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5970-2012 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开发地质与油藏工程部分.pdf

SY/T 5970-2012 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开发地质与油藏工程部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8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7188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Y/T 5970-2012 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开发地质与油藏工程部分.pdf简介:

"SY/T 5970-2012 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是中国石油行业的一项技术标准,其中关于开发地质与油藏工程部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发地质:这部分主要研究复杂断块油藏的地质特征,包括油藏的地质构造、储层性质、地质体的连通性、油气储量和分布规律等。对断块的划分、构造形态、油气运移路径等进行深入分析,为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地质基础。

2. 油藏工程:这部分关注如何通过对复杂断块油藏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研究,来制定出有效的开发策略。这可能包括油藏描述、压力预测、流体性质分析、采油技术选择(如井网设计、注采方式、增产技术等)和地质储量评估等。

3. 开发技术:针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如断块的不规则性、裂缝发育、地下水资源影响等,需要制定出适应性强的开发技术,如水平井、分层开发、强化采油技术等。

4. 开发方案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在考虑技术方案的同时,还需要对开发方案的经济效益、技术难度、环境保护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总的来说,这一部分是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方案的核心,旨在通过深入的地质和油藏工程研究,为油田的高效、经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SY/T 5970-2012 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开发地质与油藏工程部分.pdf部分内容预览:

本标准规定了复杂 程部分的内容和技术要求。 中开发地质、油藏工程部分的编制,

下列文件对手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5842 2砂岩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开发地质油藏工程部分 SY/T6102 油田开发监测及取资料要求 SY/T6169 油藏分类 SY/T6511 油田开发方案经济评价要求 SY/T10011 油田总体开发方案编制指南

腔制沉积盆地发生和发育的大断层,为凹陷的边界断层

含油气盆地内控制构造带的形成和发展的主断层,多为洼陷的边界断层。

发育于构造带内的主要断层DB53/T 964-2020 物流园区安全管理要求.pdf,它与二级断层一起是划分断块区的依据,对油气富集有重 作用。

4.5五级及以下级别的断层

的分布。 其中,四级及以下级别的断层统称为低序级断层

按SY/T10011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2.1.1含油层系

编制开发方案的目的层系

5.2. 1.2地层对比划分

5.2.1.3地层分布规律

各砂层组地层厚度变化趋势分析

各砂层组地层厚度变化趋势分析

5.2.2.1层位标定

利用VSP资料结合地震合成记录分析时深关系并进行层位标定

5. 2. 2. 2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层位追踪解释、断层解释、断裂系统组合

5.2.2.3构造成图

编制主力砂层组顶(底)面构造等深图。

5.2.2. 4构造形态描述

SY/T 59702012

阐述层系内主力砂层组顶(底)面构造类型、构造方向、地层倾角、构造高点、闭合高度、闭合 面积等特征

5.2.2.5断裂系统描述

阐述断层发育规律(包括二、三级断层分布特点及对低序级断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等)、各层系断 裂系统演化规律、各级别断层的要素等

5.2.3.1储层岩石学特征

描述储层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粒度中值、 胶结物及含量、胶结类型、成分和结构成熟度等

5.2.3.2沉积相研究

在区域沉积背景研究基础上,应用岩心、测并、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确定相标志,开展岩 相、测井相、地震相等研究,确定目的层段的沉积类型,按照单井相、剖面相、平面相的研究顺序划 分沉积亚相和微相,并对主力含油小层沉积微相展布特征进行研究,

5.2.3.3储层分布研究

充分利用井资料与沉积相研究成果, 一般采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如测井约束反演、地震多属 斤技术等)开展“相控储层预测研究”,对主力小层的空间发育和展布情况进行研究,描述砂体 大小、连续性、稳定性、平面分布、纵向分布状况

5.2.3.4储层参数解释

以岩心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岩心标定测井对储层进行测井二次解释研究,描述储层物性特 有效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含油饱和度等

