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039-2022 中深层地热供热技术规范 水热.pdf

DB11T 2039-2022 中深层地热供热技术规范 水热.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5 M
标准类别:城建标准
资源ID:13655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T 2039-2022 中深层地热供热技术规范 水热.pdf简介:

DB11/T 2039-2022《中深层地热供热技术规范》是一部关于中深层地热能利用的行业标准,其中的"水热"部分主要指的是地热能通过水介质进行传输和利用的技术。

水热系统是地热能利用的一种常见方式,它的工作原理是:首先,通过地热井从地下开采出温度较高的地热水,这些水富含地热能。然后,这些地热水被送到地热热泵的蒸发器中,吸收热量后变得更热,再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户的供暖系统中,为建筑提供供暖。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地热水经过热量交换后温度降低,会在热泵的冷凝器中被冷却,这部分冷却水再返回到地下,完成一个循环。

水热系统具有环保、高效、可持续的特点,可以有效利用地热资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同时对环境影响较小。DB11/T 2039-2022中的技术规范详细规定了中深层地热供热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

DB11T 2039-2022 中深层地热供热技术规范 水热.pdf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 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GB/T7778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性分类 GB/T11615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50194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 GB5024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838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 CJJ28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T34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 CJJ138城镇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程 DZ/T0260地热钻探技术规程 JGJ3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JGJ4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5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NB/T10099地热回灌技术要求 NB/T10266地热井钻井工程设计规范 NB/T10269地热测井技术规范 NB/T10272地热井口装置技术要求 NB/T10273地热供热站设计规范 NB/T10711地热管网设计规范 NB/T10713地热管网施工验收规范 SY/T0026水腐蚀性测试方法 SY/T0600油田水结垢趋势预测方法 DB11/T852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DB11/1066供热计量设计技术规程

DB11/T2039—2022

DB11/T1956地热动态监测规范

山煤集团蒲县300万吨选煤厂受煤坑至原煤储煤场专项工程施工方案.doc4.1地热供热工程前期策划应与供热规划、节能规划、能源规划、再生水规划相协调。 4.2 地热供热工程承担单位在勘查、设计、施工安装、运维等方面应具有相应的技术能力。 4.3 地热供热工程设计方案应符合安全可靠、绿色低碳、高效节能、经济合理、精细智能的要求 4.4 地热供热工程应选用兼具高效节能设备和绿色环保材料。 4.5 地热供热工程施工前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和中深层地热能勘查。 4.6地热供热工程应进行地质资料的汇交。

5.1.1地热资源勘查应符合GB/T11615的规定,收集建设场地、地下空间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地热 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基本资料。 5.1.2应根据建设场地和地质条件确定相应的补充地热地质工作。 5.1.3应编写中深层地热开发利用评价报告,内容参照附录A。

.2.2热源系统场地状况调查内容应包括: a)场地规划面积、形状及地形地貌特征; b)场地内既有建筑物和规划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及其分布、基础型式及埋深; C) 场地内既有树木植被、池塘、排水沟及架空输电线、市政管网、交通设施、历史文化遗迹、电 信电缆的分布及规划综合管线分布; d)场地内既有的、计划修建的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及其理深; e)交通道路状况及施工所需的电源、水源情况。 5.2.3地热站和配套设施建筑空间调查内容应包括:

a 建筑空间与热源系统之间的管线长度和构筑物情况; b) 建筑空间面积、层高、承重能力、隔音水平、防水性能; C) 配电室、配电系统、给水排水情况,

5.3中深层地热资源勘查

DB11/T2039—2022

5.3.1勘查范围为地热供热工程建设场地及周边地区,地热资源成矿机理、资源赋存条件及资源储量 基本清楚。集中地热供热项目地热资源地质勘查应达到GB/T11615的可行性阶段或以上,资源储量应 不低于探明的级别;分散地热供热项目地热资源地质勘查应达到地热资源勘查预可行性阶段或以上,资 源储量应不低于控制的级别。 5.3.2综合分析地热资源质量、资源储量、分布等条件,提出合理可行的开发利用方式。集中地热供 热项目,流体温度宜不低于50℃,地温梯度宜不小于3℃/100m,并易于回灌;不符合或部分符合上述 条件的地热田(或开采区)宜进行分散地热供暖。 5.3.3地热回灌区应查明地温场的承载力或区域允许的最大回灌量与回灌温度,不产生热突破。 5.3.4根据采灌方案及地热地质条件确定地热井数量及布局。开采井与回灌井应保持合理的间距,根 据地质构造、热储性质、回灌量、开采和回灌水温差等确定其间距,避免回灌水未达到增温目标而提前 进入开采井。回灌井数量依据开采量、回灌井的回灌能力及维持开采区采/灌平衡的需要确定。

5.4中深层地热供热开发利用评价

5.4.1评价地热开采规模与资源储量的关系。 5.4.2评价地热回灌规模与地温场的承载力或区域允许的最大回灌量及回灌温度的关系。 5.4.3对地热开采与回灌可能引起的区域地热水位、水质及温度等变化进行预测。 5.4.4评价地热开采与回灌引发地质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对可能引发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监测方案 5.4.5评价地热供热资源条件,确定采灌方案。

6.1.1地热供热工程的设计应根据探明地热资源储量和开发方案,结合近、远期供热负荷需求综合确 定,采灌强度应能保持地热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6.1.2地热供热系统应设置智能监控系统,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仿真系统及物联网等技 术,构建智能化供热体系。 6.1.3应综合考虑场地条件、资源条件以及经济性、系统能效、碳排放和供能稳定性等因素,选择高 效低碳辅助冷热源和设置蓄能系统。 6.1.4地热站建筑结构、电气、供暖通风、给排水的要求应符合NB/T10273的有关规定。 6.1.5当地热水中含有HS等有毒、可燃、易爆气体时,应进行气水分离和通风处理。 6.1.6地热站消防设计应符合GB50016、NB/T10273的有关规定。

