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馆测量施工方案

体育馆测量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127.49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111350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体育馆测量施工方案简介:

体育馆测量施工方案是一个详细且系统性的计划,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1. 测量设计:首先,需要对体育馆的地形、地基、周边环境等进行精确测量,确定施工区域的平面布局和空间尺寸。这可能包括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设备。

2. 地质勘探:对施工场地进行地质勘探,了解土壤类型、地下水位、地下设施等情况,为地基处理和建筑物设计提供依据。

3. 结构设计:根据测量结果和体育馆的功能需求,进行结构设计,包括确定建筑的尺寸、形状、层数、结构类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

4. 施工图纸:根据设计结果绘制详细的施工图纸,包括基础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指导施工过程。

5. 施工准备:测量施工区域的尺寸和坐标,确定建筑物的定位和进出通道,为施工设备的布置和人员的调度提供基础。

6. 施工过程监控:在施工过程中,持续进行测量监控,确保建筑物按照设计图纸准确无误的建造。

7. 完成验收:施工完毕后,进行精确的测量验收,确保体育馆的尺寸、形状、功能等满足设计要求。

总的来说,体育馆测量施工方案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旨在保证体育馆的建设质量、安全和经济性。

体育馆测量施工方案部分内容预览:

保护好业主给出的高级控制点,并向外引侧。

测量人员对设计图纸要有全面、熟悉的了解,须校对建筑物轴线的几何关系,平、立、剖面及节点大样的几何尺寸、各层相对高程与总图是否对应;对墙、柱及梁等结构的尺寸进行校核,校核结构图与建筑图、设备图是否对应。

07援萨摩亚游泳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下(第七章至第十二章)1、场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1)、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2)、布设的平面控制网形应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

(3)、点位应选在通视条件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4)、桩位应用混凝土浇筑,并用钢管进行围护,用红油漆做好测量标记。

2、场区平面控制点的布设

首先将业主提供的高级控制点进行适当的加密,加密控制网拟采用附合导线按四等导线测量的要求进行测设,通过平差计算后得出加密控制点坐标。控制网布设(分两级):首级控制为中心十字型,它是本工程测量的依据。首级控制网包括了主要中心点和交点。二级控制为各工程控制线布设,二级控制的射线的延长线一侧与首级控制十字线相交,另一侧引至建筑物以外,从而达到保证两级控制网的精度衔接以及整个控制网的整体精度的目的,并为校核提供依据。

Ⅰ级控制网的桩点为直径0.5m的混凝土桩,埋深1m。桩顶标高为场地设计标高往下0.3m,桩顶部预埋100×100×6mm铁板,在铁板上设点。在桩顶面的角上设水准点,水准点高出铁埋件5mm。桩的周围设砖井,井壁高出自然地面30cm,加盖并在井的外圈设钢管护栏进行保护。

Ⅱ级控制网的桩点采用在现场结构内埋设钢板的方法留置,钢板顶部中心钉钻凹槽,涂红漆,周围设钢管护栏。

4、 控制网精度技术要求: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第7.2.13条,钢结构地脚螺栓中心允许偏差±5mm的要求最高,建筑物控制网的精度可按此限差进行推算。则可推倒出控制线中误差:

msi/(Si·n)=1/42000

mβi=±5″

(2)根据规范第7.2.14条,用2″级全站仪进行观测,角度观测的测回数为3次,测距数也为3次。

(3)根据业主提供的施工控制点,按附合导线测量方法,平差求得k1至k10各点坐标值,然后改正至设计坐标位置,改正后应复测检核。

(4)精密测k2、k5距离,相对中误差高于1/42000,然后改正,再复测检核。

(5)k1、k2、k3、k4点构成菱形网联测,施测按上述精度要求进行,平差后改正至设计位置,再复测检核。

(6)次级控制线根据施工需要用内分法加密。为避免预留洞穿梁,主轴线上加密控制点应在某一条南北轴线垂直距离1.5米处设置,并在该条南北轴线相应位置再设两个距轴线1.5米的控制点。

控制桩点的复测应定期进行,首级控制点也应3个月检查一次,如有变动应及时恢复,做好检查记录,记录填写应真实,签字齐全,具有可追溯性。

五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从业主提供的高精度水准点用精度为2mm的自动安平水准仪以附合线路法引测三等高程点到控制网桩点上的预设水准点上,附和导线闭合差控制在±12mm内。经平差后得出预设水准点高程,再以之为标准引测至施工现场,在结构柱上设置若干较高精度的基准点。楼层间的高程传递采用钢尺沿结构外皮垂直向上传递。用钢尺传递高程时,需使用标准拉力,钢尺应考虑温度、尺长、拉力等各项改正,要保证尺身的垂直度。每次传递必须以首层为基准,严禁层层传递。每个施测面至少要从三处同时向上传递,三个高程点较差在2mm之内,平均后再抄测其他点线。高程竖向传递的允许误差为±3mm/每层,±5mm/总高。

(一)、轴线的竖向投测:

