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桥梁工程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95.74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98168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桥梁工程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简介:

桥梁工程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是桥梁建设的重要环节,下面是一般的概述:

1. 工程方案:首先,需要对桥梁的类型、跨度、荷载、环境条件、地质状况等进行详细评估,确定桥梁的结构形式(如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等)。然后,设计桥位选择、桥型设计、基础方案等。施工方案则包括施工组织、施工流程、施工工期和预算等。

2. 地基处理:对于桥梁施工来说,地基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可能需要进行地基承载力测试,确定地基处理措施,如桩基、地基加固、沉井基础等。

3. 主体结构施工:根据设计,使用相应的施工设备(如塔吊、吊车、混凝土泵车等)进行梁体、桥墩、桥台等主体结构的施工。可能涉及预应力混凝土施工、钢结构焊接、模板工程等。

4. 防水与防腐:桥梁结构需要防止雨水渗入,因此需要做好防水措施。同时,为了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还需要采取防腐措施,如涂装防腐、防腐涂料等。

5. 安全与环保: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安全规定,设置安全防护设施,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同时,要注重环保,减少施工噪音和废弃物排放,保护周边环境。

6. 质量控制:严格执行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确保桥梁的结构安全和使用性能。

以上只是一般的概述,具体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会根据桥梁的规模、类型、环境和预算等因素进行详细设计和调整。

桥梁工程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部分内容预览:

用拌和水和蒸馏水(或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用水)分别进行水泥净浆流动度试验所得的水泥初凝时间差及终凝时间差均不得大于30min,且初凝和终凝时间应符合水泥国家标准的规定。

用拌和水配制的砂浆或混凝土的28天抗压强度与用蒸馏水(或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用水)配制的对应的砂浆或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之比应不小于95%。

当混凝土处于氯盐环境中时,拌和水中氯离子含量应不大于200mg/L。对于使用钢丝或经热处理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拌和水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得超过350mg/L。

专用复合外加剂应具有减水率高、坍落度损失小、适量引气、能细化混凝土孔结构、能明显改善或提高混凝土耐久性、与水泥有良好的适应性等性能。专用复合外加剂必须经过省、部级鉴定或评审,并经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按技术条件检验合格。

SJG 91-2021 市政桥涵工程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⑶耐久性混凝土施工前准备

施工前,应针对不同工程环境特点和施工季节、环境与条件,会同设计、施工、监理各方,共同制定施工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内容与质量保证措施;施工方提前完成全部原材料品质指标的检验及混凝土配合比的选定工作,并形成技术文件,明确有质量检验方法。

事先确定专门从事混凝土关键工序施工的操作人员,对其进行专门培训,在取得了上岗证后方可进行施工。

针对不同的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和施工季节、环境条件特点进行混凝土试浇筑,验证并完善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发现问题事先处理。

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采用电子计量系统计量原材料。搅拌时,宜先向搅拌机投入细骨料、水泥、矿物掺和料和专用复合外加剂,搅拌均匀后,再加入所需用水量,等砂浆充分搅拌后再投入粗骨料,并继续搅拌至均匀为止。上述每一阶段的搅拌时间不少于30s,总搅拌时间不宜少于2min,也不宜超过3min。

混凝土原材料应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要求进行准确称量,称量最大允许偏差应符合规定。

搅拌混凝土前,应严格测定粗细骨料的含水率,准确测定因天气变化而引起的粗细骨料含水量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一般情况下,含水量每班抽测2次,雨天应随时抽测,并按测定结果及时调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冬季搅拌混凝土前,应先经过热工计算,并经试拌确定水和骨料需要预热的最高温度,以满足混凝土最低入模温度要求。优先采用加热水的预热方法调整拌和物的温度,但水的加热温度不宜过高。水泥、专用复合外加剂及矿物掺和料可在使用前运入暖棚进行自然预热,但不得直接加热。

炎热季节搅拌混凝土时,应采取在骨料堆场搭设遮阳棚、采用低温水搅拌混凝土等措施降低混凝土拌和物的温度,或尽可能在傍晚或晚上搅拌混凝土,以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满足规定要求。

