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525-2011 视频监控联网共享系统技术规范

DB61/T 525-2011 视频监控联网共享系统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38.4K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6974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1/T 525-2011 视频监控联网共享系统技术规范简介:

DB61/T 525-2011是北京市的地方标准,全称为《视频监控联网共享系统技术规范》。这个标准主要规定了视频监控联网共享系统的设计、建设、调试、验收、运行维护等全过程的技术要求,目的是为了规范北京市视频监控联网共享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提升视频监控的效能,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该标准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架构:规定了视频监控联网共享系统的总体架构,包括中心平台、区域平台、前端设备等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数据交互方式。

2. 技术要求:规定了视频监控设备的性能指标,如视频清晰度、帧率、编码格式等,以及网络、存储、平台软件等技术要求。

3. 数据管理:规定了视频监控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检索、分析等管理要求,强调了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用性。

4. 安全保障:规定了系统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设备安全等方面的防护措施,以防止数据泄露、系统被攻击等风险。

5. 运行维护:规定了系统的运行监控、故障处理、性能优化、系统升级等维护要求,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6. 合规性:该标准还强调了系统建设和运行必须符合的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

这个标准的出台,对于提升北京市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水平,促进视频监控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提高公共安全防控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B61/T 525-2011 视频监控联网共享系统技术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光缆常用种类及适用场合见表5:

表5光缆常用种类及适用场合

9.4.3模拟信号传输

视频监控报警联网系统音频、视频、报警、控制等模拟信号DB32∕T 3134-2016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技术规范,使用同轴线、双绞线、光缆等予

模拟有线传输介质特性对比见表6:

DB61/T5252011

表6模拟有线传输介质特性对比

9.5.1传输介质选择的通用要求

a 应满足系统规模、系统功能、现场环境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应采用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 辅的传输方式。有线传输宜采用专线传输,传输介质应选用电缆、光缆等; b 选用的传输介质应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准确、安全、可靠,且便于布线、施工、检测和维修; 可靠性要求高或干扰较强的区域,宜选用光缆传输方式。布线确有困难的地方可考虑采用无线 传输方式,但应选择抗干扰能力强的设备; 传输线缆的衰减、弯曲、屏蔽、防潮等性能应满足系统设计要求,

9.5.2报警、控制信号传输线选择

报警、控制信号传输线的耐压不应低于AC250V,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铜芯绝缘导线、电缆芯线的 最小截面积应满足下列要求: a)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1.00mm²; b 线槽内敷设的绝缘导线,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0.75mm²; c)多芯线缆的单股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0.50mm²。

9.5.2.1视频信号传输线缆的选择

9.5.2.2电梯轿厢的视频同轴电缆应选用电梯专用电缆

9.5.2.3光缆的选用应满足下列要求

a)依传输距离综合考虑选用单模或多模光缆; b 应根据监控点的个数、监控点的分布情况来确定光缆芯数,应留有1:1的余量; 光缆敷设时最小弯曲半径应大于光缆外径20倍,牵引力不应超过150kg;牵引速度宜为 10m/min。一次牵引长度不宜超过1km,光缆接口的预留不应小于8m; 光缆保护层应适合光缆的敷设方式及使用环境的要求。

9. 6.1光端机构成

DB61/T5252011

9. 6. 2光端机分类

几可按光纤模式、传输方式进行分类。光端机的

9.6.3.1基本规定

应在满足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符合本标准要求。 光端机的机壳或机芯上应有标识,通过标识应能反映产品名称和型号,以及制造企业、生产日期 电源和电源功耗等内容。

9. 6. 3. 2 功能

金属表面涂覆不能露出底层金属,无起泡、腐蚀划痕、涂层脱落和沙孔,各种标志应清晰。

DB61/T5252011

表8充许的最大链路损耗

9. 6. 3. 4 性能

9. 6. 3. 5网管卡

网管卡应能提供以下功能: 发射光端机和接收光端机的电源状态; by 发射光端机和接收光端机的光路通断状态; c) 发射光端机和接收光端机的视频存在状态; d)发射光端机和接收光端机的数据状态。

9. 6. 3. 6电源要求

9. 6. 3. 7 安全规定

a)外壳防护等级 外壳防护等级必须符合GB4208中IP21等级的要求。 b)绝缘电阻 在常温下,光端机的电源插头与外壳或外壳裸露金属部件之间的绝缘电阻≥20MQ。 )抗电强度

DB61/T5252011

光端机的电源插头与外壳或外壳裸露金属部件之间应能承受50Hz、1.5kV的交流电压,历时1min应 无击穿和飞弧现象。 d)泄漏电流 光端机的泄漏电流<5mA。 e)可靠性要求 光端机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10000H。

.4光传输设备(光端机)的选型要求

在点位比较分散的区域;且都是单个图像,宜选用单路视频点对点光端机。 在点位比较集中的区域;且图像范围在300m以内,宜选用多路视频点对点光端机。 在图像路数比较多的情况下(大于8路),宜选用模块化多路复用光端机(级联光端机) 在光纤资源有限,点位比较分散区域,同时又要在一芯光纤的基础上传输多路图像,宜选用十节点 光端机或百节点光端机。 传输数字网络信号,应选用以太网光端机。

9.6.5光端机适用条件

安装在室外机箱中的光端机应适应风、雪、雨、雾等气候条件的侵蚀,同时要求其具有比较宽的 境适应温度。 安装在机房内的光端机,由于工作环境相对适宜,因此光端机的适用条件要求较低,

