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420-2017 低碳建筑(运行)评价技术导则

DB11/T 1420-2017 低碳建筑(运行)评价技术导则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1/T 1420-201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2.4K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33699
免费资源

DB11/T 1420-2017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T 1420-2017 低碳建筑(运行)评价技术导则简介:

DB11/T 1420-2017《低碳建筑(运行)评价技术导则》是中国北京市的地方标准,该标准主要针对建筑物在运行阶段的低碳性能进行评价。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通过优化设计、绿色施工和有效运行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的建筑。

该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评价原则:强调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实现建筑运行阶段的低碳化。

2. 评价对象: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的运行阶段。

3. 评价指标:包括能源消耗、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废弃物管理、室内环境质量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

4. 评价方法:规定了数据采集、计算方法、评价等级等详细步骤,确保评价的公正和准确。

5. 评价程序:从申请、准备、现场评价、报告编写到结果确认的完整流程。

6. 改进措施:对于评价结果不达标的情况,导则还提供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建议,以帮助建筑达到低碳目标。

通过这个导则,可以对建筑的运行阶段进行量化评价,推动建筑行业向低碳、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B11/T 1420-2017 低碳建筑(运行)评价技术导则部分内容预览:

2017—10—01实施

2017—10—01实施

DB11/T 14202017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震、王晓涛、高彩凤、李怀、赵宝、韩建军、吴剑林、张时聪。

JJG(建材) 107-1999 透气法比表面积仪检定规程DB11/T 14202017

碳建筑(运行)评价技术导则

本标准规定了运行阶段的低碳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已完成竣工验收 用建筑评价工作

DB11/T 14202017

将被评价建筑的活动水平数据乘以相应的碳排放因子,计算得出的被评价建筑年单位面积碳排放强 度,单位kgCO,/m·a

将被评价建筑的活动水平数据乘以相应的碳排放因子,计算得出的被评价建筑年单位面积碳抖 单位kgCO,/m·a

本标准仅针对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进行评价,不考虑建筑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如生产、运输、建 造、改造和拆除阶段的碳排放。 本标准适用于已完成竣工验收,投入使用一年以上的住宅、办公、商业和酒店建筑。 本标准应以民用建筑单体为评价对象。评价时,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被评价建筑 折属工程项目的总体指标进行评价。 本标准碳排放评价范围包括为被评价建筑服务的供暖、供冷、照明、生活热水等系统能耗产生的 氧化碳排放。 被评价建筑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建筑面积大于500m; 70%以上建筑面积有供暖设施; C) 办公建筑使用率超过60%;其它各类建筑应能证明其超过60%的面积已经投入正常使用: 每周使用时间超过40小时; e)居住建筑户入住率达到70%以上。

低碳建筑(运行)评价技术指标体系包含碳排放强度、节能、绿化及管理措施四项准则层内容,16 项指标层内容。详见表1。

低碳建筑(运行)评价指

6.1.1建筑基准碳排放强度

DB11/T 14202017

表2供暖基准碳排放强度

表3建筑基准碳排放强度(除供暖外)

6.1.1.1混合功能建筑基准碳排放强度

DB11/T 14202017

6.1.1.2特殊功能区域

特殊功能区域是指服务功能与建筑主体功能区域不一致,且碳排放水平与所在建筑主体功能区域差 别较大的区域,如数据中心、健身房、游泳池、餐饮、洗浴等区域。对于特殊功能区域,如果能够提供 正明材料,对这些特殊功能区域能源消耗单独计量,可将该部分的碳排放从该建筑的总碳排放中扣减, 面积也应相应减去。

6.1.2实际碳排放强度

建筑运行期间的实际碳排放包含建筑消 生直接碳排放和电力消耗隐含的间 接碳排放。采用基于活动水平和碳排放因子的计算方法进行核算,即式(3) 错 误 ! 未 找 到 引 用 E 源。 (3) 式中: i一一能耗类别,如电力、天然气、热力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年消耗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计算方法见式(4),单位为千克二氧化 碳每年(kgCO/a); A一一实际建筑面积,单位为平米(m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4) 式中: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活动水平数据,即年消耗能源i的总量,电力:单位为千瓦时(kWh);天 然气:单位为立方米(m²);热力:单位为吉焦(GJ);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能源的碳排放因子。 注3:活动水平数据应根据被评价建筑的能源台账获得。能源碳排放因子应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新发布的 《中国公共建筑运营单位(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的规定计算获得,建筑主要消耗能源的 碳排放因子取值见附录A。

