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703.1-2020 长大桥梁养护指南 第1部分:结构安全监测系统布设指南.pdf

DB34/T 3703.1-2020 长大桥梁养护指南 第1部分:结构安全监测系统布设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7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53295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4/T 3703.1-2020 长大桥梁养护指南 第1部分:结构安全监测系统布设指南.pdf简介:

DB34/T 3703.1-2020《长大桥梁养护指南 第1部分:结构安全监测系统布设指南》是一份由中国安徽省地方标准制定的文件,它主要针对长大桥梁(如桥梁长度超过特定标准)的养护管理。该指南详细规定了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的布设原则、方法、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它涵盖了监测系统的设置位置、数据采集设备的选择、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监测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等内容,旨在确保桥梁结构的长期安全,预防和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这份指南对于桥梁的日常维护、运营管理和事故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DB34/T 3703.1-2020 长大桥梁养护指南 第1部分:结构安全监测系统布设指南.pdf部分内容预览:

4.1.1系统应进行总体设计

1.1系统应进行总体设计 同步运行,

4.1.3监测点宜布设在结构反应最不利处或已损伤处,并准确地反应结构的静、动力特性。 4.1.4 监测内容应合理利用结构的对称性原则,对测点布设方案进行优化。 4.1.5 系统设计应具有适度余,以确保其可靠性,并满足系统未来改进、扩充和升级的需要。 4.1.6 系统布设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DB43/T 1605-2019标准下载,在实施过程中落实各项安全保障、环保要求和措施。 4.1.7 现场设备安装及线缆布设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采取措施避免线缆受接触不良、电磁干扰等,不影响传感器、采集设备及通讯设备的关键 性能技术指标: b) 应采取措施防锈蚀、防老化和防人为破坏,并做好防雷、防盗等安全措施: ) 设备安装及线缆布设工艺应整洁规范,不影响桥梁外观; d 系统实施不应造成对桥梁结构及其附属设施的破坏,不影响其正常使用功能

4.2.1系统宜采用B/S架构,宜与桥梁巡检和养护管理系统相结合。 4.2.2系统各功能模块之间应能相互独立,并通过系统集成为统一协调的整体 4.2.3系统应能实现桥梁监测信息的归档、查询、存储、管理和评估等功能,

桥梁安全监测系统所监测的内容可以分为下述两类: a)荷载与环境类:包括车辆荷载、地震、船舶撞击、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等 b)结构响应类:包括振动、变形、位移、应变、裂缝、索力、腐蚀和疲劳等

5.2.1梁桥监测内容按表1合理选择。

住:“地震设防烈度不同,其优先级有所不同。随着地震设防烈度提升,其优先级提升;对于连续刚构桥或曲线梁 桥,其优先级要适度提升: 对于钢桥或有除湿系统的桥梁,其优先级应提升为应选,

5.2.3斜拉桥监测内容按表3合理选择。

5.2.4悬索桥监测内容按表4合理选择。

5.2.4悬索桥监测内容按表4合理选择。

1.1传感器子系统设计应包括传感器选型及监测位置选择、传感器性能参数和传感器布设。 1.2传感器子系统可由荷载类、环境类和结构响应监测三类传感器组成,应能实现桥梁荷载数 境数据、结构各类响应数据的获取。

