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载简介
某特大桥底座板先导段施工组织设计简介:
特大桥底座板先导段施工组织设计是一种详细的工程实施计划,主要用于指导大型桥梁工程,特别是底座板这部分的前期工作。以下是其简介:
1. 项目背景:首先,会介绍项目的基本情况,如特大桥的名称、所在位置、工程规模、设计要求等,以及底座板先导段在整体工程中的重要性。
2. 施工目标:明确先导段施工的主要目标,如确保结构安全、施工质量、工期控制等。
3. 施工准备:包括人员配置、设备选型与进场、材料采购、施工图纸和技术交底、施工前的场地准备、环境评估和应急预案等。
4. 施工方法:详细描述底座板的施工工艺,可能涉及混凝土浇筑、模板设计与安装、钢筋绑扎、质量检测等步骤。
5. 施工流程:按照时间顺序描述施工步骤,包括施工前的准备、施工过程、施工检查与验收等。
6. 安全与质量管理:强调安全控制措施,如施工安全操作规程、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措施,以及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测方法。
7. 进度计划: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表,包括各个阶段的起止时间,以确保工程按计划进行。
8. 风险评估与应对:识别可能遇到的风险如天气、设备故障、施工技术难题等,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9. 成本预算:对底座板先导段的施工成本进行预算,包括人力、材料、设备等费用。
10. 监理与验收:明确监理单位的角色和职责,以及施工完成后验收的标准和程序。
这份施工组织设计是整个工程的蓝图,对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某特大桥底座板先导段施工组织设计部分内容预览:
①基本张拉\连接段落中的所有砼浇筑段完成结束后;
②轨道基准点放样结束(此时不进行测量);
③张拉\连接前临时端刺区域内浇筑段落要进行长度和温度的测量并纪录备用;长度测量采用大地测量法测量临时端刺砼的长度,利用全站仪测量在后浇带旁的轨道基准点可以快速测量长度,测量时间尽可能与底座板连接时间靠近;
DG∕TJ 08-2260-2018 城市快速路交通监控系统技术规程④临时端刺区域内要安装临时侧向挡块;
⑤底座板张拉在施工单元内所有砼浇筑段完成且末次浇筑段达到20Mpa后进行;
⑥清洁精轧螺纹钢筋,锚固螺母涂上油脂;清洁后浇带浮渣,准备足够的张拉工具(包括长套筒扳手,开口扳手)。
⑦钢板两侧的每一对螺母须同时从外向中间对称拧紧,其间测量出距离缩小引起的长度变化。必须保证所有螺母尽量以相同的力矩拧紧。
当底座板温度与张拉零应力温度差别在5~15℃之间时,钢板连接器后浇带不能通过一次张拉到位,必须每间隔24h重复张拉一次,直到达到计算长度,每次张拉总量的1/3~1/2,需要张拉的最少次数和时间间隔见下表:
张拉次数和时间间隔表
浇筑段的钢板后浇带(BL1) 纵向连接按照下图描述进行。其中需要两组人对两条轨道纵连负责。每组至少由两人组成。当第一组完成第一处连接器后浇带时,第二组再开始,两组间的时间差大约30 分钟。这种做法可以阻止强制力传到桥墩上。
8.2、底座板张拉连接顺序
底座板连接施工主要分两种情况:
Ⅰ、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
Ⅱ、既有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
