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1408-2021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pdf

GBT 51408-2021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T 51408-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2.3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60664
免费资源

GBT 51408-2021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51408-2021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pdf简介:

GBT 51408-2021《建筑隔震设计标准》是中国国家标准,全称为《建筑隔震与隔震减震设计标准》。该标准于2021年发布,主要针对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提供技术指导。隔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中采用隔震装置,以减少地震时建筑物的震动,保护结构安全,提高人员舒适度,并降低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风险。

该标准详细规定了建筑隔震的设计原则、隔震装置的选择与配置、隔震系统的性能要求、隔震设计方法、施工与验收等方面的内容。它适用于各类建筑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旨在确保隔震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推动我国建筑隔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遵循该标准,设计者和施工者可以确保隔震工程满足抗震减灾的需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GBT 51408-2021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1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应符合设计反应谱和设计加速度 峰值的基本规定,设计地震加速度最大值应按表4.2.4采用。 2实际强震记录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应根据地震烈度、设 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进行选择,多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 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 意义上相符。 3人工模拟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应考虑阻尼比和相位信 的影响

表4.2.4时程分析所用水平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cm/s²)

《交流1kV、直流1.5kV及以下电压等级带电作业用绝缘手工工具 GB/T 18269-2008》注: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g的地区。

3.1采用底部剪力法时,隔震建筑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 值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式确定:

Fek = αiGed

代中:FEk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N); 1 相应于隔震结构基本周期设防地震时的水平地震 影响系数;应按本标准第4.2.1条、第4.2.2条计 算确定;其中计算隔震结构的基本周期时其刚度可 取隔震层等效刚度,阻尼比可取隔震层等效阻 尼比; Geg一上部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N)。 2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F:一一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N); G;、G一一分别集中于第i、j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N)。 4.3.2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应将下部结构、隔震层及上 部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其中隔震层的非线性可按等效线性化的 选代方式考虑。并应计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且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对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隔震结构,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其 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1)结构i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式 确定:

F; = α;Y;X,G; (i=1,2,...,n;j=1,2,...,m)

Sek = /Z(1+é)S)

一个转角共三个目由度,并应按下列要求计算隔震结构的地震作 用和作用效应: 1)结构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式 确定:

Fxji =α;YtjX,G; Fyji = α;Y,Y,G; (i=1,2,...,n,j=1,2,..,m) Fr: = α,YμrorG;

α;Y,Yj;G; (i=1,2,...,n,j=1,2,...,m)

分别为i振型i质点的方向、方向 和转角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N); 分别为i振型i质点在、y方向的水 平相对位移(mm); i振型i质点的相对扭转转角(): 质点的转动半径,可取质点绕质心 的转动惯量除以该质点质量的商的正 二次方根; 计人扭转的i振型的参与系数。

分别为i振型i质点的方向、方向 和转角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式中:SEk 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组合效应(N); S;、S一一分别为i、k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N),可根据振型参与质量系数确定参与计算的 振型数;

Pki振型与k振型的耦联系数; si、S一一分别为j、k振型的阻尼比; 入T一一k振型与i振型的自振周期比。 3)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效应可按下列公式中的较大值 确定:

SEk = S+(0.85Sy)2 SEk =VS+(0.85Sx)2

4.3.3当采用时程分析法时,计算的确定应符合下列

度时程曲线和人工模拟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进行输入。宜选 不少于2组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和不少于5组实际强震记 或修正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地震作用取7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计

结果的峰值平均值。 4.3.5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同时计算时,地震作 用结果应取时程分析法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包络值。 4.3.6对特殊设防类和房屋高度超过60m的重点设防类隔震 建筑,宜采用不少于两种程序对地震作用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

.3.7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隔震高层建筑,竖向地震作月

1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其竖向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vmax可采用本标准第4.2.1条规定的水 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但特征周期均可按设计第一 组采用。 2计算上部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时,各楼层可视为质 点;设防地震作用下楼层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各构件承受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并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FEvk = αvmaxGeq G;H; Evk (i=l,...,n) ZG,H;

