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674-2016 35kV及以下配网防雷技术导则

DL/T 1674-2016 35kV及以下配网防雷技术导则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4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6214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L/T 1674-2016 35kV及以下配网防雷技术导则简介:

DL/T 1674-2016《35kV及以下配网防雷技术导则》是中国电力行业关于配电网防雷技术的指导性文件,由国家能源局于2016年发布并实施。该导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35kV及以下配电网的防雷水平,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避免因雷电灾害导致的停电事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该导则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防雷区划分:根据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和电网的重要性,将配电网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

2. 防雷装置设计:规定了防雷装置(如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等)的选型、安装位置和安装方式,以确保其能有效防止雷电冲击。

3. 绝缘配合:确定了在不同防雷区的电网设备的绝缘水平,以保证在遭受雷击时,设备能保持正常运行。

4. 雷电过电压防护:提出了一系列的过电压防护措施,如合理的接地系统、使用浪涌保护器等,以保护电气设备不被过电压损坏。

5. 雷电监测与预警:指导如何建立和运行雷电监测预警系统,以便在雷电活动频繁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6. 验收与维护:规定了防雷工程的验收标准和防雷装置的定期维护要求,确保防雷设施的长期有效性。

这份导则是电力行业工作人员在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配电网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提升我国配电网的雷电防护能力,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DL/T 1674-2016 35kV及以下配网防雷技术导则部分内容预览:

注1:分子和分母数据分别对应外绝缘和内绝缘。 注2:括号内和外数据分别对应低电阻和非低电阻接

7.1.1配网架空线路防雷保护应遵循简单可靠、技术经济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线路雷击故障率, 避免永久故障,提高供电可靠性。 7.1.2配电线路防雷应尽力减少雷击断线、绝缘子雷击损坏、多相短路接地或共架线路多回同跳故 障,减少配电变压器等柱上设备雷击损坏故障。 7.1.3配电线路通过采取合理的绝缘配置和适当的防雷保护措施,应能耐受绝大多数雷电感应过电压 和部分直击雷过电压。 7.1.4中雷区及以上线路、重要用户供电线路或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线路,应适当提高防雷设计标准, 宜采取堵塞式防雷措施;其他一般线路可选用疏导式防雷措施。 7.1.5不同线路的设计、运行条件不同,宜根据实际情况和防雷经验,采取疏堵结合、差异化的防雷

措施,提高防雷的针对性。配电线路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及适用性见附录D。

7.2.1加强线路绝缘只需一次性投资,无需维护,设计时应合理采用。 7.2.2配电线路防雷设计时,应注意控制塔头空气间隙距离,防止塔头各结构部件对配电线路的整体

g)双地线线路杆塔处两根地线间 应超过导线与地线间垂直距离的5倍。 3.5有地线的配电线路聚龙闸站改造工程量清单(工程部分-泵房),应防止雷击地线档距中央时反击导线。在档距中央,气温+15℃及无风条件 ,导线与地线间的垂直距离宜满足下式要求

S≥0.012L+1

S一一导线与地线间的垂直距离,m; L一一档距长度,m。 当地线保护角较小或采用负保护角时,导线与地线间的垂直距离宜适当增大。35kV线路大跨越档 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不得小于3m。 7.3.6架空地线的保护范围符合GB/T50064的规定

