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载简介
合福四标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简介:
合福四标区间路基施工组织设计部分内容预览:
6.3.12成桩检测及试桩
砼强度达到70%后可做桩基无破损检测,用基桩动测仪和手提电脑,传感器用橡皮泥粘在桩顶(破桩头后桩顶清理干净),用大锤在桩顶砸5下,在电脑中显示声波图象,如振幅出现异常,说明有问题。
钻孔桩成孔应满足《钻孔桩施工允许偏差表》要求。
6.3.13 C35钢筋砼筏板施工
待钻孔桩强度达到要求后,破除桩头H大施工组织设计(20P).doc,破除桩头时要注意不要破坏与筏板的连接钢筋,桩顶浮浆清理干净,及时对桩体进行低应变检测及单桩承载力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钢筋砼筏板施工。
采用小型机械或人工方式开挖基坑,并将基底压密实至设计要求;桩顶以下10cm为C15素砼垫层,桩顶以上设40cm厚C35钢筋砼筏板,筏板纵向节长为14m,横向宽为18m;横向筏板两侧设级配碎石掺3%水泥填筑,厚40cm。
浇注完素砼垫层后,立筏板侧模板及绑扎钢筋,报监理检查合格后,进行砼浇注,浇注完后及时进行养护。
6.4路基填筑施工方案
6.4.1基床表层以下AB组类土填筑方法
6.4.1.1施工工艺流程
路基填筑采用横断面全宽纵向水平分层填筑的施工,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施工工艺流程(见下图):
6.4.1.2基底处理
路基填筑施工前,清除表层树根、浮土,平整出场地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6.4.1.3填土、摊铺、平整
填土区段按照网格化布料,根据本试验段采用的运土车容积,现场采用10m×8m的方格网进行布料。布料后,用推土机初平,平地机精平,压路机静压1遍后,人工局部修整,使填层在纵向和横向平顺均匀,以保证压路机碾压轮表面能基本均匀接触层面进行压实,达到最佳碾压效果。推土机摊铺平整的同时,对路肩进行初步压实,保证压路机进行压实时,压到路肩而不致滑坡。路基边坡两侧各加宽50cm,竣工时应刷坡整平。
进行碾压前对填筑层的分层厚度和大致平整程度进行检查,确认层厚和平整程度符合要求方能进行碾压。碾压时压路机直线段走行先两边后中间,曲线段先内侧后外侧,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操作程序进行碾压。压路机的最大碾压行驶速度控制在4km/h以内。区段交接处,互相重叠压实,纵向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米,相邻两行碾压轮迹至少重叠40cm,上下两层填筑接头错开不小于3米,保证不漏压。碾压试验安排要点:按初压慢速、复压中速、终压快速三个步骤进行。边角处不适宜大型压路机作业的地方,先用小型振动压路机或手扶式振动夯振压,不留死角。终压后用平地机精平,使表面平顺、路拱和坡度符合设计要求。
压路机碾压走行路线图:
6.4.1.5压实标准
基床以下路堤填筑压实质量标准
6.5基床表层填筑方法
6.5.1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填筑方法
6.5.1.1原材料质量控制
集料:对购进的粗集料按规定频度、方法取样进行试验,复查颗粒级配。碎石中细长及扁平颗粒含量不应超过20%;黏土团及有机质含量不大于2%;粒径小于0.5mm的细集料液限应小于25%,塑性指数应小于6。
基床表层填料复查项目及频次
混合料组成设计:现场试验时,按照试配-改进-确定的程序进行配合比试验,并最终确定合理的级配碎石配合比。
水泥稳定性级配碎石为:级配碎石+5%水泥、级配碎石+3%水泥
6.5.1.2级配碎石混合料试拌和
根据试验室确定的级配碎石配合比进行试拌。试拌前检验确认拌和站计量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并进行归零较核;检测集料实际含水量。
在混合料拌和过程中严格按照试验配合比投料,以便验证设计配合比的可靠性。试拌混合料作一组试件,以检验试验室配合比的可行性。此项工作在正式拌和前10~14天完成。
6.5.1.3级配碎石正式拌和
在试拌后修正配合比,确定正式的施工配合比,接着进行正式拌和生产。在正式拌和生产过程中,按规定频度检测集料的级配和含水量,以便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
为补偿混合料在运输、摊铺、碾压过程中的水分损失,正式施工拌和的含水量可比最佳含水量高0.5~1.0%。
混合料运输:采用15t以上自卸汽车运输,运输过程中用彩条布加以覆盖,以防水分蒸发和环境污染。运输途中禁止急刹车以防离析。在卸料时应注意卸料高度,拌和后的混合料应尽快摊铺压实。
6.5.2.1施工放样线路中心桩和路基边桩,中线、水准、边桩的测量误差必须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6.5.2.1依据中心位置、地面高程、横断面尺寸放样两侧边桩、包括路基的边缘、坡度、坡脚的具体位置,标明其轮廓并预留超填宽度。
6.5.3基床底层处理、验收
基床表层填筑前应检查基床底层几何尺寸,核对压实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基床底层应进行修整,达到基床底层验收标准。
6.5.4级配碎石基床摊铺、压实
6.5.4.1摊铺方法
级配碎石采用摊铺机摊铺,碾压工艺与改良土基本相似。级配碎石施工工艺流程图
级配碎石施工工艺流程图
6.5.4.2摊铺厚度与标高控制