5.2.3.5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宏观非均质性描述包括: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通过分层系数、隔层分 布、层间渗透率差异反映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分析砂体平面连通性、渗透率在平面的变化反映储层平 面非均质性;分析层内夹层分布、层内纵向渗透率差异反映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微观非均质性描述包括:储集层的微观孔隙结构一一孔隙类型、孔喉形态、最大喉道半径、平均 喉道半径、孔喉分布及配置关系

5.2.3.6储层敏感性分析

5.2.3.7储层综合评价

平面上以断块、纵向上以小层为单位,依据储集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砂体连续性等 价参数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

5. 2.4. 1油水界面

结合储层参数测井二次解释研究成果,利用动态资料标定测井资料,正确识别油、水层,分断 块、分小层描述油水界面分布特点。

5. 2. 4. 2油层分布

根据测井解释结果,统计油层厚度特征参数:平均单井钻遇层数、厚度,单层厚度分布范围,最 大、最小单层厚度,平均单层厚度等,分析油层分布特点及控制因素。

5.2.4.3流体性质

油、气、水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包括原油的高压物性)、流变性质。

5.2.4.4温度压力系统

5. 2. 4. 5油酶类型

综合上述地质特征,对目标区主要的油藏类型进行开发地质命名。

5. 2.5 地质储量

5. 2. 5. 1 计算单元

平面上分断块、纵向上分小层,以“层块” 单一自然断块的某一小层为基本计算单元

5.2.5.2储量计算及综合评价

按SY/T10011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2.6小层综合评价

确定评价参数(静、动态结合),主要包括合 油小层有效厚度、分布范围、储层物性、平均孔

5.2.7三维地质建模

综合以上研究,利用通用的建模软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主要包括构造模型、相模型、属性模 型等,并对模型进行可靠性评估

据试油、试采资料分析油藏的天然能量状况、油井产能变化规律、含水变化规律、油井自喷能 为油藏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SY/T59702012

依据测试资料、试井资料确定岩石表面润湿性、分析毛管压力曲线变化特征、相对渗透率曲 规律,分析室内水驱油实验的规律,确定储层敏感性对渗流的影响。

5.5油藏工程方案设计

除应按SY/T10011中有关规定执行外,重点要遵循以富集区为单元的滚动勘探开发工作基本程 序:整体部署、分批实施、及时调整、逐步完善

选择有效的驱动方式,研究利用天然驱动能量开发的可行性,要尽可能利用天然能量开发。从技 术和经济效益方面,研究有无采用人工补充能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应采用人工补充能量方式开发 的层系,应分析确定最佳的能量补充方式和时机

5.5.2.1天然能量开发可行性分析

依据同类油藏调研、封闭弹性驱物质平衡方程及溶解气驱法计算、弹性产率、每采1%地质储量 地层压力下降值等参数分析天然能量开发可行性。对高渗透率、低黏度、高产能、强边(底)水驱的 断块油藏,可以充分利用天然能量长期自喷开采

L13D12 有线电视工程5.5.2.2人工补充能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通过同类油藏调研、经验公式计算和数模研究进行分析

5.5.2.3注水时机及合理压力保持水平

对应采用人工补充能量方式开发的层系,应分析确定最佳的能量补充方式和时机以及合理的压力 保持水平。以弹性驱动为主、天然能量不足的油藏,凡具备注水条件的均应采取早期注水开发。注水 时机的优选方法包括同类油藏对比法、最小流压法、数模优化法。天然能量充足的油藏应充分利用天 然能量开采,当油藏压力降至静水柱压力附近再转入注水开发

5.5.2.4注水方式

根据油藏类型、能量状况等确定分阶段的合理采油方式GB51201-2016沉管法隧道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附条文,包括自喷采油和各类人工举升: 式。

依据储量、储层非均质性、油层分布及油水关系等研究成果和开发原则进行合理的开发层系划 分。一般考虑以下因素: a)通常层系划分必须符合同一层系储层及流体性质、压力系统、构造形态、油水边界比较 接近。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