8.2.1、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
桥上底座板施工大致可分四步:浇筑底座混凝土、测量各段浇筑长度和温度、钢筋的张拉与连接及后浇带的浇筑。
两临时端刺中的LP1段按接壤常规区方式布置。此时常规区两端及两临时端刺后浇带按单元段中心对称原则和顺序进行连接施工,其工艺、工序如下:
1、浇筑底座混凝土
⑴底座支模,铺设浇筑段钢筋;
⑵浇筑常规区和临时端刺区混凝土;
常规区底座板混凝土浇注段长度约 160m,混凝土浇注段中部的剪力齿槽和
底座板一起浇注,其余剪力齿槽设立齿槽后浇带(BL2),待张拉连接后底座板应
力均匀后二次浇注完成。
临时端刺总长约 800m,包括 5 个混凝土浇注段。依次以 LP1 到 LP5 表示, 浇注段长度和常规区不同,两个 220m 段(LP1 及 LP2)、两个 130m 段(LP4 及 LP5)、一个 100m 段(LP3),共设 J1、J2、J3、J4 4 个 BL1 后浇带,并在每孔 梁上设置齿槽后浇带。与常规区不同,在临时端刺底座板浇注时,所有的齿槽后浇带全部留空,不浇注。
2、测量各浇筑段板温和长度,计算张拉值
⑴临时端刺 LP1~LP5 的基准测量
基准测量时间尽可能安排在与底座连接时间靠近时(即连接温度尽可能与测
量时的温度接近)进行。首先进行长度测量:测量 LP1~LP5 段的长度,准确记录 各分段长度值;其次进行温度测量,使用预埋在混凝土底座中的测温电偶测量。一般在中午时分进行。
各段长度与对应温度测量于底座连接前进行一次,测量结果应准确记录并保
存(以备邻段底座连接时使用)。此项测量直接关系到后续底座连接筋张拉距离
的确定,非常重要。各测量值如下表所示:
与临时端刺区板温测量同时进行,并据此计算连接筋张拉值。
根据温差电偶测量所得的底座混凝土浇筑段温度,利用下列公式计算各 BL1
后浇带的张拉长度,即:
T ——底座混凝土浇筑段相对于锁定温度的温度变化幅度;
L ——钢筋连接器后浇带影响长度;
a、常规区 BL1 后浇带张拉距计算公式为:
式中 L c 为常规区两相临混凝土浇注段中已浇注的BL2 后浇带之间的距离。
T s为底座板锁定温度。
后浇带 K0 张拉距计算公式为:
式中:L 为 K0 到常规区第一个浇注完成的剪力齿槽的距离;L 1, LP1, 为临时端刺区
LP1 浇筑段第一次测量的数据。
后浇带 J1 张拉距计算公式为:
式中L1,LP1和L1,LP2分别是临时端刺区LP1浇筑段和LP2浇筑段第一次测量的数据。
后浇带J2张拉计算公式为:
式中L2,LP2和L1,LP3分别是临时端刺区LP2浇筑段和LP3浇筑段第一次测量的数据。
后浇带J3张拉距计算公式为:W J 3=WJ 2 / 3
3、底座钢筋的张拉与连接
底座钢筋连接在板温35℃(Ts为底座板锁定温度)以下的条件进行,张拉连接时按照规定顺序操作,先部分连接,再完成全部连接。连接要求用手拧紧与用扳手拧紧有着重大区别,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掌握。
(1)临时端刺中 BL1 后浇带的预连接:即从临时端刺自由端开始,按 J4 J3J2J1 的顺序,用手拧紧钢筋连接器螺母,K0 和常规区后浇带保持松开状态(临时端刺开始能够承载时进行),连接完后临时端刺便具备了初步的承载能力;
(2)首批连接施工。先连接与临时端刺接壤(K0 处)的前 2 个常规区后浇带钢筋,后依次连接 K0、Jl、J2、J3 后浇带钢筋(J4 后浇带钢筋于相邻单元段底座连接时张拉,同时 J2、J3 需进行张拉调整)。连接分 3 种情况进行(南京至杭州段设计锁定温度 25℃)。
