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837-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要求

DB41/T 837-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要求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41/T 837-2013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6509
免费资源

DB41/T 837-201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1/T 837-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要求简介:

DB41/T 837-2013 是由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地方标准,全称为《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要求》。这个标准主要规定了索道工程在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防雷保护,以确保索道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降低雷电灾害带来的风险。

具体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防雷设计:对索道线路、支架、索道车等关键部位的防雷设计要求,如防雷接闪器的设置,防雷接地的设计等。

2. 材料选择:规定用于防雷装置的材料应具备的性能,如导电性、耐腐蚀性等。

3. 施工要求:详细说明防雷装置的安装位置、安装方法,以及与建筑物、电缆等的间距要求。

4. 验收标准:对防雷装置的施工完成后的验收规定,包括防雷性能测试、接地电阻测试等。

5. 运行维护:对防雷装置的定期检查、维护以及雷电事故的应急处理程序等进行了规定。

6. 雷电风险评估:对索道工程可能面临的雷电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这个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索道工程的安全运行,保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DB41/T 837-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要求部分内容预览:

DB41/T 8372013

DB41/T 8372013

2017年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考试真题及答案将防雷装置、建筑物基础金属构件、 低压配电保护线(PE)、设备保护地、等电位连接带、屏 地、防静电接地和信息技术设备逻辑地等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

DB41/T 8372013

4.1索道工程根据其年预计雷击次数,按以下要求划分为三类防雷索道:

a)索道预计雷击次数大于1.0次/a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索道; b 索道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5且不大于1.0次/a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索道; c)索道预计雷击次数不小于0.05次/a且不大于0.5次/a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索道。 4.2索道预计雷击次数应按附录A计算。

a)索道预计雷击次数大于1.0次/a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索道; b 索道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5且不大于1.0次/a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索道; C 索道预计雷击次数不小于0.05次/a且不大于0.5次/a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索 4.2索道预计雷击次数应按附录A计算。

工程应设防直击雷装置,并采取防闪电电涌侵入

脉冲的措施 1的规定

DB41/T 8372013

表1索道防雷装置冲击接地阻值

5.2.1.1站房接闪器应选择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网等或由其中一种或多种形式组合的接闪措施;站 房易受雷击的部位宜敷设接闪带(杆),接闪网网格尺寸应符合表2的规定。站房附属建筑物,如配电 所、变压器房等的接闪器要求可参照站房执行

表2站房接闪网格尺寸

5.2.1.2接闪网和接闪带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扁钢,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 面不应小于50mm²,其厚度不应小于2.5mm

5.2.1.2接闪网和接闪带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扁钢,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

DB41/T 8372013

d)金属板无绝缘被覆层。 注:薄的油漆保护层或1mm厚沥青层或0.5mm厚聚氯乙烯层均不属于绝缘被覆层。

5. 2. 2 引下线

5.2.2.1站房引下线不应少于二根,应沿站房四周均匀布置,易受雷击部位宜优先布置。引下线平均 间距应符合表3的规定

5.2.2.1站房引下线

表3站房引下线平均间距

在屋面外引钢筋与接闪带相连; 5.2.2.5站房为非框架结构时,引下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沿站房外墙外表面明敷; b 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扁钢,宜优先采用圆钢。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应符合附录B的 规定,其中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50mm,其厚度不应小于2.5mm; C) 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应在各引下线上距地面0.3m~1.8m装设断接卡; d 在易受机械损伤和人身接触的之处,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接地线,应采用暗敷或 采用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加以保护: e 引下线不应敷设在下水管道和排水槽沟内; f) 引下线上应无附着其他电气线路; 名 引下线敷设应平正顺直、无急弯,避免形成环路: h 引下线应分段固定,固定支撑卡应固定可靠,每个固定支撑卡应能承受49N(5kgf)的垂直拉 九固定支撑卡应均并符合表4的规定

5.2.2.5站房为非框架结构时,引下线应符

表4明敷接闪导体和引下线固定支撑卡的间距

DB41/T 8372013

5.2.2.6站房结构的金属支柱应作为自然引下线,分别与接闪器和接地装置连成电气贯通。

5.2.3.1站房应优先利用建(构)筑物的基础钢筋作为自然接地装置,当接地装置不符合相应的技术 要求时,应增设人工接地装置(体) 5.2.3.2站房及内部系统应采用共用接地装置。共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按50Hz电气装置的接地电 阻确定,应不大于按人身安全所确定的接地电阻值。 5.2.3.3在站房四角地面上方0.3m~0.8m处设置接地测试端子。 5.2.3.4进出站房或与站房防雷接地装置地中距离小于3m的金属管道、导体应与接地装置相互连接 5.2.3.5当站房与毗邻建(构)筑物的距离小于20m时,各自接地装置之间应进行至少两处连接。 5.2.3.6第一类站房应设防直击雷的环形接地体(装置),并符合表5的规定。

表5第一类防雷索道站房防直击雷的环形接地体包围面积

5.2.3.7第二、三类防雷索道站房宜利用建筑物基础的钢筋作为防雷接地装置,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 面不应小于0.5m,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环形人工基础接地体的钢筋面积

