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07-2018 崩塌监测规范(试行)

T/CAGHP 007-2018 崩塌监测规范(试行)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AGHP 007-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34578
免费资源

T/CAGHP 007-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 007-2018 崩塌监测规范(试行)简介:

"T/CAGHP 007-2018 崩塌监测规范(试行)"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CAGHP)制定并发布的一项行业规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和规范崩塌灾害的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崩塌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这个规范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监测对象:明确了崩塌灾害的监测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山坡、路堑、隧道开挖面等可能产生崩塌的区域。

2. 监测内容:规定了崩塌监测应包括的各个方面,如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诱发因素等。

3. 监测方法:提出了适合崩塌监测的多种技术手段,如地面测量、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位移监测、裂缝监测等。

4. 数据处理与分析:规范了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方法,以及如何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灾害风险评估。

5. 监测报告:规定了监测报告的编制要求,包括监测结果、分析结论、防治建议等内容。

6. 监测网络与信息化建设:倡导建立崩塌监测网络,推动监测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监测效率。

该规范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提升我国崩塌灾害的预防和治理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是试行规范,可能在实施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T/CAGHP 007-2018 崩塌监测规范(试行)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文件中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 SL21降水量观测规范

下列术语及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T/CAGHP007—2018 3.6 监测频率monitoringfrequency 单位时间内的观测次数。 3. 7 变形监测deformationmonitoring 对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土体与其上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移、沉降、隆起、倾斜、挠度 裂缝等微观、宏观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周期性的或实时的观察、测量。本标准变形监测包括地表 绝对位移、裂缝相对位移、深部位移、地面倾斜等。 3.8 裂缝相对位移relativedisplacementofcrack 裂缝两侧岩土体的相对位置变化量及方向,包括张开或闭合、水平错动、垂直下沉等。 3.9 地表绝对位移groundabsolutedisplacement 致灾体上的监测点相对于其外部的某一(或多个)固定基准点三维坐标的变化。可通过监测点 三维变形位移量、位移方位与变形速率等来反映。 3.10 地面倾斜groundinclination 地面的倾斜方向和倾角变化。 3.11 深部位移deepdisplacement 本标准指地表一定深度范围内岩土体的水平向位移量及方向。 3.12 应力监测stressmonitoring 采用监测仪器对岩土体内部的应力变化或岩土体与人工建筑体之间的应力变化进行监测的技 术与方法。 13 简易监测 simpledetection 借助于普通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简易的量测方法,对致灾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进 观察和量测,达到监控地质灾害活动的目的。常用的简易监测方法有埋桩法、埋钉法、上漆法和贴 法等。 14 埋桩法buriedpilemethod 横跨裂缝两侧设置标识桩,用钢卷尺定期测量桩之间的距离,用以了解地质灾害变形活动过程。 15 钻孔倾斜仪boringinclinometer 测量钻孔倾斜方向及倾斜角度的仪器.以了解

L03S001 建筑给水T/CAGHP0072018

4.2.1监测目的是掌握致灾体变形的时空动态,为预警预报及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等提供依据。 4.2.2监测任务是按需求获取致灾体地表和地下变形动态、应力状态、地下水及环境要素动态变 化综合分析判定其变形发展趋势

4.2.1监测目的是掌握致灾体变形的时空动态,为预警预报及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等提供依据。

4.3.1崩塌监测内容一般包括变形监测、应力监测和影响因素监测等 4.3.2变形监测一般包括地表绝对位移、裂缝相对位移、地面倾斜、深部位移及建(构)筑体变形等 监测。 4.3.3应力监测一般包括岩土体应力、防治工程(如预应力锚索、预应力锚杆等)受力等监测。 4.3.4影响因素监测一般包括降水量、地下水位、工程活动等监测。 4.3.5监测过程中,应定期开展宏观巡查。宏观巡查内容及方法见附录B。

崩塌的监测范围包括致灾体地表裂缝及被裂缝切割形成的各块体,地下软弱岩层或结构面 区、崩場底座及尚塌堆积体斜坡

致灾体具有一定的调查资料、变形迹象,且具备监测人员和监测仪器设备能够到达的交通 施工、运行条件。

表1前塌险情等级划分

表2崩塌规模等级划分

表3崩塌监测等级划3

4.6.3地质环境条件特别复杂时,或工程施工期间、应急处置期间,可将监测等级提高一级。 4.6.4一级监测应采用仪器设备监测;二级监测宜采用仪器设备监测;三、四级监测可采用简易监测 4.6.5一级监测应选择变形、应力、影响因素等综合监测内容或布置多条监测部面;二级监测宜选 择变形、应力、影响因素等综合监测内容,至少布置一条监测部面;三、四级监测宜以变形监测为主, 可在裂缝变形明显等部位分散布点

4.7.1根据致灾体变形发展趋势,分为初始变形监测阶段、匀速变形监测阶段、加速变形监测阶段 和破坏变形监测阶段 4.7.2根据工程防治进度,分为调勘查监测阶段、工程施工监测阶段和工程运营监测阶段。 4.7.3监测工作宜贯穿于各监测阶段,保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

