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433-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35/T 1433-2019 石油化工装置防雷检测技术规范简介:
DB35/T 1433-2019是福建省的地方标准,全称为《石油化工装置防雷检测技术规范》。这个标准主要规定了在石油化工装置中进行防雷检测的技术要求、方法、程序以及防雷设施的维护管理等内容,旨在提高石油化工装置的防雷安全水平,减少雷电对装置的损害,保障生产安全和人员安全。
具体来说,这个标准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防雷装置的设置要求:规定了各种石油化工装置应安装的防雷设施,如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等,以及它们的安装位置、高度、间距等参数。
2. 检测方法和技术:规定了对防雷装置的定期检测方法,包括目视检查、电气性能测试等,以确保其功能正常。
3. 防雷设施的维护管理:规定了防雷设施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要求,以及在发现故障时的处理方法。
4. 安全防护措施:可能还包括在雷电活动频繁期的特殊防护措施,以及雷电事故的应急预案等。
5. 符合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可能还会引用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等。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执行内容和要求可能需要详细查阅标准原文,以确保符合最新的规定和要求。
DB35/T 1433-2019 石油化工装置防雷检测技术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石油化工装置petrochemicalplant 以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作为原料,生产石油化工产品(或中间体)的生产装置 [GB 50650—2011, 定义 2. 0. 11
石油化工装置petrochemicalplant 以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作为原料装饰工程施工现场易燃、易爆物场所物品管理,生产石油化工产品(或中间体)的生产装置。 GB 50650—2011,定义2.0.11
引下线; 接地装置; 等电位连接; 屏蔽; 电涌保护器(SPD); 防静电接地。
DB35/T14332019
6.1.1当采用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等作为接闪器时,材料规格应符合GB50650一2011 中6.1.2~6.1.4的要求。 6.1.2首次检测时,应测量接闪器(杆、带、线)的高度、长度,被保护物的长、宽、高,其保护范 围按GB50650一2011申4.2.5的要求计算;接闪网的网格尺寸应符合GB50057一2010的要求。 6.1.3检测直接作接闪器的高大炉体、塔体、桶仓、大型设备、金属罐体、金属框架、金属管架、金 属屋面以及在高空布置、较长的卧式容器和管道(送往火炬的管道)材料规格,材料规格最小厚度应符 合表1的要求。
表1做接闪器设备的金属板最小厚度
防松零件 是否齐全,焊接部分补刷防腐油漆是否完整,接闪器是否锈蚀1/3以上,其搭接长度和焊接方法是否符 合GB50601—2010中4.1.2的要求。V 6.1.5金属静设备做接闪器时,应检查该设备的金属实体是否为整体封闭、焊接结构的金属设备。焊 接工艺应符合6.1.4的要求。转动设备、不能作为接闪器的金属静设备(如:用来测量或控制系统的设 备仪器等)以及非金属外壳的静设备等不能直接利用其设备本体作接闪器。 6.1.6检测户外装置区设备排放设施的放空口与接闪器之间的保护距离是否符合GB50650一2011中 4.3、5.11的要求。 6.1.7检测接闪带是否平正顺直,无急弯,接闪带在转角处的弯曲角度应大于90°,弯曲半径不宜小 于圆钢直径的10倍、扁钢宽度的6倍。检查接闪带固定点支持件是否间距均匀,固定可靠,接闪带支 持件的间距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5.2.6的要求。支持卡能否承受49N(5kgf)的垂直拉力。
次检测时应检查引下线隐
DB35/T14332019
6.2.2首次检测应检测直接做引下线的高大炉体、塔体、桶仓、大型设备、金属罐体、金属框架、金 属管架以及在高空布置、较长的卧式容器和管道(送往火炬的管道)材料规格尺寸,材料规格应符合 GB50650—2011中6.2的要求。 6.2.3检测明敷引下线是否平直、无急弯。卡钉是否分段固定,且能承受49N(5kgf)的垂直拉力。 引下线固定支架的高度、间距是否符合GB50057一2010中5.2.6的要求。检查引下线和接闪器、接地 装置的连接方法、防腐措施,当引下线采用焊接时,检查其搭接长度和焊接方法是否符合 GB50601一2010申4.1.2的要求。 6.2.4检查引下线附近保护人身安全所需要的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措施是否符合GB50057一2010 中4.5.6的要求。 6.2.5检测直接作接闪器的高大炉体、塔体、桶仓、大型设备、金属静设备、金属罐体、金属框架、 金属管架以及在高空布置、较长的卧式容器和管道(送往火炬的管道)引下线布置及间距,间距不应大 于18m。接地线不少于两根,接地线不应大于18m。 6.2.6检测烟窗引下线的布置和间距情况,间距不应大于18m,根数不少于两根。 6.2.7检测混凝土框架及管架上的爬梯、电缆支架、栏杆等钢制构件接地点间距,引下线间距不应大 于18 m。 6.2.8检测引下线接地断接卡设置是否符合GB50057一2010中5.3.6的要求
度、安装方法是否符合GB50057一2010中5.4的要求;当接地体采用焊接时,检查其搭接长度和焊 方法是否符合GB50601一2010中4.1.2的要求。 3.2检测两相邻接地装置是否共用或独立接地,当两相邻接地装置的测量阻值不大于1Q时,判定 电气导通,否则判定为各自独立接地。 3.3测量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防直击雷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2;在接地电阻计算中,每处接地体各支线的长度应小 于或等于接地体的有效长度;有效长度的计算和冲击接地电阻的换算应按GB50057一2010的 有关规定执行。 一防闪电感应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2。 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宜与防雷电感应和电力设备用的接地装置连接成一个整体的接地系统,当 采用共用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应按50Hz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值确定,不应大于按人身安全 所确定的接地电阻值