DB34/T3703.1—20206.1.3传感器分为埋入式和表贴式两类,其使用年限要求分别如下:a)理入式:预理于结构内部,传感器及其附属设施(含预理安装件)的正常使用年限应不低于20年;表贴式:附着安装在结构表面,传感器及其附属设施(含表贴式安装所需预埋件、及必要的检修平台和通道)的正常使用年限应不低于5年。6.1.4传感器安装前应校准或标定,系统运维过程中也应定期标定或自校。6.2传感器选型及测点选择根据桥梁位置及结构特点,传感器类型及监测位置按表5合理选择。表5传感器类型及测点选择监测项目传感器类型监测位置动态称重系统车辆荷载主桥上下行路基段、引桥段(压电薄膜传感器、石英晶体传感器等)荷载类地震加速度传感器桥墩底部、承台顶部船舶撞击加速度传感器、位移计、高清视频摄像系统桥墩、主梁底部风速风向超声风速仪、机械式风速仪桥面、索塔塔顶、拱顶温度温度传感器大气环境、结构表面环境类大气环境、箱梁内、塔内锚固区、湿度湿度传感器主缆、锚锭及索鞍内降雨量雨量计桥面主梁、拱顶、桥墩顶部、索塔塔顶、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吊杆、斜拉索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倾角仪、主梁、墩顶、索塔塔顶、拱顶、变形液压连通管系统、位移计拱脚、主缆位移位移传感器支座、伸缩缝、锚锭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主梁截面、主拱截面、应变结构响应类焊接式电阻应变传感器体内或体外预应力筋光纤光栅式裂缝计、振弦式裂缝计、裂缝混凝土结构表面导电涂料传感器吊杆、斜拉索、主缆索力加速度传感器、磁通量传感器、锚索计(锚室内散索鞍后单根索股)腐蚀腐蚀传感器钢结构、拉索、主缆及锚具职务平台疲劳应变传感器斜拉索、钢箱梁、吊索6.3传感器性能参数要求传感器性能参数要求如表6。表6传感器参数要求性能参数要求量程传感器被测量参数宜处在整个量程的80%~90%之内,且最大工作状态点不能超过满量程。6

6.4荷载类监测传感器布设要求

6.4.1车辆荷载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宜采用动态称重设备监测,传感器宜布设于有稳定支撑的混凝土铺装层内,应覆盖所有车道; b) 车辆荷载设备宜采用不停车方式,动态称重系统传感器的设备宜采用不停车方式,动态称重 传感器的设备技术参数和安装方法应符合GB/T21296(所有部分)的相关规定; c) 量程应不小于限载车辆轴重的200%;应具备数据自动采集功能,现场存储能力不宜少于14 天。 6.4.2地震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地震监测宜采用强震动记录仪或三向加速度传感器监测; b)地震监测宜考虑地面运动的非一致性,在梁侧与桥墩底部各设一套传感器;对于连续长度大 于800m桥梁,宜考虑地面运动的非一致性,在梁侧与桥墩底部各设一套传感器。 6.4.3船舶撞击荷载监测分为桥墩和主梁监测,桥墩监测宜采用加速度传感器监测,主梁监测宜采用 拉绳式位移计监测,测点宜选择易受船舶撞击的位置。

6.4.2地震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地震监测宜采用强震动记录仪或三向加速度传感器监测; b)地震监测宜考虑地面运动的非一致性,在梁侧与桥墩底部各设一套传感器;对于连续长 于800m桥梁,宜考虑地面运动的非一致性,在梁侧与桥墩底部各设一套传感器。 4.3船舶撞击荷载监测分为桥墩和主梁监测,桥墩监测宜采用加速度传感器监测,主梁监测宜 绳式位移计监测,测点宜选择易受船舶撞击的位置

6.5环境类监测传感器布设要求

5.5.1风速风向监测应采用三向超声风速仪或机械式风速仪,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风速仪宜布设在桥面和塔顶,安装位置应使其能够监测自由场风速; b 处于台风区域的桥梁,宜选择三向超声风速仪;/ C 风速仪宜安装在专用钢结构支架上,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与桥体连接牢固,并满 足抗风抗震要求;支架伸出桥梁箱梁主体结构上下翼缘两侧或伸出桥塔、拱顶宜不少于2m。 特殊条件下,风速仪可以安装在桥梁辅助构件上,但应避免结构对风速仪测试数据的影响。 .5.2温度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特殊条件下,风速仪可以安装在桥梁辅助构件上,但应避免结构对风速仪测试数据的影响。 5.2 温度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温度监测宜选择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热电阻温度传感器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每种类型的 选择应依据监测构件、部位的特殊性以及应变传感器的选型等情况再确定; 温度传感器应布设在主梁跨中截面、桥塔、拱圈等关键构件,并根据截面温度梯度及结构体 系整体升、降温和空间分布,通过有限元模拟或参考相关桥梁设计规范确定布设位置:

