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载简介
大跨度多次预应力钢穹网壳设计与张拉监控施工工艺标准简介:
大跨度多次预应力钢穹网壳是一种常见的大跨度结构形式,主要用于大型体育馆、展览馆、机场航站楼等建筑。其设计与施工工艺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标准: - 结构形式:预应力钢穹网壳通常采用薄壳结构,由预应力钢索和钢管网格组成,通过预应力张拉产生内力,使壳体形成稳定的曲面形状。 - 材料选择:主要使用高强钢,如Q345B或者更高强度的钢材,确保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 强度与稳定性:设计时需要考虑结构在各种工况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包括自重、风荷载、地震荷载等。 - 预应力张力:通过计算确定预应力钢索的张拉力,以保证壳体的几何形状和预应力效应。
2. 张拉监控施工工艺: - 张拉前准备:对钢索进行清洗、检查,确保无锈蚀、损伤;设置张拉设备和监控系统。 - 张拉过程:采用分段张拉法,按设计要求的张拉程序和速率进行,同时实时监测张拉力和伸长量,确保张拉精度。 - 施工监控:进行施工变形监测,包括挠度、水平位移等,确保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 - 安全措施:在张拉过程中设置安全警戒区域,防止人员误入和设备故障。
3. 安装验收: - 罩壳安装: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精确安装每一块预应力钢索和钢管节点。 - 验收:安装完成后,进行结构强度、稳定性、几何尺寸、预应力张力等各项指标的验收,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
总的来说,大跨度多次预应力钢穹网壳的设计与施工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确保结构的安全、稳定和经济性。同时,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以确保施工质量。
大跨度多次预应力钢穹网壳设计与张拉监控施工工艺标准部分内容预览:
网壳的预加应力体系包括布索方案、预应力节点和预应力拉索选型,在网壳中如何布索才能提高预应力经济效益是关键问题。布索的原则是:在预应力的作用下,结构具有最多数量的卸载杆,最少数量的增载杆和中性杆,以使网壳的卸载效应大,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
预应力全过程计算原理及静力分析
预应力网壳全过程计算,实际上就是加载顺序在网壳计算上的反映。该屋盖工程根据荷载的可分性、施工设备及工艺的可行性,在简化构造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提高结构承载能力,节约钢材、降低造价,在征求施工单位意见后,决定采用以高强钢绞线为预应力拉杆的预应力结构五阶段设计。即“受载—张拉一受载一张拉一受载"的加载顺序。首先,网壳拼装就位后,加上约半数的屋面板重,使杆件处于受载状态,第一次利用荷载作用下杆件的允许承载能力;其次,张拉钢索,大致按荷载比例确定初始预加力值,对整个网壳相当大部分的杆件施加预应力至其反向允许承载力的极限;再第二次加上首批余下的全部壳板重量,第二次利用荷载下杆件的允许承载能力;然后第二次张拉钢索达总预加力控制值,这时,网壳又有相当大部分杆件达到其反向允许承载力的极限;最后第三次将屋面构造、室内吊顶、灯光、马道、水电管线等全部荷载加上,从而使网壳杆件的承载能力达到设计值,第三次利用杆件的允许承载能力。分析中,每当全部荷载工况计算完毕,都要根据内力组合结果,调整杆件截面,再进行下一轮计算,并需复检恶劣工况,再调杆件截面至满足设计要求。
预加力值的选择包括预加力值的初始值和最终控制值的确定,两次预加力幅值变化及其引起不同的杆件内力和经济效益等,问题比较复杂。预应力值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调整至变形适度、杆力不能过大、杆件理论重量最轻的最佳状态,这主要通过不同方案反复试算后优选确定。本工程预加力值的初始值和最终控制值分别取450kN和250kN较为合适。按空桁法专用程序分析其内力分布规律,理论分析与模型实测结果比较吻合。
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分析
理论分析及模型试验表明,结构体系的频率分布成几个密集区形式。加预应力后,网壳的自振频率有缩短趋势。当预应力网壳作整体振动(主要是基频)时,网壳各杆件间的相互拉力可以抵制其振动幅值;但在大多数自振频率下,网壳作局部振动。采用反应谱理论对结构竖向地震反应作了分析,从若干典型杆元的内力反应看,其最大的动力效应一般不超过静力反应的6.84%,进行内力组合结果,对7度设防的结构设计不起控制作用。总的看来,预应力网壳结构具有良好的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
预应力筋按各边构两球节点间长度加千斤顶施工长度作为钢绞线下料长度。用电动砂轮机切断,逐根穿入球节点锚固。穿孔时应对号入座,使所有钢绞线在两受力球节点中不得相互缠绕和错头,每束须平行对称定位。
由于预应力筋完全外露在空间,张拉前用错具将钢绞线作临时锚固,待预应力筋全部穿完后,因为采用整束张拉,需对每束(4束7Фj12.7)作长度调整。调整方法为将每束中7根钢绞线逐根由人工拉直,使每束7根钢绞线在跨中相互挠度误差不得超过10mm。按此标准值控制,其纵向长度误差仅0.03mm,所以只需要保证每束跨中挠度相互误差在10mm以内,纵向长度误差可忽略不计。这样在钢索张拉过程中,满足了钢绞线受力均匀的要求。
当分批张拉时,两端受力球会产生较大轴向变形;张拉又不能反复过多,以免夹片损伤钢绞线。所以需提高先张拉的第一批钢绞线张拉力,以解决第二批张拉时球节点轴向位移而产生的对第一批两束的损失值。为更精确地确定超张拉值,在两端球节点上分别安放位移计,实测出第一批预应力束张拉到设计张拉力时两球节点之间的位移,从而得出实际超张拉值。待第一批张拉到设计控制预应力时暂不锚固,需补足超张拉值后再行锚固。这样在第二批预应力结束后,使每边构中4束预应力筋张拉力基本相等。最后工程实测位移值为13.8mm,设计计算位移为13.7mm,实测与计算基本吻合。
设计要求8条边构钢索施加的预应力必须同步进行。张拉由16台千斤顶和8台油泵控制,要做到同步,须控制8台油泵的进油量。故采用分级同步方案,即将张拉控制应力分5个级差,逐级提高张拉力。现场由专人统一指挥控制各加油点级差的提高,以保证同步张拉。
[广东]核心商务区概念总体规划(含310米高塔楼及5A办公区).pdf张拉结束后,将锚具外50mm处多余钢绞线割断。对球心灌入高标号水泥浆,以加强锚固效果,最后用细石混凝土封闭锚头。体外钢索采用先刷红丹磁漆2遍,后用石棉绳密缠钢索,再用0.3mm镀锌铁皮外包,最后在镀锌铁皮上涂刷防火涂料作防腐处理。
在各工况加荷和预应力张拉卸荷过程中,分别对网壳191根杆件内力、51个特征节点的三向节点位移和支座水平位移进行监控检测,结果表明网壳位移和内力大部分实测值较为满意。结构主要受力部位的节点位移和内力实测值与理论值吻合良好,预应力已足够地建立起来,结构能安全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