当板温为T 当板温为T s℃T35℃时,钢筋连接器螺母用手拧紧螺母即可,即张拉距离为 0。 当板温为 T>35℃时,不允许拧紧螺母,且底座应采取降温措施。待板温降到 35℃以下时再连接。 (3)补充连接施工。连接常规区其余后浇带连接筋,此工序可在 J0 张拉完后与 J1、J2 的张拉同时进行。 (1)BL1 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后浇带钢筋连接完成后应随即浇筑后浇带混凝土,浇注范围应包括常规区所有后浇带及两临时端刺中的 K0、J1 后浇带。此工序与后浇带连接应接续施工,不出现间隔施工。J2、J3、J4 后浇带于相邻单元段底座连接后再施工。 (2)BL2 后浇带混凝上施工。 临时端刺区BL2后浇带分为早期固定连接和后期固定连接,早期固定连接在单元段底座钢筋连接完成 3~5 天后(底座内的应力调整期)进行,位置在LP2范围内与 LP2 相邻的两个固定连接后浇带(左右线要错开两个梁段位置),两临时端刺后浇带对称施工。后期 BL2 后浇带混凝土在相邻单元段底座连接后再施工。 底座板纵连后,常规区BL2后浇带通常也应该尽可能快的进行浇注。但是当纵连是在底座板温度小于锁定温度的情况下进行时,必须待混凝土浇注段内应力均衡后才能浇注。其等待时间如下表所示: 8.2.2既有临时端刺+常规区+新建临时端刺 该模式中常规区与新设临时端刺区的连接与"新建临时端刺+常规区+新建临时端刺"模式中相关要求相同。但是既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的连接有其独特的要求,两类临时端刺与常规区的连接要对应施工,同步完成。施工工艺如下: 与"新建临时端刺+常规区+新建临时端刺"相同。 2、测量各浇筑段板温和长度,计算张拉值 (1)既有临时端刺后浇带(J4、J3、J2)张拉值的确定。此工作在既有临时端刺 LP3~LP5 段首次"基准测量"的基础上进行。需要再次测量既有临时端 LP3~LP5基段长度及板体温度,并于底座连接之前进行(尽量与连接时间靠近)。根据 LP3~LP5 段第二次测量结果(温度及长度),对比该临时端刺的首次"基准测量"数据,计算 LP3~LP5 各段温度荷载下的变形值,以此确定 J4 后浇带连接钢筋张拉值并修正 J3、J2 后浇带钢筋张拉值。各测量值如下表所示: (2)常规区底座温度测量。 与"新建临时端刺+常规区+新建临时端刺"相同。 (3)新建临时端刺区板温和长度的测量与"新建临时端刺+常规区+新建临时端刺"相同。 根据温差电偶测量所得的底座混凝土浇筑段温度,利用下列公式计算各BL1后浇带的张拉长度,即: Wi= T×T×L T ——底座混凝土浇筑段相对于锁定温度的温度变化幅度; L ——钢筋连接器后浇带影响长度; a、常规区BL1后浇带张拉距计算公式为: 式中L c为常规区两相临混凝土浇注段中已浇注的BL2 后浇带之间的距离。Ts为底座板锁定温度。 b、新建临时端刺区后浇带张拉距计算公式为: 后浇带 K0 张拉距计算公式为: W0k =(TsT1.K 0 )×T×(L+L1LP1/2) 式中L为K0到常规区第一个已经浇注的剪力齿槽的距离;L 1LP1为临时端刺区LP1浇筑段第一次测量的数据。 后浇带 J1 张拉距计算公式为: 0014 中科院青年小区10号、11号楼回填土施工方案式中L1,LP1和L1,LP2分别是临时端刺区LP1浇筑段和LP2浇筑段第一次测量的数据。 后浇带 J2 张拉距计算公式为: 式中L2,LP2和L1,LP3分别是临时端刺区LP2浇筑段和LP3浇筑段第一次测量的数据。 后浇带 J3 张拉距计算公式为:WJ3=WJ2/3 NBT 10417-2020标准下载c、既有临时端刺区后浇带张拉距计算公式为: 后浇带 K1 张拉距计算公式为: 式中L为K1到常规区第一个已经浇注的剪力齿槽(BL2)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