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铁路太中银IV标吕梁山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新建铁路太中银IV标吕梁山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806.40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108007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新建铁路太中银IV标吕梁山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简介:

太中银IV标吕梁山隧道是新建铁路项目的一部分,它可能指的是太原至中卫至银川铁路(太中银铁路)的一个重要工程路段,其中IV标可能是指该线路的第四标段,而吕梁山隧道则是这一标段中的关键隧道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它详细规划了隧道的施工方法、步骤、时间表、资源配置、安全措施、质量和进度控制等内容。

以下是可能的简介:

1. 项目背景:吕梁山隧道位于山西吕梁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多变,施工难度较大,对设计和施工技术有高要求。

2. 施工组织:设计可能包括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如TBM(隧道掘进机)或钻爆法等,以提高施工效率和保证施工质量。同时,会根据隧道长度和地质特性,制定细致的施工流程。

3. 进度管理:设计会明确各个阶段的施工目标和时间节点,以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可能涉及的阶段包括前期准备、初期支护、二次衬砌、防水防渗等。

4. 资源配置:会详细规划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分配,包括施工设备、材料的采购和运输,以及施工人员的培训和调度。

5. 安全与环保:注重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如防坍塌、防尘、防噪音等,同时也会考虑环境保护,如减少施工对周边生态的影响。

6. 质量控制:设计中会包含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监控体系,确保隧道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吕梁山隧道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高质量完成的关键文件,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执行。

新建铁路太中银IV标吕梁山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部分内容预览:

1.9.1临时工程用地计划

详见“临时工程用地计划表”。

1.9.2外部电力需求计划

xx图书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详见“外部电力需求计划表”

1.10重点难点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1.10.1隧道下穿青银高速公路施工技术措施

隧道出口段下穿青银高速公路,隧道洞顶至高速公路路面最小埋深为16米。左线隧道中线DK139+748与高速公路中线K40+286相交;右线隧道中线DK139+709与高速公路中线K40+246相交,详见“线路平面图”。为保证行车安全及隧道施工安全,确定如下可行性施工方案:

(1)施工前,采用先进科技手段进行超前地质探测预报,提前准备各种可能的不良地质条件的施工预案。

(2)在隧道下穿高速公路地段,隧道施工采用大管棚注浆进行超前支护,超前支护采用拱部140°范围大管棚,管棚采用φ108mm钢管,每根长18m,环向间距3根/m,每15m一环,搭接长度为3m。初期支护采用锚喷混凝土,设置格栅钢架强支护,格栅钢架间距0.75m。

(3)开挖采用短台阶加临时仰拱法开挖,缩短循环进尺,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形成封闭环。下穿高速公路地段属于黄土地段,上台阶采用人工风镐开挖,下台阶采用挖掘机直接开挖,遇到孤石时,采用预裂爆破技术进行爆破施工。

(4)及早封闭初期支护及早施作二次衬砌。同时二次衬砌施工完成后,在二次衬砌背后充填注浆,充填其中间的空隙,控制地表沉降。

(5)在施工全过程中,加强隧道监控量测和路面沉降位移量测,严格控制公路路面沉降量,保证生车安全。

(6)在施工期间,在穿越青银高速公路时,左右线不同时开挖(即右线开挖并进行衬砌封闭15m后,再进行左线开挖)。

1.10.2吴城断裂带施工技术措施

吴城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位于DK137+900~DK138+200处,施工前结合设计切实掌握所遇断层带及裂隙水地段的所有情况,充分利用综合超前地质探测预报分析成果,及时做好封闭衬砌及排水工作。

隧道通过富水区断层破碎带时,采用开挖前帷幕注浆和开挖后径向注浆止水措施,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地下水大量流失。并对附近居民的水井、泉水出露点进行长期观测,防止隧道施工造成地表水干涸。

