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 437-2018 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JGJ/T 437-2018 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8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5660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 437-2018 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简介:

《JGJ/T 437-2018 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是一份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技术标准。该标准主要针对城市地下工程中的病害体(如地下管道、电缆、构筑物损坏、地质灾害等)的综合探测和风险评估提供详细的指导。它涵盖了探测方法、技术要求、数据处理、风险评估建立、风险等级划分等内容,旨在确保地下工程的安全运行,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此标准适用于城市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维护和管理过程中,对地下病害体的探测与风险评估工作。它为专业人员提供了一套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以防止和减少地下病害对城市运行的影响。全面、清晰且无水印的PDF版本意味着内容易于阅读和下载,便于专业人士在实际工作中参考使用。

JGJ/T 437-2018 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部分内容预览:

数据应与现场记录一致: 2 数据在所需频率范围内的信噪比宜大于10dB: 3对存在持续强振动干扰的数据,应重新采集,

6.5.11微动勘探法的数据处理和成果解释除应满足本标准第 6.4.9条的规定外,还可根据各拾振点的H/V曲线和台阵平均 H/V曲线特征进行地下病害体的判别和解释。 6.5.12当采用微动勘探法探测时,地下病害体除应按本标准第 6.4.10条识别外,还宜根据H/V曲线特征进行识别,并宜符合 下列规定: 1空洞的H/V曲线在高频段表现宜为量值大; 2疏松体的H/V曲线在高频段表现宜为量值较大。 6.5.13微动探法成果图件宜包括典型时间记录、频散曲线 H/V曲线及视横波速度面或相速度剖面、病害体解释成果 图等。

6.6.1地震映像法探测地下病害体应具备下列条件

1被探测对象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 2被探测对象的几何尺寸与其埋藏深度或探测距离之比不 小于0.1; 3测区内地表相对平坦,无陡立面。 6.6.2地震映像法仪器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本标准第 6.4.3条的规定。 6.6.3探测前应进行有效性试验,确定偏移距、激发方式及检 波器频率等。 6.6.4应根据探测深度和精度的要求确定采样间隔和记录长度。 6.6.5地震映像法测线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线宜选择地形起伏较小、表层介质较为均匀的地段

6.6.3探测前应进行有效性试验,确定偏移距、激发方式及检 波器频率等。 6.6.4应根据探测深度和精度的要求确定采样间隔和记录长度DB23/T 2515-2019标准下载, 6.6.5地震映像法测线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线宜选择地形起伏较小、表层介质较为均匀的地段 布设; 2测线宜布设成直线;当受场地条件限制时,测线可布设 成折线,当遇到陡坎时,应另起新测线; 3测线上反映目标体的测点不应少于3个。 耐品金工动频产

6.6.4应根据探测深度和精度的要求确定采样间隔和记录长

1 测线宜选择地形起伏较小、表层介质较为均匀的地段 布设; 2测线宜布设成直线;当受场地条件限制时,测线可布设 成折线,当遇到陡坎时,应另起新测线;

表6.6.10地下病害体的地映像法特征

6.6.11地震映像法探测成果图宜包括地震映像测线平面布置 图、地震映像剖面图、地下病害体平面分布图

6.7.1 瞬变电磁法探测地下病害体应具备下列条件: 1 地下病害体与周边介质之间存在电性差异; 2 测区内地表相对平坦; 3 测区内没有强电磁干扰。 6.7.2 瞬变电磁法仪器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最小发射电流应大于3A; 动态范围不应小于120dB; 等效输入噪声不应大于1uV; 4 对工频干扰抑制不应小于60dB。 6.7.3地下病害体探测宜选用等值反磁通装置或中心回线装置 6.7.4当采用中心回线装置时,发射回线边长可根据最大发 电流、最大探测深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D 最大探测深度(m); P 地层电阻率(2·m); 衰减时间(ms)。

D = 0. 55 (MLle) n n= RmN

1点距与线距应能完整反映探测目标的分布; 2测线宜按直线布置。 6.7.7瞬变电磁法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发射线框和接收线框的大小、发射 和接收延时; 2应根据探测深度选取发射频率; 3现场观测时,除最后5个测道外,其余观测值均应在噪 声电平以上; 4对瞬间干扰应暂停观测,排除干扰后方可进行探测; 5 当曲线出现畸变时,应查明原因并重复观测; 6 当曲线衰减变慢时,应扩大测道时间范围重复观测; 7 应检查每个测点的数据和曲线,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点 观测; 8应记录干扰源、地表变形等异常现象。 6.7.8现场记录宜包含探测地点、装置参数、测试参数、文件 名、测线号、测点号和环境干扰状况等内容,记录宜符合本标准 附录F的规定

2各测道数据幅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宜小于10%。 6.7.10瞬变电磁法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进行发射电流切断时间影响的改正处理,消除一次场 影响; 2宜剔除干扰大、质量差的数据; 3 宜对数据进行滤波处理; 4可根据需要计算出视电阻率、视深度、视时间常数、视 纵向电导等参数; 5宜结合已有的资料及现场调查资料,进行反演处理。 6.7.11目 瞬变电磁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瞬变电磁多测道部面图和视电阻率断面图进行地 下病害体解释; 2应结合调查资料进行地下病害体定性或半定量解释。 6.7.12当采用瞬变电磁法时,地下病害体宜按表6.7.12进行 识别。

