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052-2017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 实施指南

DB34/T 3052-2017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 实施指南
标准编号:DB34/T 3052-201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85.28K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1886
免费资源

DB34/T 3052-2017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34/T 3052-2017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 实施指南简介:

DB34/T 3052-2017是安徽省的地方标准,全称为《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实施指南》。这份标准主要针对安徽省内企业进行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的建设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实施指南,旨在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的定义和范畴:明确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的内涵,以及它们在智能制造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建设原则:提出了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如系统性、兼容性、实用性、安全性等。

3. 建设流程:详细阐述了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的步骤,包括规划、设计、实施、验收和运维等阶段。

4. 技术要求:对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进行规定和指导。

5. 管理要求:强调在建设过程中,如何进行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以确保建设的顺利进行。

6. 评估与改进:提供了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效果的评估方法,以及如何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持续改进的建议。

这份标准是指导安徽省企业进行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的重要依据,对于推动制造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DB34/T 3052-2017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 实施指南部分内容预览:

GB/T19000、GB/T2300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数字化生产线digitalproductionline 将数字化、自动化生产设备按照要求进行结合,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对生产过程进行操作或控制, 自动完成产品全部或部分制造过程,包括工业自动化软件、硬件和系统三大部分。 3. 2 W 数字车间digitalworkshop 在数字化生产线的基础上,以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为基础,通过实时获取制造装备状态、生产过程 控制数据以及质量控制数据等信息,并与信息系统有效集成,实现产品制造全过程透明化管理。 息服务 3. 3 智能工厂smartfactory 信息化智能制造技术在工业企业应用的高级阶段。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企业为核心企业,核心 企业及其相关方之间高度协同工作和共享资源,通过对数字化工作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管 理,实现企业内外实体的共同目标和各自目标,构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规划、决策、执行智能制造体系, 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继而实现核心企业全部业务流程一体化运作。

DB34/T30522017

DB34/T30522017

CJ∕T 337-2010 城镇污水热泵热能利用水质4. 1.1 战略一致性

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设应依据组织的发展战略实施,确保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设与其战略 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4.1.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设应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防止重复建设。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 设是逐步推进的过程,组织应做好顶层设计,分阶段有效实施,通过阶段目标的实现,最终达到总体目 标的实现。

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设应依据组织自身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同时,应考虑该项技术的 适用范围及外部接口等问题。

4.1.4系统“扁平”

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过程中,为避免产生“信息孤岛”,组织应对相关信息系统进行优化、 整合,必要时淘汰不合适的系统。

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的最约 备数字化、设计研发数字化、生产过程 经营管理数字化,对组织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以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绕

5. 2. 1 职责与权限

DB34/T 30522017

组织应对所有承担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的部门及人员确定职责和权限,对于职责和权限的描述 宜通过以下形式: 项目任务书; 岚位描述。

5. 2. 2 协调与沟通

组织应明确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的机制和方法,并保持畅通。在制定沟通 程序时,组织宜考虑以下因素: 一信息的接收者及其需求; 方法和媒介; 可利用的技术; 组织的复杂性、结构和规模; 工作场所有效沟通的障碍,如文化水平和语言上的障碍;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沟通有效性的评估。

最高管理者应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所需资源的配置进行统筹策划和安排,使其充分、适置。 组织应围绕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设,识别、配置、维护、持续优化所需要的资金、人才、设备 设施等支持条件和资源,不同支持条件和资源之间应保证相互协调和匹配。 如需采用外部资源,组织应对其适宜性、充分性进行评估。

组织应根据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的阶段要求,对资金统筹管理并做出制度的安排,确保资金报 的稳定性、持续性。在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组织应考虑如下因素: 资金的预算及审批; 标准信 资金的使用及跟踪; 资金不足时的处理措施; 资金未按期投入时的结转。 组织应建立应急机制,以有效控制资金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在制定应急机制时,宜考虑: 息服务平 潜在的风险及应对的措施 具有特定响应责任和作用的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与应急服务机构的接口和沟通; 法律法规要求等,

组织应根据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的阶段要求,确定人力资源的需求并编制需求计划。该计划宜 包括: 人员数量的要求:

DB34/T30522017

人才获取的渠道和万法。 组织应对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价,评价可以从学历、能力、经历以及经验等方面进行。 组织应依据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的需要,及时调整相关岗位职责并明确技能要求,通过构建网 各化、平台化、柔性化、立体化的赋能机制,确保相关人员快速提升技能,满足岗位要求。 组织应依据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的需要,确定是否雇用外部专家、技术人才等专业人员,如需 崔用,应对其能力进行确定及评价。

组织应依据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的要求,对设备设施的配置、升级、更新换代等方面进行统筹 部署,并对设备设施满足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持续的评价。 组织宜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要求对设备设施进行管理,包括购置、调试、使用、维护和报废过程 确保安全可控。 如果组织所使用的设备设施需要外部供方提供,组织应对其能力进行确定及评价

