.4记录室温度应保持在一20℃~十45℃,相对湿度应在20%~90%。 6.5记录室应采取防尘措施。 6.6 记录室的综合防雷措施应符合DB/T68一2017的规定

6.1应在钻孔附近建设记录室,也可利用已有建筑物做记录室,记录室距钻孔宜小于20m,面积宜 小于6m;附录C给出了记录室的一个设计示例。 6.2记录室的抗震设计应符合GB50011一2010对乙类建筑的规定。 6.3记录室应采取防火和防盗措施,宜安装视频监控设备。 6.4记录室温度应保持在一20℃~十45℃,相对湿度应在20%~90%。 6.5记录室应采取防尘措施。 6.6 记录室的综合防雷措施应符合DB/T68一2017的规定

7.1. 1 钻孔地倾斜仪

钻孔地倾斜仪的技术指标和功能要求应符合DB/T31.1一2008中第4章和DB/T45一2012中第4 章的规定。数据采集器的数据吐出率应不低于1sps(samplepersecond,每秒采样次数);仪器探头内 部应有防雷措施,

7.1.2钻孔地应变仪

7.2钻孔内辅助观测设备

表1钻孔内辅助观测设备技术指标与

8.1.1钻孔地倾斜仪和钻孔地应变仪及其他辅助设备应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中的安装要求和步骤 安装。 8.1.2 仪器安装时,安装单位应填写仪器安装记录表,仪器安装记录表的内容和要求见附录D。 8.1.3 钻孔内温度计应与主观测仪器探头的深度一致,

仪器安装完成后,应进行不少于六个月的试运行。 试运行期间的观测数据完整率宜不小于95%。 试运行最后一个月的数据质量应达到以下要求: a)钻孔倾斜观测数据的M2波潮汐因子中的误差和相对噪声水平应符合DB/T40.1一2010中 6.3.1的规定。应采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计算潮汐因子中的误差,采用契比雪夫多项式 拟合法计算相对噪声水平,计算方法参见DB/T45一2012中的附录G。 b 钻孔体应变观测数据的M2波潮汐因子中的误差应符合DB/T40.1一2010中7.3.1的规定 应采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计算潮汐因子中的误差,计算方法参见DB/T54一2013中的 附录A。 C 钻孔四分量应变观测数据的M2波潮汐因子中的误差应符合DB/T40.1一2010中7.3.1的规 定,观测数据自检信度应不小于o.7。应采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计算潮汐因子中的误 差,计算方法参见DB/T54一2013中的附录A;自检信度计算方法参见DB/T54一2013中的 附录B

站在建设完成后,应将观测场地和钻孔堪选报告、钻孔施工报告、测量段岩性试 台站试运行报告、土地使用情况等材料按照主管单位的档案管理要求进行归档,

9.2观测场地和钻孔勘选报告

观测场地和钻孔勘选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 观测场地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属地; b) 勘选单位、勘选过程、勘选方法和主要勘选人员情况; 观测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情况;

d 观测场地的区域地质构造图、地形图: e) 钻孔的勘选,宜对观测场地进行地球物理方法勘探,预探测地下含水层、岩石完整性; f 钻孔周围的干扰源情况; g) 现场勘选的图片; h) 观测场地和钻孔勘选的综合评价和结论

9.3.1钻孔施工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测井柱状图; b) 钻孔施工单位、施工设计、施工概况、施工设备、施工人员、施工时间 c) 钻孔施工过程及现场照片; d) 岩石密闭性测试说明; e 套管安装过程及现场照片; f) 岩芯保存措施,应按取芯顺序编号、拍照并妥善保存岩芯和照片; g) 钻孔的质量评价方法及结论。 3.2 测井柱状图中应包括下列内容: a) 钻孔位置的经纬度(精确到0.001°); b) 钻孔位置的磁偏角(精确到0.1°); c) 各井段的井径(精确到0.1mm); d) 各并段的测并斜度(精确到0.1); e) 钻孔深度(精确到0.1m); f) 各地层岩性说明; g) 测量段岩石完整性。

测量段岩性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岩石压缩变形试验说明; b)试验过程; c)试验结果

仪器安装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安装单位、协助单位、安装时间和安装人员; b)台站和钻孔概况介绍; C 仪器、辅助观测设备说明; d 仪器探头专用防雷措施说明; 以钻孔为中心,空间范围分别为500m×500m(比例尺不小于1:2000)和5km×5km(比例 尺不小于1:20000)的卫星地图; 钻孔水位情况说明,应说明是否为干孔; g 安装过程及现场图片,应包括仪器探头安装的居中程度说明; h) 钻孔分量应变仪、钻孔倾斜仪应给出各元件的真方位角,并说明定位方法,若用罗盘定位应附 照片; 仪器网络参数:

安装结论; 仪器安装记录表。

台站试运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台站及钻孔基本情况介绍; b)仪器及安装情况; c) 仪器运行情况; d) 主观测和辅助观测曲线; e) 试运行期间数据质量情况; f 试运行结论

土地使用情况应包括土地使用或征用许可证书、报批文档等材料。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50040-96》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钻孔的整体构成设计示例

图A.1给出了钻孔整体构成设计的示例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钻孔的整体构成设计示例

图A.1钻孔整体构成设计图

B.1钻孔并盖设计示例

图B.1给出了钻孔井盖设计的示例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钻孔并盖和盖信息设计示例

DB33/T 1175-2019标准下载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钻孔井盖和盖信息设计示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