在满足泵送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混凝土的坍落度应尽量小,以免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产生离析和泌水。

泵送混凝土时,输送管路起始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15m;除出口处可采用软管外,输送管路的其它部位均不得采用软管。

向下泵送混凝土时,管路与垂线的夹角不宜小于12度,以防混入空气引起管路阻塞。

混凝土一般宜在搅拌后60min内泵送完毕,且在1/2初凝时间前入泵,并在初凝前浇筑完毕。

因各种原因导致停泵时间超过15min,应每隔4~5min开泵一次,防止斗中混凝土离析;如停泵时间超过45min,应将管中混凝土清除,并用压力水或其它方法冲洗管内残留的混凝土。

混凝土入模前,应测定其温度、坍落度和含气量等工作性能,符合要求后方可入模浇筑。混凝土的浇筑采用分层连续推移的方式进行,浇筑间隙不得超过90min,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混凝土的一次摊铺厚度不得大于60cm(泵送时)或40cm(非泵送时),浇筑竖向结构的混凝土前,底部应先浇筑5~10cm厚的水泥砂浆。严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夏季炎热时采取降温措施,且应保证钢筋和模板的温度不超过40℃,冬季低温时采取防冻措施。新浇筑混凝土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岩土介质间的温差不得大于20℃。

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前,应根据结构截面尺寸大小采取必要的降温防裂措施,如搭设遮阳棚、预设循环冷却水系统等。

预应力混凝土梁采取快速、稳定、连续、可靠的方式一次浇筑成型,每片梁的浇筑时间不超过6h,最长不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浇筑过程中,应随时随机取样制作强度和弹模试件,其中箱梁混凝土试件应从底板、腹板及顶板分别取样。

混凝土振捣可采用插入式高频振动棒、附着式平板振捣器、表面平板振捣器等设备,按事先规定的工艺线路和方式将混凝土均匀振捣密实,不得随意加密振点或漏振,每点的振捣时间以表面泛浆或不冒大气泡为准,一般不超过30s,避免过振。

预应力混凝土梁宜采用高频附着式振动器侧振并辅以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振捣过程中,要加强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情况,以防漏浆。浇筑完毕后,仔细收面抹平,抹面时严禁洒水。

对于承台、墩台、支撑垫石、梁面防护层等结构的混凝土,在浇筑完毕后及时采取适当的保温、保湿措施进行养护。当混凝土强度满足拆模要求,且芯部混凝土与表层混凝土之间的温差、表层混凝土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均不大于20℃时,方可拆模。拆模后,要迅速采取切实措施对暴露混凝土进行后期养护。新浇筑的混凝土与流动的地表水接触前,应采取临时保护措施,保证混凝土获得75%以上的设计强度为止,且同时采取适当的保温保湿措施进行养护,养护结束后及时回填。

预制梁采用先蒸汽养护24h,然后自然养护数天,以减少梁体砼干缩徐变。活动蒸汽养护棚采用自动恒温恒湿装置控制。蒸汽养护分为静停期、升温期、恒温期、降温期4个阶段。静停期应保持棚温不低于5℃,4h后方可升温;升温速度≤10℃/h;恒温期温度不宜超过45℃(箱梁芯部温度不宜超过60℃),持续时间约24h,待砼强度达到设计值70%以上后,开始降温;降温速度≤10℃/h,降至梁体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在15℃以下后方可拆除蒸养棚罩和模板。箱梁拆模后采用覆盖洒水养护,自然养护时,洒水次数以砼表面充分潮湿为度。当环境相对湿度<60%时,自然养护不少于28d;当环境相对湿度>60%时,自然养护不少于14d。

在任一养护时间,淋注于混凝土表面的养护水与表面混凝土之间的温差不得大于15℃。养护期间,要对有代表性的结构进行温度监控,定时测定混凝土芯部温度、表层温度以及环境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参数,并根据混凝土温度和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护制度,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满足要求。