6.2.1根据公式(1)计算地热开采量,根据供热总需求量、利用温差等系数计算

W 1.163×△t

DB11/T2039—2022 Q一一地热开采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h); W一一供热总需求量,单位为千瓦(kW); At一一利用温差,即地热水开采温度与回灌温度之差,单位为摄氏度(℃) 1.163一一系数。

回灌量应不大于区域能够接受的最大回灌量; 开采量不大于区域地热资源可开采量,

6.3地热开采和回灌设计

6.3.1地热开采后采用直接供热或梯级利用方式供热,宜采用热泵系统、储能等技术提高地热流体热 量利用率。 6.3.2地热开采只取热不耗水JG∕T 531-2017 市政工程及建筑用石英塑复合板材,地热尾水等量同层回灌,回灌地热流体应是未受污染的原水,温度宜 不低于25℃。 6.3.3地热回灌工程部署原则应按照NB/T10099要求执行,回灌试验应按照附录B程序进行。 6.3.4地热水样采集、化验与保存按照GB/T11615和GB50027的要求执行,地热储层含有其它气体 时,应按照相关规定取样检测

6.4.1地热井深度应达到同层回灌要求,开采热储与回灌热储为同一储层。 6.4.2地热井钻井工程设计按NB/T10266相关规定执行。 6.4.3开采井井深误差不大于1%。定向井的井斜、方位、垂深、全角变化率、靶心半径指标应达到设 计的要求。 6.4.4地热井测井按照NB/T10269执行。 6.4.5地热井录井按照DZ/T0260执行。 6.4.6依据录井、测井等结果确定套管下入位置,套管下入的深度应达到所要求的位置。下管技术措 施按照DZ/T0260要求执行。 6.4.7表层套管固井时,水泥浆应返至地表;技术套管宜采用“全封固”或“穿鞋戴帽”方式固井。 采用“全封固”方式固井时水泥浆应自管底返高至套管重叠段。采用“穿鞋戴帽”方式固井时,水泥浆 自管底返高应不低于500m,套管重叠段压入垂向深度不小于100m,候凝后应试压合格,否则应重新进 行挤水泥固井。尾管可采用一次固井或跟踪固井。 6.4.8洗井应做到水清砂净,含砂量不大于2%o;连续8h水温稳定;连续8h单位时间出水量基本稳 定,连续两次单位时间出水量之差小于10%。 4。文化现工亚

自管底返高应不低于500m,套管重叠段压入垂向深度不小于100m,候凝后应试压合格,否则应重新进 行挤水泥固井。尾管可采用一次固井或跟踪固井。 6.4.8洗井应做到水清砂净,含砂量不大于2%o;连续8h水温稳定;连续8h单位时间出水量基本稳 定,连续两次单位时间出水量之差小于10%。 6.4.9产能测试满足以下要求。 a)抽水试验应做3个落程,其中最大落程的延续时间不少于48小时;其余2落程稳定延续时间 为24小时。产能测试时应测量静态压力(静水位)、动态压力(动水位)、流体量、流体温 度,停泵后测量流体恢复压力。 b)热储水头高于地面的地热井,可采用放喷试验进行产能试验,方法和要求按GB/T11615执行。 6.4.10回灌井宜采用增灌工程技术措施。回灌井终孔直径不小于开采井终孔直径,回灌井可设计为分 支井或定向井,必要时采用酸化压裂等增灌技术。

6.4.9产能测试满足以下要求。

a人 2 抽水试验应做3个落程,其中最大落程的延续时间不少于48小时;其余2落程稳定 为24小时。产能测试时应测量静态压力(静水位)、动态压力(动水位)、流体量 度,停泵后测量流体恢复压力。 b)热储水头高于地面的地热井,可采用放喷试验进行产能试验,方法和要求按GB/T1161 6.4.10回灌井宜采用增灌工程技术措施。回灌井终孔直径不小于开采井终孔直径,回灌井可 支井或定向井,必要时采用酸化压裂等增灌技术。

泵室可利用地上、地下或半地下空间建设,优先利用地上空间。泵室净空高度不小于3m, 满足相关工作操作空间要求。泵室应满足通风要求GB∕T 27792-2011 层压复合垫片材料分类,应有防止地下水渗入和雨水浸入的措施

DB11/T2039—2022

保持泵室干燥。泵室内一角应设置集水坑,长宽高尺寸不宜小于600mm×600mm×600mm,泵室 内地面坡向集水坑。 b) )潜水泵、远程计量设备等用电及自动控制设备的控制柜可安装在地上泵室或地上控制室内,并 做好防雷接地措施。地下泵室内不能放置用电设备的配电控制柜。应在泵室顶设置满足提下泵 要求的吊装孔,孔径不宜小于600mm,孔中心与地热并中心对齐,加设盖板。 C) 1 地下泵室应在远离地热并一端,靠墙设置人孔,并安装钢制爬梯,以便人员进出。爬梯倾角不 得大于73°,并设置安全扶手,爬梯上部平台不宜小于1000mm×1000mm。半地下泵室应分隔 为地上、地下二部分,地上部分可参照地上泵室要求建设,地下部分可参照地下泵室要求建设, d)泵室的建筑形式以及最小尺寸示意图参见附录C、附录D和附录E。 12地热井口装置的设计按照NB/T10272执行。开采井的井口装置系统示意图参见附录F。回灌 的井口装置系统示意图参见附录G。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