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01-2018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pdf

T∕CAGHP 001-2018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2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50144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 001-2018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pdf简介:

"T∕CAGHP 001-2018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 是一份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地质勘查分会(CAGHP)发布的地质灾害分类和分级标准。这份标准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规范和统一的分类和分级管理,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效率和准确性。它详细规定了地质灾害的分类(如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和各级别的划分依据,如灾害的规模、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该标准适用于地质灾害的预防、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等环节,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技术指导文件。由于是试行标准,可能还会根据实际应用和科技进步进行修订和完善。

T∕CAGHP 001-2018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pdf部分内容预览:

基于物质组成、成因类型、受力形式和发生年代

4.1.2根据滑体颗粒大小和物质成分,土质滑坡可按表2分类

表2基于颗粒大小和物质成分的土质滑坡分

4.1.3根据滑坡的规模,可按表3分类

4.1.4根据滑体变形发展过程中的运动速度GB∕T 39974-2021 钢水测氧用镁稳定氧化锆陶瓷元件,可按表4分类

表4按照运动速度对滑坡分类

1根据物质组成和诱发因素,可按表5分类

表5基于物质组成、诱发因素的崩塌分类

4.2.2按照形成机理,可按表6分类

表6基于形成机理崩塌的分类

4.2.3根据崩塌(含危岩体)的规模等级,可按表7分类

表7崩塌(含危岩体)的规模分类

表8危岩体的高度分类

4.3.1依据集水区地貌特征等,泥石流可按表

据集水区地貌特征等,泥石流可按表9分类

基于集水区地貌特征的派

4.3.2依据物质组成,泥石流可按表10分类

表10基于物质组成的泥石流分类

爱11基于流体性质的泥

4.3.4泥石流的暴发规模,按泥石流

表12泥石流的暴发规模分类

4.4.1依据地裂缝形成的主导因素,可按表13分类

表13基于主导因素的地裂缝分类

4.4.2根据地裂缝的规模,可按表14分类

表14地裂缝的规模分类

表15基于主导因素的地面沉降分类

4.5.2根据地面沉降的规模,可按表16分类

表16地面沉隆规模分头

4.6.1依据地面塌陷形成的主导因素,可按表

据地面塌陷形成的主导因素,可按表17分类

表17基于主导因素的地面塌陷分类

4.6.2根据地面塌陷的规模,可按表18分类

表18地面塌陷规模分类

5.1地质灾害的分级原则

5.2地质灾害灾情等级

售灾情等级,应根据人员伤广和经济损失的大小

表19地质灾害灾情等级划分

5.3地质灾害险情等级

地质灾害险情等级,应根据直

地质灾害险情等级,应根据直接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的大小,按表20划分

表20地质灾害险情等级划分

T/CAGHP001—2018 条文说明

T/CAGHP0012018

T/CAGHP001—2018目次范围152规范性引用文件174地质灾害分类184.1滑坡204.2崩塌214.3泥石流4.4地裂缝244.5地面沉降254.6地面塌陷265地质灾害分级265.1地质灾害的分级原则265.2地质灾害灾情等级265.3地质灾害险情等级2613

T/CAGHP001—2018丰大区1:100000000图1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区示意图[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等,1990:以《中国地图》(审图号:GS(2016)1552号)为底图修改)I,中国东部丘陵、平原一以地面变形为主以地面沉降、盐渍化、河湖淤积为主区,I大别山地、东南沿海丘陵以岩溶塌陷、滑坡、水土流失为主区,长白山地燕山山地一以泥石流、磊祈连山地一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区,6.横断山地一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区;以沙漠化、盐渍化、矿区陷为主区,Ⅲ:内蒙古高原化、盐渍化为主区,Ⅲ、天山东段、昆仑山西段山地崩为主区:IV.中国北部大兴安岭北段山地和西部青藏高原山地一以岩土冻融为主大区:IV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一以岩土冻融为主区,IV2青藏高原山地一以岩土冻融、雪崩为主区,IV藏南山地一以岩土冻融、雪崩为主区16

GB 50293-2014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表1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为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对标准规范的需求,受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委托,中国地质灾 售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地灾协会)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经研院)共同组织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地质灾害防治标准规范体系,涉及综合技术管理、调查评价、 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预警、应急、收费标准、信息系统共十大类146项。《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标准》属于地质灾害防治标准规范体系中的综合技术类标准,主要内容是明确地质灾害类型及地质 灾害级别。本标准的编制原则如下

