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厂50米T梁首件预制施工方案

预制厂50米T梁首件预制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494.59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107489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预制厂50米T梁首件预制施工方案简介:

预制厂50米T梁首件预制施工方案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步骤和要点:

1. 前期准备: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等调查,以确保施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同时,根据T梁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制定预制工艺方案,包括模板设计、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环节。

2. 模板设计:根据T梁的截面形状和结构,设计并制作模板,确保精度和稳定性,以便于T梁的精确成型。

3. 钢筋绑扎:按照设计图纸,精确地绑扎T梁的钢筋,确保钢筋间距、角度和数量的准确无误。

4. 混凝土浇筑:选择适合的混凝土配合比,通过泵送系统将混凝土均匀地浇筑到模板内,进行振捣以排除气泡,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

5. 养护:浇筑完成后,对T梁进行适当的养护,通常包括保湿、保温等措施,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增长。

6. 质量检测:在T梁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几何尺寸、强度、裂缝等各项检测,确保首件预制T梁的质量合格。

7. 拆模与移位:当质量检测通过后,进行模板的拆除,并对T梁进行移位和存储,为后续的批量生产做好准备。

8. 总结与优化:对首件预制施工过程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点进行分析,为后续的T梁预制提供参考。

以上就是预制厂50米T梁首件预制施工方案的基本简介,具体操作可能会因项目实际情况和施工技术要求有所不同。

预制厂50米T梁首件预制施工方案部分内容预览:

(10)、质量检验标准

1、为防止混凝土裂缝和边棱破损,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时方可拆模。

2、预制梁段及墩顶负弯矩预应力张拉应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95%后方可进行。

3、预应力张拉采用双控【唐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以防止梁体发生过大侧弯。

4、压浆前应用压缩空气或高压水清除管道内的杂质,然后压浆。

5、预应力管道应在张拉24小时以内压浆,要求管道压浆密实,水灰比不大于0.4,不允许掺氯粉,可掺适量减水剂,压浆标号不得低于结构混凝土自身标号。

6、T梁翼板、梁端、横隔板等与现浇混凝土接触面必须凿毛、冲洗干净,以保证新老砼结合良好。

7、墩顶负弯矩相对于T梁横断面为左右不对称布置,预制T梁应特别注意负弯矩波纹管预埋、齿板位置布设与设计图纸一致。

8、预制T梁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泥浆进入预应力管道、堵塞波纹管致使无法穿入预应力钢筋。

10、波纹管采用镀锌双波波纹管,切且钢带厚度不得小于0.3mm。

11、预应力张拉顺序:0——初始张拉吨位——持荷3分钟——张拉吨位——持荷3分钟锚固——0。

12、钢绞线的下料、张拉后的富余长度等切割时不得采用点焊或气焊切割机切割,应采用圆盘锯机械切割。

13、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5%时方可张拉预应力钢束。

14、每次张拉应有完整的原始记录,且应在监理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15、预应力采用引伸量和张拉力双控、以引伸量为主,引伸量误差应在6%以内。每一截面的断丝率不得大于该截面钢丝总量的1%,且不允许整根钢绞线拉断。

6.1、冬季施工所用的砂石料全部用篷布覆盖,不得含有冰雪、冻块和易冻裂的矿物质。

6.2、拌合站料仓出料口下方设置钢筋篦子,防止大料块进入拌合机内。

6.3、冬季施工时当原材料原有温度不能满足需要时,首先考虑对拌合用水的加热,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再考虑对集料加热,水泥只保温不加热。拌合水的加热温度不得超过80℃,骨料的加热温度不得超过60℃。

6.4、砼拌制时先用热水冲洗搅拌机,先投入骨料,干拌均匀后再投入加热的水,等搅拌一定时间后,水温降至40℃左右时投入水泥,拌合均匀,搅拌时间比常温延长50%,砼拌合物的出机温度不得低于10℃。

6.5、在温度骤降的天气或寒冷季节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保温,加强养生。温度低于5℃时,停止砼施工。

6.6、砼运输车采用棉被保温,砼拌合站配备蓄水罐,为拌合砼提供热水。

6.8、预制厂安装一台蒸汽锅炉,梁板底座两侧安装蒸汽管道,管道安装球阀开关,间距不大于4米,且管口不能直接对着砼,以免造成砼强度局部增长相对过快出现裂纹,梁板顶面覆盖高温防水篷布,在温度最低的地方安放温度计,定时测量梁板周围的温度,达到恒温时每两小时测量一次。

6.10、加强劳动保护,施工人员佩戴手套、穿胶底鞋,增强防滑措施,严禁穿硬底鞋。

6.11、进入冬季施工前,对掺外加剂人员、测量保温人员、锅炉司炉工和火炉管理人员组织业务技术培训,学习本工作范围内的有关知识,明确职责,培训合格后上岗工作。

6.12、与气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掌握天气预报和寒潮、大风警报,以便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建立由项目经理任组长,项目总工任副组长,质检科、工程科、试验室具体负责,质检人员、现场技术员、施工队长落实,各生产班组长具体实施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层层承包,责任到人。

7.2.1、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强化质量教育,增强全员创优意识。

项目部以“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为基本宗旨,在施工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为实现确保优质工程,争创优质工程的质量目标,确保全体施工人员理解并贯彻执行,队伍进场后,项目部对现场施工人员加强质量教育。开工前技术交底,进行应知应会教育,严格执行规范,严格操作规程,做到质量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利用现场质量标语、板报、上质量课、现场分析会、观摩会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不断强化全员质量意识,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使全员认识到质量第一、争创优质工程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从而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用户至上”的观点。