根据工艺试验确定的松铺系数,算出松铺厚度作为摊铺控制标准。在路肩边线处用张紧钢丝引导法控制标高、层厚、横坡。
6.5.4.3摊铺速度
摊铺机的摊铺强度控制在450t/h左右,摊铺速度控制在1.5~2.0m/min,防止过快造成混合料离析。
压路机碾压速度开始两遍采用1.5~1.7km/h,以后采用2.0~2.5km/h。
6.5.4.5碾压时含水量控制
级配碎石混合料经运输、等待、摊铺后容易失去一定的水分,特别是在秋季和高温季节更是如此。碾压时不易压实,甚至出现细裂缝,说明含水量偏低,此时要用喷雾器适量洒水,以便于压实。现场摊铺前必须测量含水率。
6.5.4.6平整度控制
碾压结束后,用3m直尺检查平整度,检查结果应满足《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要求。基床表层填筑应采用K30、n、Evd三项指标控制,压实质量应符合“基床表层检查验收标准”的规定。对填筑压实质量可疑地段,应根据工程质量控制的需要,增加检验的点数。
6.5.4.7边坡及缺陷人工修整
在边坡及边角地带机械作业无法完成的地带用人工摊铺,振动夯压实;标高、平整度、横坡不合要求时,应在终压成型前及时修整。
6.5.4.8级配碎石施工时间控制
级配碎石从拌和到最后成型的间隔时间在夏季高温季节不宜超过2.0h;无论是运输原因还是摊铺、碾压原因,凡超过3h而未成型的混合料应作废料处理。
6.5.4.9级配碎石基床施工缝设置、处理
纵向单层全幅双机摊铺一次摊铺成型,不留施工纵缝。横向施工缝设置:每工作日结束时自然形成横向施工缝,中途停机30min以上时也应作施工缝处理,施工缝采用平口接口,即在第一段施工终止前将端头摊铺平齐压实。接缝施工时,用切缝机将第一段在施工高程和平整度合格处予以切齐,清除切除的级配碎石,洒适量水分滋润切缝处,然后再摊铺新的级配碎石混合料。上、下层的施工横缝保持错开3m的间距。禁止上下层的横缝位置重叠影响基床整体性。横向施工缝处,压路机应沿横向碾压,以保证施工缝两边接茬平顺。双机联铺时虽然没有施工纵缝,但是两机布料在交缝区的均匀性和一致性会稍差些。因此两台摊铺机的布料宽度不能绝对相等,保持上下层交缝区错开,保证基床整体性良好。
6.5.4.10级配碎石基床完工后交通管制与防护
级配碎石摊铺后,应封闭交通,除洒水车外,其他车辆不得通行。施工车辆必须通行时,应限制载重车辆通行,通行车辆速度不应超过15km/h,严禁转弯或急刹车。
6.5.4.11下层间处理
在摊铺上层前先要对下层面进行处理,首先是要清除污染物,如洒落的泥土等,其次是要将下层层面适当拉毛,然后清扫干净拉毛产生的碎屑,并适当洒水滋润,以保证上下层之间的结合性良好。
6.5.4.12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填筑压实标准
6.6.1路堤与桥台过渡段
6.6.1.1路桥过渡段结构型式、填料要求
当路堑与桥台连接地段为土质,软质及强风化硬岩时,应设置桥路过渡段,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掺入5%水泥,桥台基坑采用级配碎石掺3%水泥填筑,路堑段基床底层挖除换填级配碎石掺3%水泥,过渡段应分层填筑。材质及压实标准满足地基系数K30≥15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50MPa;孔隙率n<28%。
桥台基坑以C15混凝土回填或碎石灰土填筑,并用小型平板振动机,碎石灰土填筑Evd≥30MPa的要求。
桥台与路基结合部设带排水槽的渗水墙,渗水墙采用无砂混凝土块砌筑,长30cm,宽15cm,厚10cm。
桥路过渡段的填筑必须待桥台混凝土或砌体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地基加固工程经验收合格后方能施工。
过渡段路基应与其连接的路堤同时施工,按大致相同的高度进行分层填筑,分层碾压。
过渡段路基填筑前,应先进行摊铺压实试验,确定主要的工艺参数。
DB11∕T 511-2017 自流平地面施工技术规程6.6.1.2路堤与桥台过渡段填筑
台后基坑混凝土机械拌制,插入式或平板振捣器振捣,达到设计强度后,按设计横向排水坡度预埋透水软管。夯填砂层与过渡段级配碎石、倒梯形过渡段A、B组填料及相邻路基同步分层填筑碾压。过渡段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由拌和站集中拌制,A、B组填料由取土场取土进行级配加工,自卸汽车运输,基床以下采用推土机粗平,平地机精平,基床表层级配碎石采用摊铺机摊铺,机械碾压,填筑层厚及压实遍数等工艺通过填筑工艺试验确定,满足各部位填筑压实质量要求及设计要求。
大型压路机碾压时,压实范围保持距构造物边缘2m,以利结构物稳定安全。大型压路机压实不到位的地方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碾压,靠近横向结构物的部位采用平行于横向结构物背壁面碾压,每层压实经检测合格后进行下一层施工。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碾压时,填料的松铺厚度不大于20cm。
6.6.2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
6.6.2.1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结构型式、填料要求
GB/T 41246-2022 项目、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 项目群管理指南.pdf过渡段结构形式按横向结构物顶至轨底高度小于1.5m和大于等于1.5m两种情况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