崩塌监测工作一般应按图1所示的流程开展

图1崩塌监测工作流程

5.1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5.1.1资料收集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崩塌类型、边界、规模、空间形态、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影响范围、危害对象、变形特征等 资料; b) 工作区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水文地质条件等区域 地质环境资料; c) 工作区大比例尺地形图、地质图、交通图等; d)工作区已有的国家三角网、水准点数据; e) 工作区钻孔、探槽、探井、平、物探等勘查资料,岩土体物理力学试验资料,模拟资料及综 合评价资料;

a)崩塌类型、边界、规模、空间形态、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影响范围、危害对象、变 资料; b) 工作区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水文地质条 地质环境资料; c) 工作区大比例尺地形图、地质图、交通图等; d) 工作区已有的国家三角网、水准点数据; e) 工作区钻孔、探槽、探井、平碉、物探等勘查资料,岩土体物理力学试验资料,模拟 合评价资料; f) 工作区已有监测站点和监测数据 5.1.2 现场踏勘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详见附录C): a) 崩塌类型、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b) 崩塌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结构类型; e 崩塌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d) 崩塌变形发育史; e) 崩塌成因的诱发因素; f) 崩塌可能的运动方式和轨迹及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 g) 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类型和规模

)工作区已有监测站点和监测数据

a) 崩塌类型、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b) 崩塌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结构类型; C 崩塌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d) 崩塌变形发育史; e) 崩成因的诱发因素; D) 崩塌可能的运动方式和轨迹及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 g) 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类型和规模

5.2.1监测内容应根据崩塌类型、监测等级,分监测阶段选择。 5.2.2崩塌监测内容应以裂缝相对位移、地表绝对位移等变形监测为主;倾倒式崩塌宜选择地面倾 斜、岩体应力监测;鼓胀式崩塌和具有明显滑动带的滑移式崩塌宜选择降水量、地下水位和深部位移 监测。 5.2.3倾倒式崩塌宜按表4选择监测内容;滑移式崩和鼓胀式崩塌宜按表5选择监测内容;拉裂 式崩塌和错断式崩塌宜按表6选择监测内容。 5.2.4调勘查监测阶段的监测内容,应以地表绝对位移、裂缝相对位移等变形监测为主,并根据崩 竭类型增加应力、影响因素等监测内容;工程施工监测阶段的监测内容,还应结合工程措施,增加防 治工程受力等监测内容,工程运营监测阶段,应充分利用工程施工监测阶段的监测点,监测内容同工 程施工阶段一致。 5.2.5初始变形监测阶段、匀速变形监测阶段,监测内容应以变形监测为主;加速变形监测阶段、破 环变形监测阶段,可视施工条件增 MA

5.3监测方法及精度选择

5.3.1监测方法应根据监测内容、场地环境条件及施测方式等综合确定,监测方法应简单易行。 5.3.2宜选择自动化监测、实时监测方法。 5.3.3未安装监测设备时,可采用埋(钉)法、贴片法、贴纸法等简易观测方法对地表及建(构)筑 物裂缝进行监测 5.3.4变形监测、应力监测、影响因素监测宜采用的监测方法见表7。 5.3.5不同监测等级宜采用不低于表7所示的监测精度

5.4.1监测仪器应能满足表7所示精度和致灾体变形等所需量程。 5.4.2监测仪器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防风、防雨、防潮、防震、防雷、防腐等对环境的 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 5.4.3监测仪器应具有检定合格证和相应的标定资料。 5.4.4监测仪器设备宜具有自检、自校功能,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和较低的功耗。 5.4.5变形监测、应力监测影响因素监测等宜按表8选择监测仪器设备

5.5.1监测网应根据崩塌的地质特征、变形特征、施测条件等综合布置,由监测部面和监测点组成。 监测部面、监测点布置应以能够充分控制致灾体整体变形为原则。 5.5.2监测网应能控制致灾体整体变形和各块体的差异变形,同时宜兼顾崩塌底座及崩塌堆积体 斜坡变形。

屋面工程施工专项方案编制指南表7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致火体外围稳定岩土体上,数 5.7.3裂缝相对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控制性裂缝中部及两端,且尽可能位于监测剖面上,每条裂缝 最少应有1个三向位移监测点(包括垂直裂缝方向、平行裂缝方向和重力方向)。 5.7.4深部位移监测点应充分利用钻孔、平碉、竖井等勘探工程,布置在崩滑移面(带)、下伏软弱 岩层、软弱夹层、采空区等部位,且尽可能和地表绝对位移监测点相对应。 5.7.5地面倾斜监测点应布置在倾倒式崩塌、拉裂式崩塌的临空面顶部等倾斜角变化最大部位。 5.7.6岩土体应力监测点应充分利用平碉等勘探工程,布置在崩塌底座与崩塌接触面、下伏软弱岩 层、软弱夹层、采空区等应力相对集中或变化较大部位。 5.7.7地下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致灾体中、后部,且尽可能和深部位移监测点相对应。 5.7.8降水量监测点一般应布置在致灾体后部或附近 5.7.9防治工程受力监测点应结合预应力锚索(杆)等防治工程措施布置,数量应不低于防治工程 (锚索、锚杆等)总量的5%,监测点应能控制整个防治区,形成纵、横监测部面。 5.7.10建(构)筑物变形监测应布置在变形量、变形速率较大的裂缝等部位。 5.7.11 一、二级监测点数量宜按表9的要求选取,变形明显加大时可在相应部位增加监测点

表9监测网点布置要求

监测设计书应包括任务来源、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崩塌概况、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及 精度、监测仪器、监测频率、监测网点布设、监测工程施工与仪器安装要求等内容联锁型路面砖路面施工及验收规程CJJ 79-98,并附监测系统平面 图、剖面图等附图、附表。监测设计书提纲见附录D

6.1.1不同监测阶段的变形监测、应力监测、影响因素监测频率宜按表10、表11

a)监测数据变化较大、变形速率加快或致灾体出现险情时; b) 雨季或汛期; c) 防治工程施工可能对致灾体产生扰动时; d)应急处置过程中,宜采取实时监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