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载简介
全套建筑施工技术交底内容简介:
"全套建筑施工技术交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 工程概况:介绍项目的整体情况,如项目名称、地点、规模、结构类型、建设周期等,以及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基本信息。
2. 施工图纸解析:详细解读施工图纸,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结构图等,强调关键节点和特殊构造部分。
3. 施工工艺:介绍各种施工方法,如基础施工、主体结构施工、装饰装修施工等,每个阶段的施工步骤、工艺要求、材料选用等。
4. 质量控制:强调质量控制点,包括材料检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隐蔽工程验收等,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和验收标准。
5. 安全措施:详细讲解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施工人员的个人防护、设备的安全操作、应急预案等。
6. 环保要求:介绍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如废弃物处理、噪音控制、尘埃控制等。
7. 施工进度计划:明确施工的总体进度安排,以及关键节点的时间节点。
8. 问题解答: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包括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难题,以及应对策略。
这套交底内容旨在确保施工人员对工程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全套建筑施工技术交底内容部分内容预览:
检验方法: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16.2.3 盲沟的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榕江大桥施工组织设计17.隧道、坑道排水技术交底卡
17.1 主 控 项 目
17.1.1 隧道、坑道排水系统必须畅通。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17.1.2 反滤层的砂、石粒径和含泥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砂、石试验报告。
17.1.3 土工复合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和质量检验报告。
17.2一 般 项 目
17.2.1 隧道纵向集水盲管和排水明沟的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
17.2.2 隧道导水盲管和横向排水管的设置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
17.2.3 中心排水盲沟的断面尺寸、集水管埋设及检查井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17.2.4 复合式衬砌的缓冲排水层应铺设平整、均匀、连续,不得有扭曲、折皱和重叠现象。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18.模板安装(含预制构件)工程技术交底卡
18.1 强 制 性 条 文
18.1.1 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
18.2 主 控 项 目
18.2.1 安装现浇结构的上层模板及其支架时,下层楼板应具有承受上层荷载的承载能力,或加设支架;上、下层支架的立柱应对准,并铺设垫板。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对照模板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方案观察。
18.2.2 在涂刷模板隔离剂时,不得沾污钢筋和混凝土接槎处。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18.3 一 般 项 目
18.3.1 模板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18.3.1.1、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
18.3.1.2、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但不得采用影响结构性能或妨碍装饰工程施工的隔离剂;
18.3.1.3、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
18.3.1.4、对清水混凝土工程及装饰混凝土工程,应使用能达到设计效果的模板。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18.3.2 用作模板的地坪、胎模等应平整光洁,不得产生影响构件质量的下沉、裂缝、起砂或起鼓。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18.3.3 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间;对大空间结构,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10%,且不少于3面。
检验方法:水准仪或拉线、钢尺检查。
18.3.4 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和预留洞均不得遗漏,且应安装牢固,其偏差应符合表4.2.6(表略)的规定。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和独立基础,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间;对大空间结构,墙可按相
邻轴线间高度5m左右划分检查面,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10%,且均不少于3面。
18.3.5 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偏差应符合表4.2.7(表略)的规定。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和独立基础,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间;对大空间结构,墙可按相邻轴线间高度5m左右划分检查面,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10%,且均不少于3面。
18.3.6 预制构件模板安装的偏差应符合表4.2.8(表略)的规定。检查数量:首次使用及大修后的模板应全数检查;使用中的模板应定期检查,并根据使用情况不定期抽查。
19.模板拆除工程技术交底卡
19.1 强 制 性 条 文
19.1.1 模板及其支架拆除的顺序及安全措施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19.2 主 控 项 目
19.2.1 底模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
体要求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表19.2.1的规定。
检查方法:检查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底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表19.2.1
19.2.2 对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侧模宜在预应力张拉前拆除;底模支架的拆除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当无具体要求时,不应在结构构件建立预应力前拆除。
19.2.3 后浇带模板的拆除和支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19.3 一 般 项 目
19.3.1 侧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
19.3.2 模板拆除时,不应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拆除的模板和支架宜分散堆放并及时清运。
20.钢筋原材料与制做技术交底卡
20.1.1强 制 性 条 文
20.1.1.1 当钢筋的品种、级别或规格需作变更时,应办理设计变更文件。
20.1.2主 控 项 目
20.1.2.1 钢筋进场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等的规定抽取试件作力
学性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20.1.2.2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的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对一、二级抗震等级,检验所得的强度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2、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进场复验报告。
20.1.2.3 当发现钢筋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等现象时,应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或其他专项检验。
检验方法:检查化学成分等专项检验报告。
20.1.3 一 般 项 目
20.1.3.1 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得有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
检查数量:进场时和使用前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20.2.1 主 控 项 目
20.2.1.1 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
1)、HPB235级钢筋末端应作180°弯钩,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2)、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作135°弯钩时,HRB335级、HRB400级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钢筋作不大于90°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检查数量:按每工作班同一类型钢筋、同一加工设备抽查不应少于3件。
20.2.1.2 除焊接封闭环式箍筋外,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除应满足本规范第5.3.1条的规定外,尚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
2)、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对一般结构,不应小于90°;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应为135°;
3)、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对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检查数量:按每工作班同一类型钢筋、同一加工设备抽查不应少于3件。
20.2.2 一 般 项 目
20.2.2.1 钢筋调直宜采用机械方法,也可采用冷拉方法。当采用冷拉方法调直钢筋时,HPB235钢筋的冷
拉率不宜大于4%,HRB335级、HRB400级和RRB400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
检查数量:按每工作班同一类型钢筋、同一加工设备抽查不应少于3件。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20.2.2.2 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偏差应符合表5.3.4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每工作班同一类型钢筋、同一加工设备抽查不应少于3件。
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表20.2.2.2
20.3.1 主 控 项 目
20.3.1.1 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20.3.1.2 在施工现场T∕CCMA 0104-2020 沥青路面微波综合养护施工规程,应按国家现行标准《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规定抽
取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焊接接头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应符合有关规程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有关规程确定。
检查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接头力学性能试验报告。
20.3.2 一 般 项 目
20.3.2.1 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检验方法:观察DB4403/T 233-2022标准下载,钢尺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