6.5.2温度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温度监测宜选择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热电阻温度传感器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 选择应依据监测构件、部位的特殊性以及应变传感器的选型等情况再确定; 温度传感器应布设在主梁跨中截面、桥塔、拱圈等关键构件,并根据截面温度梯 系整体升、降温和空间分布,通过有限元模拟或参考相关桥梁设计规范确定布设

6.6结构响应类监测传感器布设要求

DB37∕T 5067-2016 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6.6.1加速度传感器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6.6.3索力传感器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传感器应牢固固定在拉索或吊杆上: b 传感器安装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拉索或吊杆的防护套,以免造成防护套的损坏;不可 造成防护套损坏的,应及时进行修复,修复后的防水防腐能力不低于原防护套; C 施工过程中发现拉索或吊杆的防护套与其内部的钢绞线或钢丝束不密贴、影响监测效果 应及时联系系统设计单位进行相关变更设计。

a)传感器应牢固固定在拉索或吊杆上; b) 传感器安装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拉索或吊杆的防护套,以免造成防护套的损坏;不可避 造成防护套损坏的,应及时进行修复,修复后的防水防腐能力不低于原防护套: C 施工过程中发现拉索或吊杆的防护套与其内部的钢绞线或钢丝束不密贴、影响监测效果的 应及时联系系统设计单位进行相关变更设计。 6.6.4 腐蚀监测传感器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腐蚀监测传感器测定的电流和电位差应能判别钢筋混凝土的腐蚀进程: b 传感器安装应选择与桥梁结构钢筋及保护层匹配的方式。 6.6.5 GNSS传感器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安装立柱高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且安装完成后,天线设备必须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 b) 立柱安装应牢固可靠,垂直度满足验收技术要求; C 基准站场地应满足: 1) 视野开阔,天线对水平15°以上的天空通视; 2) 靠近桥梁,距监测点的距离最远不宜超过8km; 尽量靠近数据传输网络节点; d 监测站场地应满足:天线对水平10°以上的天空通视; e 接线时,应采取措施确保屏蔽线接地良好。 6.6.6 应变计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埋入式混凝土应变计安装应牢固可靠且避免与钢筋直接接触,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免 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传感器移位或损坏; 理入式钢筋应变计安装宜采用螺纹套筒等机械连接方式与钢筋连接:若采用焊接工艺,应 取降温措施避免高温损坏传感器和线缆; C 混凝土表贴式应变计安装宜采用化学螺栓稳妥地将传感器底座锚固在混凝土结构中,应变 保护盒及底座设计应方便电缆出线和固定; d 钢结构表贴式应变计安装宜采用先焊接固定底座,待降温后再安装传感器的方式,应变计 护盒及底座设计应方便电缆出线和固定; e 接线时,应保持屏蔽线接地良好; f 传感器防尘、防水保护措施符合设计要求。

JC∕T 2063-2011 云母粉径厚比测定方法6.6.4腐蚀监测传感器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7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

7.1.1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应由采集设备、传输缆线及软件模块组成,应能实现多种类传感器的数 据同步采集与传输功能,以保证数据质量。 7.1.2数据采集与传输的硬件选型、软件预处理和软硬件设计与选型应保证及时获得高质量数据;硬 牛设备的耐久性和技术指标应满足国家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 7.1.3数据采集应包括数据采集硬件、软件设计和数据采集制度。 7.1.4数据采集设备宜增加UPS(不间断电源),以满足采集传输的供电稳定需求。 7.1.5 数据采集制度的设计应包括数据采集模式、触发阈值、频次和采样频率的设定。 7.1.6 数据传输硬件应能保证安全监测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物理连接,提供足够传输宽带并留有穴余。 7.1.7 数据传输软件应能保证监测数据在各子系统和相应的通讯协议之间的无障碍传输。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