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1151-2016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3/T 1151-2016 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规程简介:
"DB43/T 1151-2016 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规程"是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省级地方标准,主要针对湖南省页岩气的地震勘探活动,提供了技术指导和规范。该规程详细规定了页岩气地震勘探的各个环节,包括勘探设计、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解释与评价等,旨在提高勘探效率,保障勘探质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1. 勘探设计:规定了勘探目标的确定、地震线布设、激发和接收设备的选择等要求。
2. 数据采集:明确了采集参数的设定、数据获取的方法、激发和接收的操作规范等。
3. 数据处理:规定了地震数据的预处理、成像处理、剩余静校正等步骤的操作方法和技术要求。
4. 解释与评价:对地震数据的地质解释、资源评价、风险评估等环节提供了指导。
5. 环境保护:强调了在勘探过程中应遵循的环保原则,如噪声控制、废弃物处理、土地复垦等。
这个规程的实施,对于规范湖南省页岩气的勘探活动,推动页岩气产业的健康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保障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B43/T 1151-2016 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规程部分内容预览:
7.4.2.3叠加速度和偏移速度处理要求
a)速度分析点应选在地形起伏不大、地层倾角平缓、反射波品质优良及波组齐全的地段,并根据 构造复杂程度适当加密; 解释速度谱时要考虑纵向及横向变化的规律性,对速度跳跃点附近要加密谱点,并分析原因 在测线交点处应检查速度选择的合理性; ) 在速度分析点上进行道集动校正显示,以检查速度和切除参数的正确性; d DMO应采用倾斜时差校正速度(DMO速度); e 偏移速度应通过偏移速度扫描试验确定
JC∕T 829-2010 石膏空心条板7.4.2.4叠加和偏移处理要求
DB43/T 11512016
叠加剖面无明显规则干扰波,无明显的噪音背景;偏移剖面归位合理,断点清晰,在有效波范围内 无画孤现象。
7.4.2.5 其它要求
振幅补偿、反褶积、滤波、去噪及动校切除等参数应通过试验确定。经处理后,浅、中、深层能量 应均衡,信噪比和分辨率均应有所提高
7.5三维地震数据处理
三维地震数据处理除7.4.1所列项目外,还应包括:三维DMO叠加;叠后三维数据体插值和三 构造复杂地区宜采用叠前时间或深度偏移
7.5.2.1预处理要求
除按7.4.2.1执行外,还有如下要求: a)共中心面元道集分选正确,面元大小符合设计要求; b)提供线性动校正和初至拉平部面,绘制激发点、检波点位置分布图、最大和最小炮检距图。
7.5.2.2静校正处理要求
除按7.4.2.2执行外,还有如下要求: a)基准面静校正时,对各点静校正数据进行面上平滑处理; 剩余静校正时,形成道的共中心点(CMP)面元个数应通过试验确定; C 同一工区或联接工区,不同年度、不同施工单位的三维采集应采用统一的基准面和替换速度 计算和提供静校正量。
7.5.2.3叠加速度和偏移速度处理要求
除按7.4.2.3执行外,还有如下要求: a)建立三维叠加速度; b) 三维偏移速度可由三维叠加速度求取的均方根速度或由DMO速度在测区内钻并资料的 约束下进行平滑、内插而得到,并经偏移试验最后确定; C)三维速度分析应有速度谱、动校正后的共中心点(CMP)道集显示、等时速度切片等图件。
7.5.2.4叠加和偏移处理要求
除按7.4.2.4执行外,还有如下要求: a 选择合适的叠加方式,使叠加的纵、横向剖面无强的噪音背景; 偏移前做好相对振幅保持处理,使振幅信息能够反映与目的层有关的地质信息; C) 进行偏移试验用的剖面应有一定的数量,并且在工区内均匀分布; d)三维偏移后的垂直时间剖面在信噪比、分辨率和噪音背景等方面应优于原来的二维剖面。
7.6弯线、宽线数据处理
弯线处理除了按7.4的内容执行外,还有如下要求: a)绘制激发点、检波点野外排列图及激发点一检波点中点平面位置图(即反射中心点散布图); b)中心输出剖面应位于各反射点条带的中央,可用计算机自动拾取或人工确定中心输出剖面线; c)共反射面元平行于输出线的矩形边一般应等于检波点距的1/2,垂直于输出线的矩形边尺寸的 选择应满足共反射面元道集形成的时间条件; 应尽可能运用宽线处理方式对各输出面进行横向倾角扫描叠加,以充分利用各反射点的 数据,提高中心输出剖面质量。
7.7.1特殊处理主要内容
7.7.2波阻抗转换处理技术要求
a)声波测井曲线和密度测并曲线应使用并径校正后的资料; b) 应做子波的零相位化处理。对同一区块应保持振幅/相位特征基本一致; C) 振幅标定合理: d 低频分量与标定井的声波测井曲线的低频分量形态相吻合。面积波阻抗转换时,低频分量在交 点处应基本闭合; 地震合成测井曲线和声波测井曲线基本一致,合成测井部面上的曲线不能有人为的突变; f 彩绘色标应根据分辨率及突出目的层的原则选择,且色调柔和,对比明显,异常特征清晰
7.7.3AVO处理技术要求
AVO处理从野外原始资料开始,具体要求如下: a)要求地段产状平缓,地震资料信噪比高; b)地层倾角较大时,必须作保持振幅的叠前偏移或保持振幅的DMO处理; c)做消除振幅畸变的各种校正和补偿,如观测系统误差校正、地表一致性振幅处理等。
7.7.4多道反演处理技术要求
