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2015-01 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规定

DD 2015-01 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规定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D 2015-0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77.7K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34636
免费资源

DD 2015-0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D 2015-01 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规定简介:

"DD 2015-01 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规定"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2015年发布的一份技术规定,主要针对的是地质灾害的遥感调查工作。这份规定详细规定了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如何运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的识别、评估和监测,以提高灾害防治的效率和准确性。

具体来说,这份技术规定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遥感数据的选择与处理:规定了应选用何种类型的遥感数据(如卫星影像、航空影像等),以及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以便进行灾害识别。

2. 地质灾害识别方法: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遥感图像分析,识别出可能的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3. 风险评估:规定了如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包括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

4. 监测与预警:描述了如何通过定期的遥感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变化,为预警提供依据。

5. 技术流程与质量控制:规定了整个遥感调查工作的技术流程,以及在每个环节如何进行质量控制,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6. 数据管理与应用:对遥感数据的存储、管理,以及如何将调查结果用于灾害防治决策进行了规定。

这份技术规定对于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有新的技术、方法和标准出现,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也需要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标准进行调整。

DD 2015-01 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规定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术语和定义、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孕灾地质背景geologicalbackgroundforgeohazard 地质灾害形成和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

DBJ61∕T 149-2018 陕西省城镇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数字高程(DigltalEtevatlonMode 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OrthophotoMap

利用遥感技术,辅助适当的野外验证,获取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 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及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孕灾地质背景信息,分析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4.2.1孕灾地质背景调查

充分利用工作区已有研究成果和基础资料,解译与地质灾害发育有关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 构造等有关的孕灾地质背景,查明地质灾害与区域地质背景等因素的关系,分析地质灾害发育的区域地 质环境特征。

4. 2.2地质灾害调查

以遥感和空间定位方法为主,结合其他调查手段,识别地质灾害,解译地质灾害的类型、边界、 形态特征,查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育规行

根据调查精度要求确定调查比例尺,地质环境条件简单、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的地区采用1:500 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危害程度高的地区采用1:10000比例尺,重点城镇可采用1 1: 2 000比例尺,

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工作程序为:设计编写、图像处理与制作、遥感解译、野外查证、图件 合分析、成果报告编写与资料汇交。

作,应选用地面分辨率优于1m的遥感数据或摄影比例尺为1:20000~1:50000的航空遥感数据: 开展重点城镇地质灾害调查,应选用地面分辨率优于0.5m的遥感数据;开展地质灾害遥感应急调查 宜采用无人机遥感数据, 5.1.1.2遥感数据的云层覆盖量应小于5%,且不能覆盖重要地物,图像的条带、噪声应尽可能少。

宜采用无人机遥感数据, 5.1.1.2遥感数据的云层覆盖量应小于5%,且不能覆盖重要地物,图像的条带、噪声应尽可能少。

应收集与调查比例尺相同或大 比例尺的最新版地形图,以及DEM数据

分收集区域地质图及地质报告资料、历史地质灾 可能收集前人已进行的地质灾害调查、勘察成果

5.2.1在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工作区内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通过实地观察典型地质灾害的 形态特征,并与遥感影像对照,系统建立各类地质灾害要素解译标志,进行初步解译。 5.2.2初步解译后,应重点选择地质灾害多发区,以穿越路线法进行踏勘。一般情况下至少有1条贯 穿高易发区并包括所有地质灾害类型的踏勘路线。 5.2.3踏勘时应详细了解工作区的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调查工作的开展准备必要的地形、地貌、交 通、人文、环境等资料,

5.3设计书编写与审查

5.3.1在充分收集研究工作区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野外踏勘,了解工作区典型地质灾害及以往工作 程度的基础上,根据任务书或委托书具体要求编写设计书。 5.3.2设计书内容应包括前言、区域环境地质背景、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工作部署与年度工作安排、 预期成果、组织管理及人员安排、保障措施、经费预算情况等内容,各部分内容编写要求见附录A。 5.3.3设计书应做到工作部署合理、技术方法先进可行、经费预算正确、组织管理和质量保障措施有 力。 5.3.4设计书应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工作过程中,因情况变化而确需修改设计书时,应及时 编写补充设计,报请原审批单位批准,

表1不同比例尺DOM与DEM比例尺关系

表2DOM平面位置中误差

6.2.4可利用遥感图像加数字高程制作三维影像图,并根据实际应用叠加地理、人文

7. 2. 1地形地貌

7.2.1.1各种地形地貌的形态、成因类型及地貌分区界线

7.2.1.1各种地形地貌的形态、成因类型及地貌分区界线。 7.2.1.2微地貌的个体特征、组合特征,

7.2.2.1断层的位置、长度和延伸方向。 7.2.2.2褶皱的类型、规模、长度及延伸方向。 7.2.2.3破碎带的性质、分布。

7.2.2.1断层的位置、长度和延伸方向。

7. 2. 3 地层岩性

参照已有地质资料,确定地层、岩性类别及岩层产状。

7. 2. 4 土地和用

林植被、地表水体、耕地、荒坡地、城镇、交通等用地类型和分布现状。

7.2.5人类工程活动

也质灾害解译,应以计算机为主要工作平台,结合孕灾地质背景资料,采用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 在原始分辨率影像上人机交互进行。各典型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特征参见附录B。