隧道通过断层破碎带、裂隙水发育带时,拱部采用大管棚或者小导管注浆预加固的措施,保证隧道开挖的稳定性。

1.10.3长大隧道的通风排烟施工技术措施

根据隧道不同施工阶段进行施工通风设计,拟采用压入式轴射流风机通风。

风机的选择主要由所需风量和按所选风管参数计算的风压确定。出口工区分别采用两台2×75KW压入式变频轴流风机,风管采用直径为φ1500mm新型拉链式软风筒;斜井工区分别采用两台2×110KW压入式变频轴流风机,风管采用直径为φ1800mm新型拉链式软风筒。平均百米漏风率不大于0.02。

由专业人员进行现场管理,有利于通风的标准化作业;风管安装要平、直、顺,以减小管路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

1.10.4长大隧道快速施工措施

吕梁山隧道是太中银铁路的重点控制工程,是目前国内第二长隧。为确保施工工期,并结合长大隧道施工经验,制定如下施工措施。

(1)斜井及正洞按新奥法原理施工,遵循“先预防、早治水、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控爆破、强支护、早封闭、勤测量、速反馈、控变形”的施工原则。

(2)施工过程中,采用综合超前地质探测预报系统进行地质探测和预报,并利用先进的监控系统技术取得围岩状态参数,制定施工中存在问题的施工预案。

(3)实施信息化动态管理,建立健全预报、预警机制,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施工安全,提高掘进速度。

(4)实行专业化管理和施工作业。各工序、工种、生产线实施专业“定人、定职、定队伍、定方法、定制度”的五定原则,提高专业化队伍的施工管理水平。

(5)科学规范地制定施工工序之间的衔接措施,及时解决交叉作业之间存在的施工干扰问题。

(6)采用大型机械装碴及运输,提高隧道出碴能力。

(7)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用、养、修,确保机械设备在施工中的正常运转。

(8)科学合理的制定施工循环时间,建立健全奖罚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快施工进度。

(9)建立健全通信设备系统,洞内外通信联络采用有线通讯与无线通讯相结合,实施内外监控,使施工处于受控状态。

(10)做好洞内施工排水设施和施工用电安全措施,定期对施工用电线路进行检查。

(11)解决好运输与仰拱施工干扰问题,合理应用仰拱栈桥确保并行操作,加快施工进度。

1.10.5耐久性砼及抗渗砼施工措施

本隧道砼施工采用具有自动计量和检测装置的砼搅拌站进行拌和,并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的各个施工工序,对水泥、粉煤灰、粗细骨料外加剂及拌和用水均按规范严格检查,注意控制碱含量,实现对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砼的施工质量。

1.10.5.1混凝土拌和

搅拌混凝土前应严格测定粗细骨料的含水率,准确测量因天气变化而引起的粗细骨料含水率的变化,以便调整施工配合比,一般情况下每班抽测2次,雨天随时抽测;根据施工配合比采用自动计量系统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准确的计量后,先向搅拌机投入细骨料、水泥和矿物掺合料,搅拌均匀后加水并搅拌成砂浆,再向搅拌机投入粗骨料,充分搅拌均匀后再投入外加剂并搅拌均匀,每阶段搅拌时间不小于30s,总搅拌时间为2~3min。

冬季搅拌混凝土前,先进行热工计算,并经试拌确定水和骨料预热的最高温度,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低于5℃。水泥、矿物掺和料、外加剂等在可在使用前运入暖棚进行保温,但不得直接加热。

炎热季节搅拌混凝土时,采取在堆料场搭设遮阳棚,采用低温水搅拌混凝土等措施降低混凝土的拌和温度,或尽可能在傍晚或夜间搅拌混凝土,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的要求。当设计未规定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高于30℃。

1.10.5.2混凝土运输

采用混凝土运输车时,混凝土运输宜采用内壁平整光滑、不吸水、不渗漏的运输设备,保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均匀性,运至浇筑地点不分层、不离析、不漏浆,并具有要求的坍落度和工作性能。运输过程中宜以2~4r/min的转速搅动,当搅拌运输车到达浇筑现场时,应高速旋转20~30s后再将混凝土拌和物喂入泵车受料斗或混凝土料斗中。