.4.1采用线路避雷器时,宜根据技术经济原则,因地制宜制订安装方案。 .4.2多雷区、强雷区线路可安装线路避雷器,一般宜在以下情况采用: a)历年雷击事故率、跳闸率较高的配电线路或易击段。 b)I 山区线路的易击段。 c)[ 山区线路接地电阻过大、易发生闪络且改善接地电阻困难也不经济的杆塔。 d)杆塔接地电阻难以达到设计要求,且遭受雷击可能性较大的杆塔。 e)发电厂、变电站的进线段(含终端杆塔)接地电阻较大的杆塔。 f)[ 同塔双回线路的易击段杆塔,可安装于其中一回,防止雷击双回同跳。 g)大跨越档或高杆塔。 h) 配电线路分支处杆塔。 i) 架空绝缘线路与裸导线线路、电缆线路连接处。 j)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特别高的配电线路。 k)距离大面积水域、金属矿体处一定范围内的杆塔。 7.4.3基于技术经济原则,线路避雷器的采用应符合以下要求: a)主要限制雷击导线过电压和感应过电压时,单回线路可在两个边相各装1支避雷器,双回线路 可在最上层两相或最下层两相各装1支避雷器;主要限制雷电反击和感应过电压时,单回可在 三相各装1支避雷器,双回可在最上层两相各装1支避雷器,必要时也可考虑多相或各相均 安装。 b)有地线时,流经避雷器的雷电流较小,可选用标称电流5kA的避雷器,能承受4/10us、65kA 大电流冲击;无地线时,流经避雷器的雷电流较大,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10kV~35kV线 路,可选用标称电流10kA的避雷器,能承受4/10μs、100kA大电流冲击。 c) 以限制感应过电压为目标的线路或区段可选用标称电流5kA的避雷器,以限制直击雷过电压 为目标的线路或区段可选用标称电流10kA的避雷器。 d)雷害特别严重的线路考虑全线安装避雷器,一般可采取每4基杆塔安装1组,易击段安装时宜 连续几基杆塔均安装。安装杆塔宜三相均安装,否则未安装相反击闪络率增大,相邻未安装杆 塔应尽量降低接地电阻。 e)避雷器的高压引线及接地线应尽可能缩短,以减小引线电感对避雷器保护效果的影响。 .4.4安装于配电线路终端杆塔的避雷器主要用于厂站侵入波保护,兼顾终端杆绝缘子保护,宜选择 标称电流5kA的无间隙避雷器(可带脱离装置);避雷器经常遭受直击雷损坏的,标称电流可选择 0kA或更大。避雷器的选型和结构应满足本标准10.3的规定。 .4.5安装于线路中间杆塔的避雷器主要用于绝缘子保护,可选择带间隙避需器,应满足以下要求

a)带间隙避雷器宜采用外串联间隙结构,可采用环形电极、穿刺电极及带支撑绝缘子的外串联间 隙避雷器,其选型和结构应满足本标准10.4的规定。 b) 间隙距离应小于绝缘子干弧距离并留有裕度,确保避雷器在一定幅值雷电过电压下动作,在工 频及操作过电压下不动作,宜根据不同电极形状(环形、棒形、水平形)通过试验确定。环形 电极间隙距离与绝缘子干弧距离之比不宜大于70%。 安装穿刺电极外串联间隙避雷器时,穿刺电极中心线与被保护绝缘子轴线距离宜控制在 200mm~400mm,以确保雷电冲击放电均发生在串联间隙上。

7.5安装绝缘子并联间随

7.5.1并联间隙本身不具备熄灭工频电弧能力,需配合重合闸装置使用。 7.5.2中雷区及以上地区可采取并联间隙保护绝缘子,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a)绝缘子与并联间隙雷电放电电压之间的配合应做到雷电过电压下并联间隙可靠动作,同时又不 宜过分降低线路耐雷水平。 b)绝缘子并联间隙应在冲击放电后有效引导工频短路电弧离开绝缘子本体,以免使其灼伤。 c)绝缘子并联间隙应安装牢固,具有足够的耐弧和防腐能力。 7.5.3绝缘子并联间隙的适用范围如下: a)易遭受雷击、绝缘子损坏率较高的35kV配电线路。 b)6kV~20kV配电线路绝缘水平低,雷击闪络率高,一般不宜采用并联间隙保护。对绝缘子雷 击损坏率较高、雷击断线较多的易击段,充分论证后可考患安装。 c)向重要用户供电线路、雷击跳闸特别频繁的线路,不宜采取并联间隙保护。 7.5.4并联间隙结构、参数应符合以下要求: a)并联间隙的最小通流截面积可按下式校核选择:

△T一并联间隙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值,℃; I一系统工频短路电流有效值,A; Pr—并联间隙材料电阻率,2·m,对碳钢材料按照图5取值; 一短路电流持续时间,S; 并联间隙材料比热容,J/(kg·℃),对碳钢材料取450;

AT——并联间隙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值,℃; I—系统工频短路电流有效值,A; Pr—并联间隙材料电阻率,2·m,对碳钢材料按照图5取值; 一短路电流持续时间,S; C一并联间隙材料比热容,J/(kg·℃),对碳钢材料取450; Pa——并联间隙材料密度,g/m²,对碳钢材料取7.85×10%; 并联间隙横截面半径,m。 b)并联间隙结构设计一般无需考虑绝缘子工频电场分布、可见电晕和无线电干扰问题,可设计为 简单的“羊角”形状,如图6所示,