7.12地下病害体的瞬变电磁法识别

6.7.13瞬变电磁法成果图宜包括瞬变电磁测线平面布置图、多 测道面曲线图、视电阻率拟断面图和地下病害体平面分布图

7.0.1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的验证应确定病害体的类型、埋深 等属性。 7.0.2成果验证点宜根据地下病害体类型、场地条件和危害对 象的重要性等因素进行选择。 7.0.3成果验证点的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空洞、脱空、严重疏松体应全部验证; 2其他地下病害体的验证数量不宜少于总数的20%,且不 宜少于3处。 7.0.4成果验证的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选用钻探、挖探、钎探等方法; 2验证点宜布设在地下病害体的物探异常反应最强部位或 中心部位; 3当验证地下病害体边界时,宜在地下病害体边缘增设验 证点; 4对采用单一方法探测的地下病害体,当不具备钻探、挖 探、针探等作业条件时,可选用其他物探方法进行验证。 7.0.5当采用钻探法进行验证时,现场作业方法应符合下列 规定: 1钻探操作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 技术规程》JGJ/T87执行; 2每回次钻孔进尺不宜大于1.0m,宜采取减压、慢速钻进 或十钻等方法; 3宜对疏松体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或动力触探测试,可对富 水体取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 4可采用内窥设备记录地下病害体影像

8.1.1地下病害体风险评估应采用单个地下病害体为评价对象, 在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的基础上,结合周边环境信息,确定其风 险等级,提出风险控制对策建议。 8.1.2地下病害体风险评估应包括风险影响因素调查、风险发 生可能性评价、风险后果评价及风险等级评定。 8.1.3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后果评价宜采用指标体系法,地 下病害体风险等级评定宜采用风险矩阵法。 8.1.4风险评估指标及权重应根据地下病害体特征、地质环境、 建(构)筑物分布、人员分布、社会影响等因素确定,指标应具 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全面性

8.2风险影响因素调查

8.2.1根据风险评估的要求,应进行地下病害体自身及其周边 环境影响因素调查。

8.2.1根据风险评估的要求,应进行地下病害体目身及其周边 环境影响因素调查。 8.2.2风险影响因素调查可根据不同因素的特点,通过资料收 集、现场调查等方式进行。

8.2.3地下病害体风险影响因素调查应包含下列内容:

1地下病害体类型、规模、位置和理深等信息; 2地下病害体影响范围内道路、地下管线、地下建(构) 筑物、地面设施、行驶车辆等属性及与地下病害体的相对位置 关系; 3地下病害体周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气象水文 条件; 4地下病害体影响范围内地面出现的变形、沉陷、裂缝

坑槽、积水等异常情况及其严重程度和历史塌陷情况; 5地下病害体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及管井淤堵、变形、 破损等异常情况及其严重程度: 6地下病害体影响范围内的地面开挖、地下工程和邻近建 筑工程施工等现状及历史状况; 7地下病害体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人员分布等情 况,包括商场、医院、学校、体育馆、领事馆、地标性建筑、居 民住宅区等建(构)筑物情况及地铁站、公交车站、过街天桥或 通道等人员密集场所,并评价人员、财产密集程度

8.3风险发生可能性评价

8.3.1地下病害体风险发生可能性评价的指标宜按表8.3.1 取值。

地下病害体风险发生可能性评价的指标宜按表8.3.1

地下病害体风险发生可能性评价指标

注:1地下构筑物包括但不限于地铁、地下隧道、地下人防设施、地下停车 场等; 2表中S为地下病害体投影面积(m²);d为地下病害体高度(m);1为地 下构筑物、地面设施或施T边界与地下病害体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m); Lx为地下病害体边界与管线边界的最小水平距离(m);n为地下管线服役 年限(年);r为地下病害体覆跨比:Rw为地下构筑物边界和地下病害体 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与地下病害体最大跨度的比值;R为地面设施边界 和地下病害体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与地下病害体最大跨度的比值

注:1地下构筑物包括但不限于地铁、地下隧道、地下人防设施、地下停车 场等; 2表中S为地下病害体投影面积(m²);d为地下病害体高度(m);/为地 下构筑物、地面设施或施T边界与地下病害体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m); Lx为地下病害体边界与管线边界的最小水平距离(m);n为地下管线服役 年限(年);r为地下病害体覆跨比:Rw为地下构筑物边界和地下病害体 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与地下病害体最大跨度的比值;R为地面设施边界 和地下病害体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与地下病害体最大跨度的比值

8.3.2风险发生可能性分值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P=K(WAPx+WP+WP.) Wa+W.+W.=1

GB/T 2423.61-2018标准下载式中:PA 地下病害体规模指标; P 地下病害体面积指标; PA2 一地下病害体高度指标。

PA=0.7PA1+0.3PA2

式中:PB 邻近设施指标,当计算结果大于100时, PBI 道路指标; Pi2 地下管线指标; PBI 覆跨比指标; PB12 道路现状指标; PrB21 地下病害体与管线的相对位置指标; Pr2 管线脆弱性指标;

PBl=0.8Pl1十0.2PB12 P12=0.5P121+0.4Pr22+0.1PB23

2016年二级建造师《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科目教材变化及考情分析PB23 服役年限指标; 地下构筑物(非管线)指标; PB 地面设施指标。 环境因素指标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PB4地面设施指标。 8.3.5环境因素指标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8.3.5环境因素指标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