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357-2019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评估规范

DB34/T 3357-2019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评估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4/T 3357-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7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2034
免费资源

DB34/T 3357-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4/T 3357-2019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评估规范简介:

DB34/T 3357-2019 是安徽省的地方标准,全称为《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评估规范》。该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企业如何通过智能化和数字化手段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

这个标准详细定义了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流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智能装备与系统:评估工厂中使用的自动化设备、机器人、物联网系统、智能制造软件等的智能化程度和效率。

2. 生产过程智能化:考察生产计划、排程、执行、监控等环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3. 资源优化与管理:评估工厂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和优化算法实现物料、能源、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4. 质量控制与追溯:考察工厂的质量管理系统如何实现全程追溯,保证产品质量。

5. 服务创新与用户体验:评估工厂在售后服务、客户关系管理、用户体验等方面的数字化程度。

6.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考虑在数字化转型中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尊重和保护用户的隐私。

7. 绿色与可持续性:评估工厂在节能减排、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表现。

通过这个标准,企业可以清晰地了解自身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水平,找到提升的方向,同时也可以为政府、研究机构和投资者提供参考,评估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效果。

请注意,由于我是一个,对于具体标准的细节可能无法提供实时更新,如果你需要最新的标准内容,建议查阅最新的标准文本或者相关专业资料。

DB34/T 3357-2019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评估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DB34/T33572019

竞争力评估主要包括: a) 通过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的建设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力,包括但不限于质量提升与客户满 意、业务效率、财务及创新能力等内容。 b) 竞争力要素的当前水平; c) 竞争力要素与建设前对比情况; d) 竞争力要素与省内中级水平的对比情况; e 竞争力要素与省内高级水平的对比情况; f) 竞争力要素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

6.8.2质量提升与客户满意指标

【贺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4年)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产品生产一次合格率; b) 产品生产平均周期; c) 客户订单平均响应速度; d) 客户订单变更响应速度; e) 产品交付平均周期; f) 客户异议平均处理时间; 产品理赔率水平。

6.8.3业务效率指标

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生产财期率水平; b) 综合材料利用率水平; c) 设备综合效率水平; 产能利用率水平; d e) 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

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财务预算精准率; b) 财务决算速度水平; c) 库存周转率水平; d)资金周转率水平。

6.8.5创新能力指标

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新产品研发周期水平; b) 新产品产值率水平; 创新方案提交及时率及采用率水平; d)科技成果转化率水平。

DB34/T 33572019

7.1.1评估指标体系应与本标准评估内容的层次结构相对应 7.1.2本标准的一级评估内容应包括:顶层规划、企业建模、基础建设、数字化生产线、数字车间、 智能工厂、经济和社会效益、竞争力。 7.1.3本标准的二级评估内容应包括:对应于顶层设计的顶层设计的内容等,对应于企业建模的产品 没计建模等,对应于基础建设的厂区规划等,对应于数学化生产线的柔性生产等,对应于数学车间的仓 储与物流系统等,对应于智能工厂的协同制造等,对应于竞争力的质量提升等,对应于经济和社会效益 的利润率、品牌价值等。 7.1.4评估指标应能够表征和抽象评估内容,并充分反映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内涵、特征和需求。 各下级表征性指标能够较好地支撑和反映其上级指标的表征内涵。需去除重复性指标、难于采集数据的 指标、缺乏分析价值的指标。 7.1.5一般情况下,为提高可操作性,各行业最终确定并用于实际测评的评估指标体系应在满足应用 需求的前提下尽量简化

按照行业或企业的特色,基于本标准的基本原则与框架、评估内容,细化指南,选择、修订 古内容,对部分评估内容进行必要调整、补充或细化。 依据修订后的各级评估内容,设置相对应的各级表征性评估指标,并对照本标准各级评估内 次结构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包括但不限于: a 各行业一级指标的权重原则一致,二级指标的权重建议行业间相互借鉴,三级以下指标的权重 可按照行业企业的特色和需求分别进行设置;需考虑指标对落实行业企业战略、支撑业务发展 的相对重要程度; b) 在考核指标权重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安徽地区经济状况和产业布局规划等相关内容,需考虑指标 与行业企业智能制造水平与能力、效能与效益的基本现状,未来发展重点和引导方向的关联和 匹配程度; 可采用专家调研法、德尔菲法(Delphi)、层次分析法(AHP)或网络分析法(ANP)等进行辅助 决策:权重设置结果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7.3. 2底层指标评分

包括但不限于: a) 采用专家直接打分法进行底层指标评分; D 通过分析安徽区域行业的基本情况,确定行业的阀值,即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通过专家 打分作为指标评估数据的指标评分值; C)定性评估数据由专家直接打分,分值可以是一区间值作为底层指标值。

包括但不限: 采用专家直接打分法进行底层指标评分; D 通过分析安徽区域行业的基本情况,确定行业的阀值,即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通过专家 打分作为指标评估数据的指标评分值; C)定性评估数据由专家直接打分,分值可以是一区间值作为底层指标值。

DB34/T33572019

包括但不限于: a)在底层指标评分基础上,底层指标以上各级指标的得分可通过加权求和得出。 b) 上级指标得分可由其各子指标得分加权求和得出。 c 最终总分可由各一级指标得分加权求和得出。