采用混凝土泵输送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泵送施工应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加强组织和协调安排,确保连续均匀供料。

(2)混凝土泵的运输能力应与搅拌机械的供应能力相适应。

(3)混凝土泵的型号可根据施工情况、最大距离、最大输出量等选定,以便尽量减少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

(4)混凝土泵的位置应靠近浇筑地点。泵送下料口应能移动。当泵送下料口固定时,固定的间距不宜过大,一般不大于3m。不得用插入式振捣棒平拖混凝土或将下口处堆积的混凝土推向远处。

(5)配置输送管时,应缩短管线长度,少用弯头。输送管应平顺,内壁光滑,接口不得漏浆。

(6)泵送混凝土时,输送管路起始水平管段长度不应小于15m。除出口处可采用软管外,输送管路的其它部位均不得采用软管。输送管路应用支架、吊具等加以固定,不应与模板和钢筋接触。

(7)向下输送混凝土时,管路与垂线的夹角不宜小于12°。

(8)混凝土宜在搅拌后60min内泵送完毕,且在1/2初凝时间内入泵,并在初凝前浇筑完毕。在交通拥堵和气候炎热等情况下,应采取特殊措施,防止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

(9)混凝土泵送前,应先用水泥浆或与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相同但骨料减少50%的混凝土通过管道。当用活塞泵泵送混凝土时DB13/T 5615.2-2022 重点行业领域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规范 第2部分:危险化学品企业.pdf,泵的受料斗内应具有足够的混凝土,并不得吸入空气。

(10)连续泵送混凝土,必要时可降低泵送速度以维持泵送的连续性。如停泵时间超过15min,应每隔4~5min开泵一次,正转和反转两个冲程,同时开动料斗搅拌器,防止料斗中混凝土离析。如停泵超过45min,或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时,宜将管中混凝土清除,并清洗泵机。

1.10.5.3混凝土浇筑

浇筑混凝土前,应制定浇筑工艺,明确结构分段分块的间隔浇筑顺序和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措施;根据结构截面尺寸的大小研究必要的降温防裂措施;对基面按规定进行处理,并进行清洗干净,采取防排水措施,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仔细检查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置、数量及其固定程度,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在隧道拱圈浇筑时应按其长度方向分节浇注,且分接口应与拱的纵向轴线垂直;当连续浇筑拱肋或拱圈时,应自两拱脚向拱顶对称浇筑;封顶时,应待两侧其它间隔槽浇筑完,且已浇筑混凝土温度接近拱的设计浇筑温度时,方可浇筑拱顶间隔槽中的混凝土。

混凝土入模前,再次测定混凝土拌和物的温度、坍落度等工作性能,混凝土入模温度应根据洞内温度而调整,混凝土入模温度应控制在30℃以下。并在施工过程中要估计混凝土温度与拉应力的变化,提出混凝土温度控制值。在养护过程中实际测定关键截面的中点温度和离表面5cm深处的表层温度,实行严格的温度控制。衬砌任一截面在任一时间内的内部温度最高温度与表层温度之差一般不大于20℃,新浇筑混凝土与上一区段衬砌混凝土或围岩之间的温差不大于20℃。

1.10.5.4混凝土振捣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随时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并使其均匀密实。振捣宜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垂直点振。混凝土振捣过程中TCVIA 001-2018 智能手机与智能电视间的控制和内容传输技术规范.pdf,应避免重复振捣,防止过振。应加强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情况,防止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产生漏浆。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时,振捣器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且插入下层混凝土的深度宜为50~100mm,并与模板保持50~100mm的距离。当振动完毕需变换振捣棒在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平位置时,应边振动边竖向缓慢提出振捣棒,不得将振捣棒放在拌和物内平拖,不得用振捣棒驱赶混凝土。

1.10.5.5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采取保温保湿措施进行养护,洒水养护时间不小于14d;在任一养护时间,淋注于混凝土表面的养护水与表面混凝土之间的温差不得大于15℃,洒水次数以混凝土表面的湿润状态为度。白天1~2小时一次,晚上4小时一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