站房在采用多根引下线并且接闪器闭合时分流系数k。二

DB41/T 8372013

的面积的等效圆半径依据土壤电阻率,应符合表5的规定。 5.2.3.10在高土壤电阻率的场地,宜采用下列方法降低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 a 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应大于有效长度。有效长度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或扩大接地体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C 采用降阻剂或采用新型接地材料; d 置换成低电阻率的土壤; 在永冻地区采用深孔技术的降阻方法。 5.2.3.11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人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小于3m时应采取下列措 施: 将接地体敷设成水平网格; 设立阻止人员进入的护栏或警示牌; 铺设使地面电阻率不小于50kQ·m的50mm厚的沥青层或150mm厚的砾石层。 5.2.3.12 接地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并宜采用放热焊接。当采用通用的焊接方法时,应在焊接处做下 列防腐处理: 导体为钢材时,焊接时的搭接长度及焊接方法要求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 b 导体为铜材与铜材或铜材与钢材时,连接工艺应采用放热焊接,其熔接接头应将被连接的导体 完全包在接头里,应保证连接部位的金属完全熔化,并应连接牢固。 5.2.3.13站房共用接地网应由站房的桩基、承台、地梁或伐板主筋和钢结构支撑柱共同组成。基础闭 合网格、等电位或预留接地端子、室外测试点等位置等联结做法参照附录C的图C.2。 5.2.3.14站房利用承台及桩体纵向主钢筋作为垂直接地装置时,应至少有两条与桩台钢筋网连接。 5.2.3.15站房接地装置连接毗邻建(构)筑物的接地装置时,等电位连接线应至少采用两条直径14m

2.4屏蔽与等电位连接

5.2.4.1站房防雷区划分原则

a)LPZOA区: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和导走全部雷电流,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 没有衰减; LPZOB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雷击,本区内的雷 击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 LPZ1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由于在界面处的分流,流经各导体的电涌电流 比LPZOB区内的更小;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可能衰减,这取决于屏蔽措施; LPZ2·n后续防雷区:需要进一步减小流入的电涌电流和雷电电磁脉冲。 5.2.4.2控制机房应设在站房的低层中心部位,其设备应远离外墙结构柱;当机房屏蔽未达到设备电 磁环境要求时,应设金属屏蔽网或金属屏蔽室。金属屏蔽网(室)应就近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 5.2.4.3为减少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各类站房宜采取以下屏蔽措施: a)站房和机房的外部应设屏蔽措施。当屏蔽是由屋顶金属表面、金属(门窗)框架或钢筋混凝土 的钢管黛百然板 黛由信连

a)站房和机房的外部应设屏蔽措施。当屏散是由屋顶金属表面、金属(「门窗)框架或钢筋混凝士 的钢筋等自然构件组成时,穿过这类屏蔽的导电金属物应就近与其做等电位连接; b 当采用屏蔽电缆时,应在屏蔽层两端及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C 当采用非屏蔽电缆和屏蔽电缆只能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时,应采用两层屏蔽或穿金属管敷设: 外层屏蔽或金属管的等电位连接和接地应符合本条第二款的规定。 5.2.4.4进入站房的导电物应在LPZO.或LPZO:与LPZ1区的交界处进行总等电位连接;当外来导电物 从不同位置进入站房时,宜设若于条等电位连接带,并就近连到环形接地体、内部环形导体火灾电气上

从不同位置进入站房时,宜设若于条等电位连接带,并就近连到环形接地体、内部环形

DB41/T 8372013

贯通并连通到接地体或基础接地体的钢筋上。环形接地体和内部环形导体应连到钢筋或金属立面等其它 屏蔽构件上,宜每隔5m连接一次。连接导体的截面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5.2.4.5当站房与邻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线缆或金属管道连通时,宜将其接地装置互相连接。接地装置 连接难以实现时,可通过接地线、PE线、屏蔽层、穿线钢管、电缆沟的钢筋、金属管道等连接。 低压供电线路和金属管道宜埋地敷设。因条件限制而架空敷设时,应在进出建筑物前采用埋地、 钢管屏蔽措施,埋地长度应按照附录E计算

.4.6机房设置的等电位连接带(网络)应符合

5.2.4.7等电位连接:

a)等电位连接导体与接地端子板之间应采用螺栓连接,螺帽紧固、防松零件齐全,连接处应进行 热糖锡处理。等电位连接网络的连接宜采用焊接、熔接或压接; b 等电位连接导线应使用具有黄绿相间色标的铜质绝缘导线。暗敷的等电位连接线及其连接处, 应做隐蔽记录,并在竣工图上注明其实际部位走向; 等电位连接带表面应无毛刺、明显伤痕、残余焊渣,安装应平整端正、连接牢固,绝缘导线的 绝缘层无老化龟裂现象。

5.2.5.2配电线路SPD安装位置和电源设备分类参照附录G。 5.2.5.3宜按照需要保护设备的数量、类型和耐压水平及其所要求的磁场环境DB61∕T 1037-2016 连续梁(刚构)桥健康监测技术规程,参照附录G的图G.2、 图G.3选择后续防雷区或安装协调配合的SPD。

5.2.5.4电力变压器:

a)变压器高压侧的三根相线,应分别就近对地加装氧化锌避雷器:

DB41/T 8372013

间隙避雷器作为一级保护GB∕T 28799.1-2012 冷热水用耐热聚乙烯(PE-RT)管道系统 总则

20/380V三相系统各种设备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

5. 2. 5.5总配电箱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