图5碳钢材料电阻率一温度特性曲线

图6配电线路绝缘子并联间隙典型结构

c)并联间隙应满足雷电过电压下动作、工频及操作过电压下不动作,并联间隙距离可按间隙与绝 缘子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之比约为80%的原则选择。配电线路绝缘水平低,并联间隙很难 深度短接绝缘子,小部分雷电闪络可能沿绝缘子表面发生,并联间隙也应能快速疏导起始于绝 缘子的工频电弧,保护绝缘子不损坏。 d)并联间隙产品应能通过雷电冲击放电试验、热稳定试验和工频电弧试验检验,其中热稳定试验 和工频电弧试验技术条件由系统三相短路电流值和继电保护时间决定,一般耐受电弧烧灼次数 大于5次,具体试验方法可参考DL/T1293执行。 典型35kV线路用并联间隙产品结构尺寸见表11。可在现有线路绝缘基础上增加1片绝缘子后 装并联间隙

表11典型35kV线路用并联间随结构尺寸

7.5.6并联间隙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a)对于直线塔,若线路为辐射供电方式,潮流方向单一,并联间隙安装顺着导线方向,并朝向线 路绝缘子(串)的负荷侧;若线路为环网供电方式,潮流方向双向变化,可选择使用双向型并 联间隙,如图6(c)所示。 b)对于耐张塔,在杆塔两侧绝缘子(串)上均安装并联间隙,方向朝上。 7.5.7绝缘子并联间隙除主要用于绝缘子防雷保护外,还可用于形成配电线路相间或回路间不平衡绝 缘配置。安装并联间隙相或回路宜增加1片绝缘子后再安装并联间隙,保持正常绝缘水平,其他相或 回路应加强绝缘,具体按照本标准7.8的规定。

7.6降低杆塔接地电阻

7.6.16kV及以上配电线路钢筋混凝土杆宜接地,金属电杆应接地,有地线的杆塔应接地;带承力线 的紧凑型架空绝缘线路的承力线两端应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2。 7.6.2应充分利用铁塔、钢筋混凝土杆的自然接地作用,除多雷区、强雷区外,沥青路面上的架空线 路钢筋混凝土杆和金属杆,以及有运行经验的地区,可不另设人工接地装置。 7.6.3钢筋混凝土杆线路的地线支架、导线横担与绝缘子固定部分之间,宜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并与接 地引下线相连。主杆的非预应力钢筋如已连接成电气通路,可兼作接地引下线;利用钢筋兼作接地引 下线的钢筋混凝土杆,其钢筋与接地螺母和铁横担间应有可靠的电气连接。 7.6.4有地线的配电线路,每基杆塔不连地线的工频接地电阻,雷雨季于燥时不宜超过表12的数值:

变电站进线段杆塔接地电阻不宜高于10Q。

DL/T1674—2016

DL/T 518.1-2016标准下载表12杆塔工频接地电阻

DL/T 16742016

同时故障,或多回同时故障存在较大供电风险的,可采取回路间不平衡绝缘方式。 b)垂直排列线路宜选择易受雷击侧的最上层回路作为弱绝缘回路;.水平排列线路宜选择易受雷击 侧的最外层回路作为弱绝缘回路。

7.9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7.9.1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谐振接地系统,可减小雷击故障点容性电流,有利于电弧熄灭, 快速消除单相瞬时接地故障;继电保护设定对单相接地故障不跳闸,允许持续运行2h。可显著减小雷 击单相接地故障导致的雷击跳闻。 7.9.2中性点谐振接地宜采用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系统,可配接地故障选线(跳闸)装置和故障录波装 置。中性点谐振接地方式选择及装设地点应符合GB/T50064的规定。 7.9.3对于重要配电线路,宜配置接地故障自动选线装置,发生单相永久接地故障后,按整定时间自 动跳开故障线路JC∕T 2132-2012 钛酸锶钡中掺杂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避免事故扩大及造成人身事故, 7.9.4对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配网系统,宜采用消弧线圈并联低电阻接地方式,对单相瞬 时故障和永久故障分别采取不跳闸和及时跳闸的策略。

7.10继电保护和自动重合闸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