7.2.2、制定创优规划,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工程开工前,根据设计要求和业主的质量标准,结合项目部的实际,进一步制定以分项工程创优保全标段创优的规划,开展有目标、有检查、有考核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明确质量终身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措施,把创优目标层层分解到各施工队及个人。建立健全项目质量保证体系,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做到竖有任务,横有目标,把创优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7.2.3、加强组织建设,严格质量管理制度。

7.2.4、强化计量工作,完善检测手段。

项目经理部根据合同要求加强工地试验室管理,配齐各种试验设备和计量器具及专职计量检测人员,积极使用先进的检测仪器,严格执行计量设备和器具的检定规程,保证取值的正确性。经常对职工进行计量法规教育,明确计量工作责任和重要性。技术试验人员及时深入工地进行计量检测,以保证计量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定期对各种计量检测试验器具进行维修、保养和标定,以保证检测精度。加强质量监控,确保规范规定的检验、抽验频率,现场质检的原始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可靠,做好原始资料的记录存档工作。

7.2.5、坚持标准化管理,严格质量控制。

为保证质量创优目标的实现,项目部将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的“四高”标准干好本工程。积极进行全员、全方位的标准化管理,依据国家和交通部现行质量检验标准,结合项目部的实际,围绕质量这个中心,制定各种岗位的工作和作业标准。分项工程施工的现场实行挂牌管理,写明作业内容和质量要求。施工中,做到事事有标准,事事依标准;规范施工用标准规范作业行为。严格质量检查,把好技术交底关、材料验收关、操作程序关、工序交接关和质量评定关,加强对质量全过程的控制。各分项工程均实行书面技术交底,使被交底者领会设计意图,清楚验收规范和质量标准,做到按设计图纸、规范、规程和标准施工。优选材料、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各种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必须有合格证、出厂证明书或检验合格报告单,否则不准进场使用,按规范规定需要现场抽样复试的材料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工序交接检查要按标准进行,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不准施工,质量检查评定达不到标准的工程,坚决推倒重来,直到达标为止,推行“首件工程制”,超前示范。

7.2.6、突出重点,严格质量管理点管理。

针对本工程的特殊过程和关键工序以及质量关键部位和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建立质量管理点。根据特点,编制特殊工程施工工艺方案和质量控制方案,实施预测预防,进行超前控制,防患于未然,以保证每一分项工程和每个关键工序控制点的施工质量。

7.2.7、开展QC小组活动。

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深化全面质量管理,杜绝质量通病。在创优过程中,为解决质量难题,消除质量通病,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进行技术攻关,狠抓薄弱环节,严格按工艺施工,以彻底消除质量通病。

7.2.8、坚持技术交底制度。

每项工程开工前,由该项工程的主管工程师对各工艺环节的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讲清设计要求、技术标准、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使所有操作人员心中有数。

7.2.9、坚持“三不施工”、“三不交接”。

“三不施工”即:未进行技术交底不施工;图纸及技术要求不清楚不施工;上道工序未进行三检不施工。“三不交接”即:三检无记录不交接;技术人员未签字不交接;施工记录不全不交接。

7.2.10、坚持工艺过程三检制度。

每道工序均严格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质量不合格的工序,不予交接。

7.2.11、建立严格“跟踪检测”制度。

检测工作将按“施工跟检”、“复检”和“抽检”三种方式进行。

7.2.12、建立严格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现场验收制度。

对采购进场的原材料及成品、半成品要按《进货检验和试验程序》验收。参加验收的人员包括质量、技术、测试、物资材料部门及施工队的有关人员。

7.2.13、建立健全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管理制度。

检查合格,同意进场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要分类、分批堆放,并进行标识和建立帐卡,坚持按用途归口保管发放,不得混杂,对易受潮的物品要做好防雨、防潮工作。

7.2.14、建立原材料采购制度。

1、原材料采购计划按技术部门提出的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制定。

2、工程材料和设备的采购文件包括以下内容;项目名称、工程使用部位、规格、数量、时间及价格要求;施工合同规定的质量规范、标准;工程招标技术规范的要求、运输和交货条件;质量鉴定和检查方法。按采购计划制定书面的采购定货单,预定交货地点和日期。

7.2.15、建立原始资料的积累和保存制度。

3、在工程施工中要准备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文件和记录。包括:工序、项目的检查记录;混凝土、钢材及各种原材料的试验记录;不合格记录(质量事故报表);审查和处理结果记录;预制构件检查记录和出厂合格证;质量保证文件和记录应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填写整理,工程结束时装订成册。

4、质检工程师须将全部工程质量保证文件和记录汇编成册。竣工时随竣工文件移交业主。同时保留一份完整的文件记录,并按规定自存归档。

7.2.16、工程质量自检制度。

每道工序实施过程中及完成之后,负责实施该道工序的人员对自己所完成的工作进行质量自检中央空调系统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认质量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没有进行自检或经自检质量不合格的,禁止进入下道工序或进行交接班。

7.2.17、工程质量互检制度。

每道工序完成后,各工序操作人员或工班进行相互交替检查,以发现工序操作人员本人没有发现的问题。

7.2.18、工序交接检验制度。

下道工序的操作人员在开始施工前,先对上道工序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和确认。确认达到施工质量要求的,符合交班条件的方可接班装配式建筑密封防水系统.pdf,否则不予接班。

7.2.19、工程质量内部检查制度。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