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桩筋设计
目前均采用极限法进行桩体抗弯筋设计,这在规范中已有详细公式。对桩体抗裂还没有明确要求,目前说法不一,有待进一步研讨。
对于基桩各截面的配筋, 从理论上讲,应根据桩内弯矩包络图进行计算布置。 通常是根据最大弯矩处进行配筋,从桩顶一直伸到最大弯矩一半处下一定锚固长位置, 减少一半配筋再一直伸至弯矩为零下一定锚固长位置, 再下为素混凝土段,对于软基,桩主筋最好穿过软土层。SSS市桥梁工程, SSS交通规划设计院采用的即为这种方式,而交通部第一勘察设计院将基桩主筋一半部分一直伸到桩底。具体哪种配筋更合理,对于摩擦灌注桩,无论从桩体受力来看, 还是从节省工程费用及降低施工难度来看,个人认为前一种更合理:
①节省大量钢筋;
②钢筋笼少,受桩长的变更而变更;
③减少底部断桩处理的难度,减少扁担桩发生机率。浇桩时,开始几米发生卡管等事故机率高,而采用第一种方式配筋,底部断桩后,钢筋笼拔出后,可原孔再钻,SSS河特大桥由省院设计,施工中就有4根素混凝土段断桩是通过重新扫孔浇筑成功的, 而SSS河桥以北路段由部勘察SSS院设计,有两根桩出现类似情况,因钢筋笼一通到底,只能采用扁担桩处理。
(2)桩长设计
桩长计算不同于桩基配筋,仍采用容许应力法,最大竖向力应按容许应力法要求计算, 不需考虑极限荷载组合系数。))
© 版权声明
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