武中:FEvk 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kN): 质点i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kN); αvmax 竖向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 Ge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kN),可取其重力荷载代表 值的75%; H;、H,一一结构质点i、j的计算高度(m)。 3隔震层竖向阻尼比可取上部结构阻尼比,且不宜大于0.05

4.4.1隔震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4.1隔震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应按下式进行设计:

式中:%一 结构重要性系数,对特殊设防类建筑和重点设防类 建筑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对标准设防类建筑 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 S一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N); R一一构件承载力设计值(N)。 2地震设计状况应按本标准第4.4.4条与第4.4.6条规定 进行验算。 44持设计代 况和短斩设计状源下当益裁与益裁效应按线

=YGSGk+LyQYQSQk+ywYwS

式中: S 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N); 重力荷载代表值分项系数; YQ 楼面活荷载分项系数; Yw 风荷载分项系数; Y 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设计使用 年限为50年时取1.0,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时 取1.1; SGk一 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N); SQk 楼面活荷载效应标准值(N); Swk 风荷载效应标准值(N) 中Q、中w 分别为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和风荷载组合值系 数,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0.7和 0.0;当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1.0和 0.6或0.7和1.0。 注:对书库、档案库、储藏室、通风机房与电梯机房,本条楼面 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取0.7的场合应取为0.9。

4.4.3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荷载基本组

数应按表4.4.3采用。

表4.4.3荷载基本组合的分项系数

4.4.4地震设计状况下,隔震结构构件设计应采用不计入风荷载 效应的地震基本组合,并应根据本标准第1.0.1条的基本设防目 标进行设防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设计。 4.4.5隔震结构构件根据性能要求可分为关键构件、普通竖 向构件、重要水平构件和普通水平构件。对于承受压力的钢构 件,除应按本标准第4.4.6条验算强度外,尚应验算其稳

4.4.6在设防地震作用下,隔震建筑的结构构件应按下列规

。4.6在设防地震作用下,隔震建筑的结构构件应按下列规定达 行设计: 1关键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应满足弹性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 式规定:

1关键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应满足弹性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 式规定:

GSGE+YEhSEhk+YEvSEvk

中:R一 构件承载力设计值(N); YRE 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 SGE一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N); YG一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分项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 S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N),尚应乘以相应的增 大系数、调整系数;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 SEvk一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N),尚应乘以相应的增 大系数、调整系数; YEv一一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 2普通竖向构件及重要水平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式

SGE+SEhk+0.4SEvk

GE+SEhk+0.4SEvk≤Rk

式中:Rk 构件承载力标准值(N),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 对钢筋混凝土梁支座或节点边缘截面可考虑钢筋 的超强系数1.25。 4.4.7设防地震作用计算时,隔震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 准值的剪力应符合式(4.4.7)的要求:

代中:VEki 第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N); 入一水平地震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4.4.7规定的值; 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增大系 数,增大系数取值1.15; G;一第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N); 结构计算总层数。

表4.4.7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注:1表中的基本周期指与隔震结构相应的抗震结构基本周期; 2基本周期介于3.5s和5.0s之间的结构,应充许采用线性插值取值: 3抗震设防烈度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和0.30g的地区

注:1表中的基本周期指与隔震结构相应的抗震结构基本周期; 2基本周期介于3.5s和5.0s之间的结构,应允许采用线性插值取值; 3抗震设防烈度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 和0.30g的地区

GBT 50299-2018标准下载4.5上部结构变形验算

.5.1上部结构在设防地震作用下,结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 立移应符合下式规定:

Au。

代中:△ue 设防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

[0]——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应符合表4.5.1的规定; h一计算楼层层高(mm)。

祁结构设防地震作用下弹性层间位移

△up 弹塑性层间位移,宜采用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 法;对规则建筑【天津市】《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规程DB29-110-2010》,也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或 等效线性化方法; [O,]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罕遇地震作用下应符合 表4.5.2的规定。

表4.5.2上部结构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4.5.3特殊设防类隔震建筑上部结构的结构楼层内最大弹塑性 层间位移,尚应按本标准式(4.5.2)进行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验 算,且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应符合表4.5.3的规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