1、用激光垂准仪投点,在主控制线上架设仪器,用一测回法转角测设南北控制线,与南北轴线上的投测点校核,如误差在限差之内,平均后投点、弹线。

2、轴线投测及传递的误差应符合表1

(二)、放样及细部放样

2、 在主控制线上量出与各南北控制线的交点,然后在交点上用一测回转角度投点,若较差不超限则取中,投点、弹线。

每条南北轴线测设一条弹出墨线的控制线,再在另一侧测设一条只弹出柱子相应处的墨线的控制线,两线量距校核。

根据内业计算数据,从南北控制线与控制线的交点量距,弹出柱子南、北两侧的控制线。

量距时如果温度较高或较低,应加温度改正。

二次结构线用相应控制线施测。

各细部放线的允许误差应符合表2

注:表2中各项误差均相对于控制轴线而言的。

为保证竖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对每层所需的标高基准点,必须正确引测,且在同一平面层上至少引测三个高程点,且其较差不应大于2mm,施工中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施工层的控制标高点。

±0.000以上的标高利用检定过的、并经温度、拉力和尺长三差改正的钢尺沿铅直线往上传递。基准点应用红漆明确标示,并标明相对于±0.000的标高。

混凝土柱、剪力墙上必须抄测建筑50公分或1米标高线,注意弹线误差,限差±2mm。标高线未经测量主管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涂去。

施工中传递高程的允许误差应符合表3

表3

(四)、施工过程中的技术保证措施

施工测量中应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即遵循主控制线—轴线—细部放线的原则,达到整体控制局部的目的。

施工测量过程中,应遵循步步有校核的原则即:在轴线投测前应先校测轴线控制桩准确无误后,再进行投测,投测后还应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查;施工层放线时,先校核轴线投测是否准确,再进行细部放线,细部放线完毕后,也应复核检查。

3、 熟悉图纸,先内业计算准确,制定好方案后再施测。

4、 为保证高程的准确性,每个施工层的高程点至少应传递三个,复核后较差在2mm以内,利用其平均高程引测水平线;引测水平线时,水准仪尽量安置在测点范围内的中心位置,并进行一次精密定平。

5、 施工中应坚持联合验线的原则以及步步验线的原则,先由施测人员内部校验,再由施工方的技术、质量、测量员共同验线,合格后由总承包方测量师协调监理、施工方测量主管验线。

通过对周边建筑沉降观测,了解支护体系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及时做出预测及处理措施,避免周边建筑意外情况的发生。

2)根据基坑周边的建筑物分布情况,沉降监测对象主要为如下几个:

基坑开挖上口边沿及基坑周边地表;

3)观测点选择与做法

基坑周边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测点沿基坑上口布置,可采用基坑位移观测点兼任,测点间距约为20m。横向测点垂直于基坑周边布置,离基坑较近时,测点间距2m,离基坑较远时,则测点间距可在5m。横向观测点垂直基坑设两排,布置范围视场地情况而定。

测点的做法:纵向测点为水平位移观测点兼任,采用水泥钉打入坡面散水面,并做上标记。横向观测点采用Φ30钢筋,打入地下约1m,用水泥砂浆固定并做好标记。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沿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及外墙布置,间距15m。若为砖墙则以长120mm角钢,在一端焊一铆钉头,另一端埋入埋入墙内于离地30cm处,并以1:2水泥砂浆填实(见图1);若为混凝土墙或柱,则用钢凿在柱或墙离地30cm处凿洞,将直径20mm以上的钢筋或铆钉,制成弯钩形,平向插入洞内,再以1:2水泥砂浆填实(见图2)。

图1 图2

4)基准点的设置

基准点是沉降变形监测的基准。依据《规范》,沉降变形基准点应埋设在远离变形区的原状土层或年代久远的永久建筑物上。根据本工程的现场实际状况,由于场地狭小,拟直接使用外围高级控制点作为基准点,不再另行埋设。

5)观测频率

基坑开挖期间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底板浇筑完毕后可改为3天观测一次,至稳定后可停止观测。

6)沉降变形的控制

沉降量根据地基基础工程施工验收规范规定,一级基坑周边沉降量最大沉降监控值为3cm,因此按3cm沉降变形量为地表沉降监控警戒值。

7)观测资料提供

观测工作结束后,提供观测平面布置图及观测成果表。

(二)、主馆地下室位移观测

1)观测目的

通过对护壁墙顶部的位移观测,对护壁变形情况进行监控,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防止护壁体变形过大。

● 在护壁顶面埋设观测点,间距20m。

● 基准点采用工程高级控制点,不再另行布设。

● 观测点的做法:在护壁顶部散水面打入水泥钉,并做好标记(见图3、图4)。

图3 图4

在护壁支护阶段,基坑开挖第一步完毕、坑顶散水做完后,进行观测点的布设。基坑开挖期间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底板浇筑完毕后SY/T 6385-2016 覆压下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测定方法,每周观测一次,稳定后停止观测。

4)变形控制

护壁总体水平位移值一般为基坑开挖深度的0. 03%~0. 05%,护壁顶部变形控制根据一类基坑相关规定确定,护壁顶部变形允许值为10mm。

(三)、主体沉降变形观测

(1)、主体沉降按二级建筑变形测量等级施测。

DB42∕T 823-2021 建设工程造价咨询质量控制规范(2)、沉降变形测点的埋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