8.2.1.1滑坡体所处位置、地貌部位、前后缘高程、沟谷发育状况、植被发育状况等。 8.2.1.2滑坡体的范围、形态、坡度、总体滑动方向,滑坡与重要建筑物的关系及影响程度等。

8.2.2.1崩塌所处位置、形态、分布高程。 8.2.2.2崩塌堆积体的面积、坡度、崩塌方向、崩塌堆积体植被类型

8.2.2.1崩塌所处位置、形态、分布高程。

8.2.3.1泥石流流域的边界、面积、形态、主沟长度、主沟纵降比、坡度。

8.2.3.1泥石流流域的边界、面积、形态、主沟长度、主沟纵降比、坡

8.2.3.2物源区的水体分布、集水面积、地形坡度、岩层性质,区内植被覆盖程度、植物类别及分布 状况,断裂、滑坡、崩塌、松散堆积物等不良地质现象,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 8.2.3.3流通区沟床的纵横坡度和冲淤变化以及泥石流痕迹,阻塞地段堆积类型,以及跌水、急弯、 卡口情况等。 8.2.3.4堆积区堆积物的分布范围,性质、堆积面积,堆积扇坡降、土地覆盖

8.2.4.1地面塌陷的位置、形状、范围。 8.2.4.2塌陷对地面设施的破坏程度和造成的成灾范围。

8.2.5.1地裂缝群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平面组合形态和展布方向等。

8.2.5.1地裂缝群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平面组合形态和展布方向等。 8.2.5.2主要地裂缝单体的分布位置、长度、宽度。

8.2.6潜在威胁对象

2.6.1受威胁的居民点、城镇、水电站、公路、河流等基础设施。 2.6.2受威胁的自然资源状况,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等。

8.3.1解译出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最小上图精度为4mm,地面塌陷为2mm。图上面 积大于最小上图精度的,应勾绘出其范围和边界,小于最小上图精度的用规定的符号表示。 8.3.2定位时,滑坡点定在滑坡后缘中部,崩塌点定在崩塌发生的前沿,泥石流点定在堆积扇扇顶 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定在变形区中部。

9.1.11:50000野外查证应准备如下资料: a) 1:25000遥感影像图; b) 1:25000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图; c) 1:50000区域地质环境遥感调查图 d) 相关地形图等资料。 9. 1. 2 1:10000野外查证应准备如下资料: a) 1:5000遥感影像图; b) 1:5000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图; c)相关地形图等资料。

9.2.1进一步完善解译标志,对室内解译存在疑问的地质灾害及孕灾地质背景要素进行实地调查4371.84平米,四层中学教学楼框架结构(计算书、建筑、结构图),对 初步解译成果进行系统的检查、修改和完善 9.2.2对室内解译遇到的不能解决的地质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确定地质灾害的类型、边界范围、形态 特征、规模大小和危害程度

9.3.1查证路线应重点布置在解译出的地质灾害分布较为集中地段、室内解译不能确定地段、解译标 志不甚明显地段、综合分析存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地段、现有交通可达地段。 9.3.2首先选择典型地段进行解译标志及初步解译成果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个工作区的查证;验 证时,应确认是否为地质灾害,然后再核定地质灾害的边界范围、形态特征、规模大小、运动方式和危 害程度等要素, 9.3.3对典型地质灾害及其孕灾地质背景,应采用摄像或拍照的方式,作为与遥感影像对照、说明地 质灾害特征的依据。

9.4.1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对于解译效果好的地段以点验证为主;对于解译效果 中等的地段应布置一定代表性路线追索验证;对于解译效果差的地段以面验证为主。 9.4.2野外查证图斑数量不小于解译图斑总量的10%,有疑问的图斑进行100%野外查证。 9.4.3野外查证时应按附录D逐一完善解译结果,填写野外实地验证情况,不应遗漏主要调查要素。

野外查证结束后,应及时进行野外资料整理,根据查证后的解译标志进行地质灾害及孕灾地质背景 的详细解译,修改初步解译成果,对遗漏的地质灾害进行补充,使解译成果完整、客观、全面、准确地 反应调查区内的地质灾害状况。对调查中存在的不足或遗漏的问题,应及时安排野外补充工作或现场解 译验证。

10.2.1区域地质环境遥感调查图

10.2.2地质灾害分布遥感调查图

以编制好的地理底图为基础, 依次叠覆符号化的地质灾害点类型、分布及规模等DB42∕T 1534-2019 高强热轧带肋钢筋应用技术规程,形成地质灾害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