为达到桥上无碴轨道道床施工标准的技术措施

为了保证线路的高平顺性要求、旅客的高舒适度及高速行车的安全,必须严格控制以下几方面:①预应力箱梁的徐变上拱;②梁体两侧上下缘不均匀温差引起的梁体变形;③墩台基础的不均匀沉降;④梁端转角。

混凝土的徐变与混凝土的早期弹性模量及预应力有很大关系,因此需要从预应力施工、混凝土的原材料的质量及早期养护等方面采取措施控制。

⑴严格施工预应力,准确定位预应力管道,对张拉机具进行标定,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准确施加张拉力,严禁超规定张拉。钢绞线弹模依据实测值为准,满足伸长值±6%的要求。

⑵通过摩阻试验,精确确定孔道的摩阻,并对预施应力进行调整。采用真空辅助压浆等措施,确保预应力施工质量,减少预应力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

⑶选择强度和弹模较高的优质石料,采用反击式碎石加工机械生产不同规格的碎石,减少碎石中针片状含量,改善碎石颗粒形及受力状态,提高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⑷采用带检测系统的混凝土拌和设备集中生产混凝土,通过不同料仓存放的单一级配碎石(5~15mm和15~25mm),配置成级配优良的(5~25mm)连续级配碎石,严格控制施工配合比,注意控制水胶比和骨胶比,达到提高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目的。

⑸在带自动恒温恒湿调节控制系统的蒸养棚内早期养护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弹性模量,从而减少因徐变产生的上拱。并在张拉时严格控制混凝土弹性模量、强度和龄期。

⑹建立台座和梁的上拱度资料,定期观测分析,进行有效控制。做好移梁后的自然养护,提高后期强度、弹模和耐久性。

⑺严格按照设计意图分次张拉,并控制好预应力张拉时间以及二期恒载施加期限。

⑻无碴轨道底座施工完工后,墩台均匀沉降量不得超过20mm,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不超过5mm。为此必须严格对墩台基础的施工质量严格按照《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进行把关。

GB/T 37144-2018 低压机柜 电气机械结构.pdf桥梁沉降观测方案及措施

⑴沉降观测的方法、仪器和工具

沉降观测内容为桥墩基础±2mm以上的均匀沉降和不均匀沉降量,为达到这样高的监测精度,根据目前的技术和手段,只有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的方法,即用精密水准仪(WILD N3或ZAISS NI004)及其配套的精密铟钢水准尺和标准尺垫、扶尺架等,以往返符合水准路线的形式,定期地从基准点对布设在桥墩上的观测点进行观测,则不同周期监测点的高程变化量,就是桥墩的沉降量。

⑵基准点和监测点的位置设计与埋设

对桥墩沉降监测基准点的位置和数量要求是:①稳定,作为变形监测的基准点,一定要远离桥墩荷载的影响区域,并有一定的埋深和不易遭受破坏;②联测方便;③在数量上至少有三个,以便通过基准点的联测,监测和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

对桥墩沉降监测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的要求是:监测点布设在桥的墩台基础顶面,每个墩台基础顶布置四个点,分别对称布置在线路方向和其法线上。

基准点根据地形选在离桥墩约200m以外GB∕T 28194-2011 玻璃 双线法线热膨胀系数的测定,每座桥布置三至四个,埋设不锈钢水准标志。

基准点之间的水准联测,拟采用闭合水准路线的形式;监测点之间的水准观测,也拟采用闭合水准路线的形式,并至少应构成二个以上闭合环;而基准点与监测点之间的水准联测,拟采用往返附合水准路线的形式,之所以设计这样的水准观测路线,是因为闭合环或附合水准路线,都具有多余观测,有利于检测外业观测中的粗差和错误,提高外业观测数据采集的质量和可靠性,同时还有利于数据的严密平差和提高精度。

第一次观测应在墩台基础完成后及时在承台顶面进行布点测量,第一次观测应连续独立地观测两次,以作为沉降量计算的相对基准;第二次观测在桥墩施工完毕后进行,之后每周进行一次观测,直至施工轨道的扣件系统以前。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