7.4综合评估分析方法

7. 4. 1 水平与能力评估

包括但不限于: a)综合评估分析是将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设分为水平和能力两个维度进行评估,如图5所示。 b)水平与能力评估分析可采用如下步骤: 通过分析安徽区域行业的基本情况,确定行业的阀值,即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通过专家 打分作为各底层指标表征的水平与能力级别: 基于底层指标,通过加权求和方确定底层指标以上各级指标的水平与能力级别,并依次类推: 对企业在基础建设、数字化生产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方面的水平与能力级别及其相互关系 进行逻辑性和合理性校验,并做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正; 基于水平与能力级别,对企业智能制造发展阶段进行判断,得到水平与能力的总体评估结论,

7.4.2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估分析

危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分两个维度进行评估,

图5水平与能力评估分析框架

DB34/T 33572019

DB34/T 33572019

图6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估框架

b)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估分析采用如下步骤: 根据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当前水平,与省内中级、省内高级,省内高级分别进行对比, 确定效率与效益评估各底层指标的水平层次; 各底层指标水平,通过加权求和方法确定底层指标以上各级指标的水平层次,并依次类推; 对企业在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水平层次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逻辑性和合理性校验 并做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正; 基于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水平层次,对企业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效能与效益总体 水平层次进行判断,得到效率与效益评估结论。

7.4.3总体评估分析

总体评估分析分为两个维度进行评估,如图7所

总体评估分析采用如下步骤: 对企业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的建设成果进行最终评判GB 23441-2009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应综合分析水平与能力评估以及效率 效益评估的情况和结论

DB34/T33572019

水平与能力评估结论可将企业整体归于两化融合某一发展阶段,并确定其在各主要评估方面的 水平与能力级别。 效率与效益评估结论可将企业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总体效率与效益水平归于初级水平、省内中 级、省内中级,省内领先的某一层次。在此基础上,可依据企业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水平与能 力评估以及效率与效益评估的结论,制定一定的综合水平判定规则,并做出最终评估结论,确 定企业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总体水平。 可将企业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总体水平分为:初级水平、省内中级、省内高级、省内领先四个 层面。 各行业企业可依据自身特色和需求,对最终评估结论及相应综合水平判定规则进行必要定制。

7.5综合水平判定规则

水平与能力级别判定规则 基础建设水平与能力级别可参照下列规则进行判定: 1)基础建设初级: 顶层规划内容空洞; 信息化规划没有引起重视; 设备设施数字化程度不高: 产品建模信息不完整; 厂区分布规划不健全,厂区布置存在部分不合理; 物流传输规划不完整; 信息化、工业化人员配置不充分; 环境、安全、能耗等监测点覆盖率较低。 2)省内中级: 顶层规划内容完整; 信息化规划内容完整; 设备设施数字化覆盖率及控制先进性一般; 产品建模信息不完整; 厂区分布基本合理; 物流传输规划不完整; 信息化、工业化人员配置基本充分,但仅限于日常维护,系统建设能力不足; 环境、安全、能耗等监测点覆盖率一般。 3)省内高级: 息服务平台 顶层规划内容完整,基本适宜公司的发展; 信息化规划内容完整,与顶层规划基本适宜; 设备设施数字化覆盖率及控制先进性; 产品建模信息完整; 厂区分布进行了规划,布置基本合理; 物流传输规划完整; 信息化、工业化人员配置基本充分,可以进行部分的项目建设; 环境、安全、能耗等监测点覆盖率较广,基本可以做到安全环保与能源的可控 4)省内领先: 顶层规划内容完整,适宜公司的发展方向与战略: 信息化规划内容完整,与顶层规划适宜,人员信息化意识较强,信息化实施有

DB34/T 33572019

设备设施数字化,控制水平较高,可以实施生产现场无人操作; 产品建模信息完整,设计资料完整: 厂区分布进行了建模,厂区分布合理,设备布置有序,可以体现精 物流传输规划完整,物流传输适宜有序; 信息化、工业化人员配置基本充分,可以进行项目建设; 环境、安全、能耗等监测点覆盖率较广,可以做到清洁及绿色生产 数字化生产线水平与能力级别可参照下列规则进行判断 1)初级水平: 柔性制造能力极弱; 生产现场数据采集量有限,控制较少; 人机交互方式较少; 生产控制中信息化使用程度低; 2)省内中级水平: 柔性制造能力较低; 生产现场有一定的数据采集量,但控制有限: 人机交互方式中要集中在控制室; 生产控制中信息化使用程度一般; 3)省内高级水平: 有一定的柔性制造能力; 生产现场数据采集量充分,可以实现在线控制: 人机交互方式基本充分; 生产控制中信息化使用程度较好; 4)省内领先水平: 柔性制造能力强; 生产现场数据采集量充分,控制充分,可以实现无人操作。 人机交互方式充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生产情况: 生产控制中信息化使用程度高; 数字车间水平与能力级别可参照下列规则进行判断 1)初级水平: 敏捷制造能力极弱; 物流与仓储系统集成度较少; 生产制造系统部署模块不全面: 2)省内中级水平: 敏捷制造能力较差; 物流与仓储系统集成度一般; 生产制造系统部署模块全面,但各模块的开发度一般; 制造执行系统与现场生产控制系统集成度一般; 3)省内高级水平: 敏捷制造能力较好; 物流与仓储系统集成度较充分; 生产制造系统部署模块全面,各模块的开发度较好; 制造执行系统与现场生产控制系统集成度较好;

DB32∕T 3918-2020 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交付标准DB34/T33572019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