6.1.3实际碳排放强度修正

5.1.3.1 可依据修正公式进行修正。各类公共建 筑标准使用强度如下: 办公建筑:年使用时间2500小时,人均建筑面积10m²; 宾馆酒店建筑:年平均客房入住率50%,客房区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比例70%

超市建筑:年使用时间5500小时; 百货/购物中心建筑:年使用时间4570小时: 一般商铺:年使用时间5000小时。

2办公建筑实际碳排放强度应按式(5)~(7)

DB11/T 14202017

E=E.xα,×α (8) H, α, =0.4 +0.6× (9) H R αz=0.5+0.5×

!未找到引用源。 修正后的宾馆酒店建筑实际碳排放强度,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每平米 g CO /m a) ;

JB11/ 114ZUZU 为本标准第6.1.2节计算得出的宾馆酒店建筑实际碳排放强度,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每平 米每年(kgCOz/m²·a): αi一一入住率修正系数; H一一宾馆酒店建筑年实际入住率; 宾馆酒店建筑年平均客房入住率,取值0.5;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α2一一客房区面积比例修正系数; R一一实际客房区面积占总建筑面积比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建筑基准碳排放强度应按式(11)、式(12)

E,=E,Xα, (11) H. α; = 0.3 + 0.7 × (12) H 式中: E一一 修正后的商场建筑实际碳排放强度,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每平米每年(kgCOz/ma); E,一一为本标准第6.1.2节计算得出的商场建筑实际碳排放强度,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每平米每 年(kgCO2/m²·a); Ho 商场建筑标准使用时间。超市:5500h/a;百货/购物中心:4570h/a,一般商铺:5000h/a

E,=E,Xα, (11) H. α, = 0.3 + 0.7 × (12) H 式中: E一一 修正后的商场建筑实际碳排放强度,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每平米每年(kgCOz/m·a); E一一为本标准第6.1.2节计算得出的商场建筑实际碳排放强度,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每平米名 年(kgCo/m·a); Ho. 商场建筑标准使用时间。超市:5500h/a;百货/购物中心:4570h/a,一般商铺:5000h/

6.1.4 碳排放强度相对值

计算建筑碳排放强度相对值时,应先分别计算建筑运行阶段基准碳排放强度与实际碳排放强 按式(13)计算获得:

n.= Er 式中:

Nr = r E. 式中:

DB11/T 14202017

E一一被评价建筑实际碳排放强度(或修正后的实际碳排放强度),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每平米 每年(kgCO2/m·a); Ep一一被评价建筑基准碳排放强度,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每平米每年(kgCOz/m²a)。 碳排放强度以一个完整的日历年或者连续12个日历月的累积值计

6.2.1居住建筑基准碳排放强度

放强度应按照式(14)计算

6.2.2居住建筑实际碳排放强度

6.2.3居住人数修正

当住户实际居住人数大于3人时,由供暖外的各类能源消耗所导致的基准碳排放强度应按式 行修正:

居住建筑碳排放强度相对值n.的计算方法同第6.1.4节式( .3节能、绿化和管理措施项

6.3节能、绿化和管理措施项

表4节能、绿化和管理措施项评价条文

DB11/T 14202017

表4节能、绿化和管理措施项评价条文(续)

DB11/T 14202017

DB11/T 14202017

碳排放强度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DB64∕T 003-1991 引洪漫地工程技术标准,对被评价建筑运行年碳排放量进行核算,根据核算结果评分;其 余低碳措施项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进行评分。 定量评价部分分值具体算法见表5。

评审方式分为文件资料评审和现场评审,由专家组对申报文件资料进行初步评审,确定其得分 价星级要求,对有疑问部分提出补充资料要求。其后由专家进行现场评审,查阅现场情况及相关 料。

评审单位宜参考附录B和附录C的内容及格式编制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取值

JGJ∕T 466-2019 轻型模块化钢结构组合房屋技术标准表A.1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取值

DB11/T 1420201F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低碳建筑(运行)评价报告书格式 低碳建筑(运行)评价报告书 报告书编号 评价机构名称(加盖公章) 年月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