进行多道反演处理时需提交保持振幅的高分辨偏移数据带、作过精细地震解释的叠前偏移部 面、钻井地质柱状图和测井资料等。其技术要求如下: a 根据测井资料和解释过的地震地质资料建立波阻抗初始; 处理中应检查剩余误差以控制迭代次数和处理质量; C) 处理结束时,应显示相关曲线图和散点图,以检查反演结果; d) 反演结果应进行彩色显示,色标要求同7.7.2f
在保持振幅剖面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区域平衡参数,使得显示的最终剖面背景弱、异常(亮点)
DB43/T1151—2016
瞬时相位、频率、振幅包络及视极性剖面宜采
7.9处理成果图件及要
7.9.1处理成果图件
处理成果图件有:速度谱、速度扫描、频谱分析、时间(深度)剖面、时间与深度的水平切片、 图和三维数据体图等。
a)速度谱及道集动校正显示图件应显示测区代号、测线号、共中心点(CMP)号等; b)时间剖面上一般每隔100ms显示一根记时线,每隔500ms显示加粗的记时线;剖面两端应显示 100mS间隔的短记时线;深度剖面的两端应有深度标记;记时线与深度线应平直、准确、无断 开现象; c)时间(深度)剖面上方应标记测线桩号,并在上方和下方同时标注共中心点(CMP)号; 部面应有边图、顶图: 1)边图的内容应包括:工区名、施工单位、测线号、主要的野外采集参数、处理模块名及主 要参数、测线位置示意图、剖面横向比例尺、处理日期等; 2)顶图内容应包括:相交测线标记、钻井位置标记、叠加速度或偏移速度数据、叠加次数曲 线、静校正量变化曲线和地面高程面。 e)水平切片应标注测区名称、时间和坐标; 彩绘图件应有色标标记。同一工区内的同类剖面应采用相同的色标。
数据处理结束后应提交处理报告,报告内容如下: a)野外数据采集及原始数据特征分析; b 处理要求; 处理时间及完成工作量; d 数据处理工作: 1)试处理:试验内容、方法、参数、流程,试验成果的分析和研究,确定批量生产参数、流 程的依据; 2) 处理效果分析:压制干扰,提高信噪比、分辨率的效果,交点闭合情况,特殊处理的效果 和地质效果; 3 批量处理的质量评价。 e 数据处理情况(具体见附录F)、存在问题与建议; f) 报告中应附必要的分析性图件和典型剖面; 处理报告经提交单位与业主共同验收后与处理成果一并提交
8.1.1解释前准备工作
a)收集工区及邻区以往地质、钻探及物探等有关资料,并了解以往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及结论 b)充分掌握野外数据采集的具体情况(包括仪器状况、地形、激发和接收条件等),资料处理方 流程、参数和地震时间剖面质量等; C)绘制地震勘探报告平面图和深度剖面底图
8.1.2速度资料研究
a)时深转换的平均速度用反射波速度标定法,也可从声波测井、VSP资料中获取。在没有钻探、 VSP和声波测并资料时,应利用速度谱(或速度扫描)计算平均速度:所使用的速度谱应选择在 地层倾角平缓、反射波品质好、波组齐全的地段,并做好倾角校正; 6 使用反射波速度标定法求取地层速度时应在三维空间进行,层状介质应分层进行速度标定; c)在不同的勘探阶段,各速度点的密度应按成果图件的精度要求确定; d)综合全区速度资料,根据速度纵、横向的变化规律,绘制速度展开图及速度平面变化图等图件
a)确定目的层反射波极性; b) 采用VSP和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结合过井部面的波组特征进行层位标定; c)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应采用声波和密度测井曲线。当用伽玛测井、电阻率测井曲线拟合法求取层 速度时,新生界覆盖层、页岩地层应采用各自的参数分别拟合。各类测井曲线深度采样间隔应 不大于2m; d 做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时,子波的主频、长度和极性应与相应的目的层反射波一致或接近; e): 地层倾角较大区,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及走廊叠加剖面应与经过偏移处理的剖面进行对比解释
8.1.4且的层反射波命名
目的层反射波一般应选择主要目的层、不同时代地层界面的反射波,采用地质时代符号和主要目的 编号为角码进行标记。如第四系底界面反射波为To;牛蹄塘组页岩顶界面反射波为Tn1;牛蹄塘组第 二个反射界面定位T2,以此类推。
8.2二维地震资料解释
a)在正确识别各种地震波的基础上,应用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相位、波组、波系对比; 6 对浅、中、深层反射波进行整体对比,并分清主次DB13∕T 5314-2020 橡胶沥青类应力吸收层施工技术规范,特别着重于主要构造及目的层对比; C 时间剖面对比的彩色笔迹,不得掩盖原始波迹面貌,其着色原则是: 1)页岩层反射波用浅红色; 2牛 特殊波用浅绿色; 3) 断层线用红色; 4)不同时代地层底界面反射波采用相应地质年代地层的颜色 d)反射波的对比应反复检查,并利用多种方法处理的时间剖面验证解释对比的可靠性:
DB43/T 11512016
有条件的地区应根据区域地质规律,反射波组和波系的宏观结构特征,介质层速度的宏观变化,地 震时间剖面中的削蚀、冲刷、超覆、退覆、顶超、底超等现象划分地震层序和子层序,地震层序的划分 应与地层层序相对应。
8.2.3.1断层各要素解释要求
《城市户外广告设施巡检监管信息系统 CJ/T532-2018》8.2.3.1.1断点
a)根据反射波或波组、波系的错断、终止、扭曲、产状突变、分叉合并、相位转换、断面波、绕 射波等标志识别断点; b) 利用水平叠加部面解释断层时,应注意空间关系: ) 利用偏移剖面解释断层时,相交测线上的同一条断层的断点应进行射线闭合; d不 在时间面上连接浅、中、深层反射波断点的断层线应符合地质规律,
8.2.3.1.2断点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