长期以来,“地质灾害”这一名词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但其内涵却各不相同。比如,滑坡这一概 念既常作为各种坡体运动现象的总称来使用(尤其是国外),也可指某斜坡岩土体沿地质弱面发生以 水平向滑动为主的变形破坏,因而有广义滑坡和狭义滑坡之分。“广义滑坡”包含了岩土体顺斜坡向 下的一切运动现象(Cruden,1991),而“狭义滑坡”仅指斜坡岩土体在重力等综合因素作用下沿一定 地质弱面发生的、整体的向下滑动。 国际工程地质协会滑坡委员会目前普遍采用瓦恩斯(Varnes,1978)的斜坡运动分类作为国际标 分类方案。该分类方案主要将斜坡岩土体的运动方式分为崩落、倾倒、滑动、扩离、流动以及复合 运动(表2)。而组成斜坡的物质可分为岩质、土质两大类。土质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粗颗粒土和细 粒土两大类。将斜坡的物质组成与运动方式结合,形成如表3所示的斜坡运动分类体系。 国内按照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的一般共识,多将斜坡地质灾害分为崩塌、滑坡、泥石流三类。本标 准沿用了这一分类方法

表2斜坡运动方式的简要分类

T/CAGHP0012018

4.2.1根据崩塌所处边坡岩土体物质组成性质,将崩塌分为土质崩塌和岩质崩塌。土质崩塌多发 生于黄土等能够形成陡峻边坡的土体中。按照崩塌的动力成因将崩塌分为自然因素造成的自然动 力型崩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人为动力型崩塌。人为动力型崩塌包括由人为动力扰动形成的和工程 构筑物作用岩土体形成的崩塌等。 4.2.2孕育崩塌体的地质环境及崩塌的诱发因素和运动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外墙斩假石抹灰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危岩体的变形特 征和崩塌的形成机理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崩塌的形成机理,可以把崩塌划分为五类,即本条文表 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一2006表5认为鼓胀式崩塌的起始运动形式为滑移、倾 倒”,编者经过实地调查,并参阅《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和《水工设计手册》(第2版)第10卷的《边 坡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认为其起始运动形式应为“鼓胀伴有下沉、滑移、倾倒”。 4.2.3本条文表7采用了《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18—2006)第6.2条表4、《滑坡崩塌 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T/T0261—2014)表10、《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 02212006)表A.1的内容。 4.2.4本条文表8采用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一2006)表A.1、《地质灾害防 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表B.2.4中的内容

4.3.1 流是山地分布最广、出现频率最高的灾害现象,这类泥石流规模不大,但由于它常发生在建筑物背后 或交通线所通过的坡面,易于造成灾害。沟谷型泥石流是沿沟谷发生的泥石流,一条完整的泥石流 沟,就是一个完整的小流域,从上游到下游一般由清水汇流区、泥石流形成区、泥石流流通区、泥石流 堆积区四个部分组成。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一2006)表A.2在特征描述”一栏中认为,坡面型 泥石流“总量小,重现期长,无后续性,无重复性”,沟谷型泥石流“总量大,重现期短,有后续性,能重 复发生”。这两种认识值得再探讨。而坡面型泥石流的“可知性低、防范难”,沟谷型泥石流“有一定 的可知性,可防范”,并不是划分泥石流类型的标准。所以,在编写本条文表9时删除了上述两条,并 对局部文字描述进行了修改。 4.3.2本条文参考《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表A.3,内容有删改。由于 目前泥石流的容重测量方法有局限性,且多为暴发后测量,人为影响大,现场识别泥流型、泥石型还 是水石(砂)型的主要判据也不是容重,故删除容重指标。 原表中,对泥流型泥石流的流体属性表述为“为非牛顿流体,有黏性,黏度>0.15Pa·s0.3Pa·s” 表述不清,是黏度“>0.15Pa·s”还是黏度为“0.15Pa·s~0.3Pa·s”?本标准改为“为非牛顿流 体,有黏性,黏度大于0.15Pas”。 4.3.3本条文参考《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T/T0261—2014)表15,有 改动。 黏性泥石流呈整体层流运动,有阵流现象,流体中常保留有原状土块,堆积物无分选;黏性泥石 流也可称为结构型泥石流。稀性泥石流呈紊流运动,无明显阵流,堆积物有明显分选;稀性泥石流也 可称为素流型泥石流。 由于技术上常按照所携带的物源的多少来确定山洪和泥石流的界限,容重超过1.3t/m的称 为泥石流,低于1.3t/m的称为山洪,故将稀性泥石流的容重下限修改为1.3t/m。 4.3.4划分泥石流的暴发规模分级有多种方法,它们分别列于表5中。可以看到,“泥石流一次堆 积总方量”和“泥石流洪峰流量”两个评价指标均是公认的,且“泥石流一次堆积总方量”的分级界限 值争议较小。

泥石流规模分类的不同标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