6.3.4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检测方法按照附录A的规定
3.4.1金属的设备、框架、管道、电缆保护层(铠装、钢管、槽板等)和放空管口等,均应连接到防 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等电位连接导体材料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 6.4.2检测6.4.1中的金属物体,与附近引下线之间的空间距离应符合公式(1)的要求;当其空间距 离达不到下式要求时,该金属物体应增加一条接地连接线,
S一一空间距离,单位为米(m); k一一分流系数;单根引下线取1,两根引下线及接闪器不成闭合环的多根引下线取0.66 成闭合环的或网状的多根引下线取0.44:
DB35/T14332019
6.4.3检测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中平行敷设的金属管道、框架和电缆金属保护层等跨接情况,当其间 净距小于100mm时应每隔30m进行金属跨接,相交或相距处净距小于100mm时应跨接。 3.4.4检测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申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当过渡电阻 大于0.03Q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对有不少于5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 跨接。
配电柜(盘)内部的PE排及外露金属导体; 电气或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 金属构架、金属操作台; 线缆的金属屏蔽层: 一金属线槽; 配线架。 .4.6 检查整个接地网外露部分接地线的规格、防腐、标识和防机械损伤等措施。测试与同一接地网 连接的各相邻设备连接线的电气贯通状况,其间直流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Q。
6.4.6检查整个接地网外露部分接地线的规格、防腐、标识和防机械损伤等措施。测试与 连接的各相邻设备连接线的电气贯通状况,其间直流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Q。
6.5.1屏蔽电缆的金属屏蔽层应两端接地,并宜在各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与防雷接地装置 相连。 6.5.2石油化工各装置区之间用于敷设非屏蔽电缆的金属管道、金属格栅或钢筋成格栅形的混凝土管 道,两端应电气贯通,且两端应与各自装置区的等电位连接带连接。 6.5.3检测屏蔽管道与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电气连接,应符合6.4的规定
.6电涌保护器(SPD)
6.6.1检查SPD的安装场所是否与使用环境要求相适应。 6.6.2SPD检测应符合GB18802.1—2011、GB/T18802.21—2016和GB/T21431—2015等标准的要求。
6.7.1静电接地支线,静电接地于线等要求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6.7.2静电接地的检测方法参见 SH/T 3097—2017的附录 A。
石油化工装置防雷检测的高处作业要求和现场检测安全注意事项按照附录D的规
7.1.1在现场检测将各项检测结果如实记入原始记录表,原始记录表应有检测人员、校核人员和现场 负责人签名。原始记录表应作为用户档案保存三年。 7.1.2首次检测时,应绘制石油化工装置区域防雷装置平面示意图,定期检测时应进行补充或修改。
.1.1在现场检测将各项检测结果如实记入原始记录表,原始记录表应有检测人员、校核人员和现场
DB35/T 14332019
7.2.1用数值修约比较法将经计算或整理的各项检测结果与该标准相应的技术要求进行比较,石油化 工装置检测结果符合第6章的规定,判定合格。 7.2.2石油化工装置检测中分项目达不到本标准第6章要求时,判定不合格,并应出具整改意见书。 7.2.3新建的石油化工设施的防雷装置,首次检测时,可按GB/T32936一2016规定的方法,计算雷电 灾害风险的安全度L。 7.2.4雷电灾害风险的安全度L小于60时,应按损害类型选择防护措施以减少风险;雷电灾害风险的 安全度L大于等于60时,可根据雷击风险分量进一步采取措施以减少风险,由需求单位根据被评价对 象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造成的后果JG∕T 3031.8-1996建筑用铜管管件管帽,结合需求单位对风险的预期要求决定。风险 的安全度的计算方法按照附录E的规定,
7.3.1检测报告应由检测员和校核员签字后,经技术负责人签发,应加盖检测单位公章。 7.3.2检测报告不少于两份,一份送受检单位,一份由检测单位存档。存档应有纸质和计算机存档两 种形式。
DB35/T14332019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
三极法的三极是指图A.1的被测接地装置G,测量用的电压极P和电流极C。三极(G、P、C)应布置 在一条直线上且垂直于地网。测量用的电流极C和电压极P离被测接地装置G边缘的距离为cc=(4~5)D和 de=(0.5~0.6)dc,D被测接地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点P可以认为是处在实际的零电位区域内。为 了较准确地找到实际零电位区时,可把电压极沿测量用电流极与被测接地装置之间连接线方向移动三 次,每次移动的距离约为dc的5%,测量电压极P与接地装置G之间的电压。如果电压表的三次指示值之间 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则可以把中间位置作为测量电压极的位置。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示值U和I带 入公式R=U/中去,得到被测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R
《建筑物电气装置的电压区段 GB/T 18379-2001》说明: 被测试接地装置; 电流极: 电位极; 被测试接地装置最大对角线长度; 电流极与被测试接地装置边缘的距离 电位极与被测试接地装置边缘的距离; 测试距离间隔。
图A.1接地电极布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