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智能单机设备的互联互通组成数字生产线,不同的数字生产线间的互联互通是 学车间基础,数字车间的互联互通是组成智能工厂的基础。这些单机智能设备、数字生产线、数 智能工厂可以动态地组合,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智能工厂、数字车间顶层设计流程可参考图1:智能工厂、数字车间顶层设计流程

DB34/T30522017

图1智能工厂、数字车间顶层设计流程

DB34/T30522017

组织的基本情况及战略定位; 组织的战略目标及核心经济指标; 组织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总体布局; 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的架构。

组织应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立参考,在建立参考时宜从纵向集成、横向集成及产品全 主命周期的端到端集成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横向集成宜从客户需求、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物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 考虑。 纵向集成宜从企业设备层、控制层、管理层三个层面进行考虑,包括组织内部的设备与控制层、制 告执行层、经营管理层、经营决策层。 产品全生命周期端到端的集成,宜从信息物理系统(CPS)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感知执行、适配控 制、网络传输、认知决策和服务平台。 建立可参考图2:智能工厂的总体框架图,数字车间的建设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部署

图2智能工厂总体框架

DB34/T 30522017

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设包括总体架构和功能结构。组织在进行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系统设计时, 应考虑数字化生产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的递进关系。组织应编制系统设计方案,在编制方案时,宜 包括如下内容: 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及阶段性目标 信息化架构设计; 工艺规划设计; 自动化架构设计; 组织管理集成化设计; 系统安全设计。

7.4.2信息化框架设计

7.4.3工艺规划设计

组织应对产品生产工艺进行设计,建立工艺过程模块。组织在建立工艺过程模块时宜考虑

DB34/T30522017

生产效率、成本、质量等目标; 产品数据; 制造资源; 工序操作及过程控制数据; 制造特征。 组织应对工艺制造装备进行选择,例如,针对离散型制造组织,可选择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 能传感器、智能检测、装配装备等

7.4.4自动化架构设讯

组织应对自动化架构进行设计,包括现场设备层、车间监控层以及生产管理层三个层面。 现场设备层,完成现场设备控制及设备间连锁控制,宜包括: 分布式I/0,如现场总线控制、网络信号控制、集散控制; 一传感器; 驱动设备; 执行机构和开关设备等。 车间监控层,用来完成车间主生产设备之间的连接,宜包括: 一生产设备状态的在线监控 一设备故障报警及维护等。 生产管理层,利用计划、组织、用人、指导、控制等活动,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宜包括: 一生产任务管理; 工序计划与派工管理; 领料与投料管理; 生产过程管理; 检验过程管理; 产品入库管理。

7.4.5组织管理集成化设计

组织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CJ∕T 17-1999 城市环境卫生专用设备垃圾转运,对管理集成进行 集成设计时,宜考虑如下因素: 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经营与决策能力; 产品设计研发能力: 供应链协同能力; 生产协同能力; 质量管理与保证能力; 资产管理能力; 设备互联能力; 绿色制造能力 安全管理能力; 环境管理能力; 资金投入使用能力。

组织应对设计过程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控,制定监控方案或计划。方案或计划宜明确: 监控的责任人及责任部门:

一监控的时机; 监控的方法:如可采取评审、研讨、专家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DB34/T30522017

组织应依据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和设计方案,通过技术获取、项目建设、验收等全过程受 控,确保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设符合要求。 在利用外部资源时,组织应与咨询、技术、系统集成、运行维护等供方沟通合作,确保合作过程有 效可控。

技术获取包括实施准备、执行、安装部署、调试和测试等过程。 组织应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实施做出制度化的安排,包括职责、流程和方法等。 在进行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过程中,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个方面, 组织可以通过购置新的设备或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升级的方式对硬件平台进行建设。在硬件平台的 建设过程,组织宜编制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以下内容: 设备选型; 供应商选择: 检验、安装、验收及售后服务。 组织可以通过购置新的软件或对现有软件进行升级的方式对软件平台进行建设。在软件平台的建设 过程中,组织宜编制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以下内容: 软件选型: 供应商选择; 培训和实施: 安装; 测试; 运行及维护。 组织应明确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及可用性的要求。 组织应确保技术的应用主体全程参考技术恭取过程

服务平台 组织宜考虑如下因素: 项目实施进度; 项目的滚动、调整方案; 采购需求; 资金准备; 人员需求; 关键项目论证与系统监理体制。 在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设过程中,组织应加强风险点识别和风险控制GB∕T 33284-2016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门、窗用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型材有害物质限量,制定应对措施以规避风

DB34/T30522017

组织应编制试运行计划,明确试运行的时间、方式、步骤、操作人员等内容,必要时包括应急处理 的相关内容。 试运行前,应组织对试运行人员进行必要的操作培训。 组织应针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设编制验收方案,包括验收的目的、依据、验收的内容、测试 的方法及数据获取、处理等内容。 组织应对验收的结果进行评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