10.2视音频编、解码标准

10. 2. 1视音频编、解码

10.2.2图像分辨率

主码流分辨率应不低于4CIF (352×288)标准格式。高清摄像机应不低于720P(1280×720)标准格式。 见音频流的传输协议 应采用RTP/RTCP协议(RFC3550),在IP网络上以RTP传输视音频流,以RTCP进行差错控制。

10. 2. 3码率控制

应支持CBR或VBR码率控制方式。

应支持CBR或VBR码率控制方式。

10.3基于H.264的视频编、解码技术要求

i0.3.1H.264的要求

DB61/T5252011

采用H.264标准的视频编码应不低于Leve11.3,扩展支持到Leve14。 视频解码应支持到H.264基本档次的Level4;视频解码宜扩展支持H.264主档次(MainProfile) 中的隔行扫描和B帧工具,且相邻两P帧间的B顿个数不大于2。 H.264基本档次的选项和工具、级别的限制、最大限制见附录A

10.4视音频传输格式要求

视音频流在基于IP的网络上传输时应采用下述两种封装格式之一:基于RTP的PS封装和基于RTI 频封装。见附录C。

10.5视频解码设备要求

现频解码设备应支持自身编码设备支持的最高档次和级别。 视频监控平台所采用的解码设备支持的档次和级别不应低于相应编码器支持的最高档次和级

10. 6编码设备功能要求

编码设备分为不带存储和带存储两种,编码设备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a)图形功能 编码设备应具备以下图形功能:图像浏览、PTZ控制、外设控制、抓拍、客户端录像、图像遮蔽。 b)网络适应功能 编码设备网络适应功能有:PPPoe、NAT穿越。 c)配置功能 编码设备配置功能有:中文菜单、编码参数、视频参数、字幕参数、内置WEB。 d)报警功能 编码设备报警功能有:报警输入、输出接口、移动侦测、报警布防、撤防、报警联动、视频丢失报 警。 e)音频功能 编码设备音频功能有:双向音频。 编码设备宜具有以下扩展功能:设备录像(带存储的编码设备)、图像合成(两路以上编码设备) 多码多流、智能分析。

10.7解码设备功能要求

DB61/T5252011

解码设备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图像合成、内置WEB、图像输出、透明串口、控制接口、断电记 忆。

11图像控制及处理设备

11.2监控中心对图像控制、管理功能规定

11.2.1实时图像点播

11.2.2录像检索回放

a)应能按照指定设备、通道、时间、报警信息等要素检索历史图像资料并回放和下载;回放应支 持正常播放、快速播放、慢速播放、逐顺进、画面暂停、图像折拍等;应能支持回放图像的缩 放显示; b 应支持基于摄像机、时间段、报警的检索录像数据。支持检索和回放精确到秒; 支持即时回放功能,播放实况图像时,可以直接暂停、后退切换回放; 1 支持多路回放,可以选择多个摄像机的历史图像,同步回放; e 支持书签功能,可在视频录像中加入书签; 支持游标检索回放功能; 8 支持多倍速前进; h)支持多倍速后退:

i)支持单顿播放,便于检查图像细节; j)支持进度条拖拽跳转播放,回放操作更简洁; k)支持将录像下载到本地。

11. 2.3设备控制

DB61/T5252011

11.3监控中心视频切换设备规定

根据应用需要宜在联网共享系统中 视频处理技术,如运动目标检测、轨迹跟踪、行 目标识别、快速图像检索、多元信息融合分析等,系统中智能处理技术应用的位置宜尽量前

人机交互应满足如下要求: a) 具有直观、友好、简洁的中文人机交互界面; 具有视频画面分割显示、信息提示等处理功能; 能反映自身的运行情况,对正常、报警、故障等状态给出指示。

11.6移动/无线监控

能支持前端设备的移动/无线接入和移动/无线用

DB61/T5252011

本章规定了视频监控联网的存储系统技术要求,适用于视频监控联网共享系统存储设备的选择。

视频监控存储系统架构分为四级:省公安厅为一级、市公安局为二级、县(区、市)公安分局为三 级、派出所为四级。

12.2.1派出所四级存储系统

12.2.2县(区、市)公安分局三级存储系统

12.2.3市公安局二级存储系统

12.2.4省公安厅一级存储系统

各级存储系统可采用下列模式建设: a)DVR存储模式; b)NVR存储模式:

DB61/T5252011

DB21∕T 3163-2019 辽宁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评价规程c)编码设备直连存储模式; 服务器网络存储模式; e)云存储模式

编码设备直 d) 服务器网络存储模式; e)云存储模式。

12.3.1DVR存储模式

即前端模拟摄像机+DVR模式,前端模拟摄像机采集现场图像,在DVR内完成数字化编码和本地不 时DVR具备联网接口,可通过IP网络上联至上一级存储中心。 该模式适用于小规模传统模拟标清监控系统,见图1

12.3.2NVR存储模式

前端采用数字摄像机或模拟摄像机经编码器采集现场图像,NVR通过IP网络获取编码后的视步 在NVR硬盘,同时NVR可通过IP网络上联至上一级存储中心。 该模式适用于小规模监控系统应用,见图2

12.3.3编码设备直连存储模式

编码设备通过IP网络连接网络存储设备,采用流媒体传输协议或标准iSCSI数据块传输协议直接将 视音频流写入网络存储设备。同时网络存储设备、编码设备可支持上级对录像数据的直接调用。 该模式适用于中、小规模的监控系统应用DB62/T 2971-2019标准下载,见图3。

DB61/T525201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