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R 9511-2014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CR 9511-2014 铁路黄土隧道技术规范 简介:
"Q/CR 9511-2014 铁路黄土隧道技术规范"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一项技术标准,它主要针对在黄土地区进行铁路隧道建设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和指南。黄土隧道是指在黄土分布区域建设的铁路隧道,黄土地质条件具有湿陷性、压缩性大等特点,对隧道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该规范详细规定了隧道的选址、设计参数、施工方法、地质稳定分析、防水防渗、通风、照明、监控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旨在保证铁路黄土隧道的施工质量和安全,延长隧道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对环境保护、施工人员的健康和安全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规定。
它对于指导我国黄土地区铁路隧道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Q/CR 9511-2014 铁路黄土隧道技术规范 部分内容预览:
6.3.2当洞项覆盖层较薄或地表水下渗对隧道有影响时,地表防
1对隧道周边的坑准、黄土陷穴、钻孔、探坑等进行详细调查 和处理;对低洼处应采用黏土或灰土劵填密实,并对场地进行平 整,确保地表不积水。 2浅理隧道洞项有沟谷通过时,沟底应采用混凝土铺砌,铺 砌范围距线路中线净距不小于30m。 3地表裂缝应及时进行封闭、隔水处理。 6.3.3地表裂缝宜采用表层开槽后夯填灰土的处理方法,灰土应 分层劵实,并高出原地面10cm;裂缝较宽时,在表层开槽后可灌 注水泥浆将裂缝充填密实。 6.3.4地表需要夯填整平时,表层可换(夯)填30cm~50cm厚 的灰土封闭隔水,压实系数不小于0.95,并设不小于0.02的顺 坡,将地表水引离。
6.4.1湿陷性黄土铁路隧道中心水沟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圆管;侧 沟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适当提高,并在侧沟周边配筋防正开裂;并应 加强施工缝、变形缝及水沟接头处的施工质量,防止水流下渗。 6.4.2明洞回填应分层夯填,回填土表面应铺设隔水层,隔水层 应优先选用黏土层,并与边坡搭接良好。 6.4.3结构防排水的其他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铁路行业标 准有关规定。
7.1.1铁路黄土隧道应重视洞口边、仰坡及便道开挖施工,合理 布置施工场地。 7.1.2铁路黄土隧道施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隧道长度、跨度、理 置深度、地质条件、设备配备、沉降控制及工期等因素综合确定。 7.1.3铁路黄土隧道施工应遵循“管超前,短进尺,早支护,快封 闭”的原则,严格控制开挖进尺,初期支护尽卓封闭成环,并采取加 强拱脚、稳固掌子面等措施,控制以拱部沉降为主的隧道变形。 7.1.4铁路黄土隧道施工中应做好地表调查、洞内掌子面地质素 描、地基湿陷性核查及物理力学参数的土工试验等工作,以完善设 计与施工措施。 7.1.5铁路黄土隧道施工中应重视监控量测工作,掌握围岩和支 护的变形情况,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和预留变形量。
GB∕T 30809-2014 光催化材料性能测试用紫外光光源清除松散体及不稳定土体;对洞口附近的黄土陷穴、人为坑洞和裂
7.2.4边、仰坡开挖应预留约30cm的整修层,采用人工刷坡并
7.2.6铁路黄土隧道进洞前应按照设计要求完成边、仰坡防护工 程及超前预支护,在边、仰坡稳定的前提下,方可进洞施工。 7.2.7洞口工程与相邻工程应统筹安排,桥隧相连时应做好桥台 基坑的开挖防护,避免影响隧道结构及山体稳定。 7.2.8洞口段施工过程中应适当增加监控量测频率,加强对边、 仰坡及浅理段地表裂缝及变形的监测。 7.2.9洞口段应加强初期支护,仰拱紧跟,及时形成封闭结构,二 次衬砌应尽早施作。 7.2.10当洞口受地形限制出现高陡边、仰坡时,应尽早完成明洞 工程。
7.3.4铁路黄土隧道宜优先采用机械开挖。墙脚、拱脚等隅角处 应预留60cm~70cm厚土体,采用小型设备或人工开挖,且不应 超挖。 7.3.5大跨及特大跨铁路黄土隧道可采取加大预留核心土体积、 加强掌子面超前支护、设大拱脚、锁脚锚杆(管)或钢架设纵向托梁 等措施控制沉降。 7.3.6对采用台阶法施工的大跨及特大跨铁路黄土隧道,初期支 护应及时施作井封闭成环。 7.3.7铁路黄土隧道施工应做好施工用水管理,完善洞内施工排 水系统,并应避免积水浸泡拱(墙)脚基础。 7.3.8铁路黄土隧道应避免围岩暴露时间过长引起变形及班塌。 因故停工时,应及时封闭掌子面, 7.3.9铁路黄土隧道施工时,应加强对浅埋及偏压地段地表巡 查,对施工中出现的地表裂缝及时采用灰土劵填、水泥浆灌注等猎 施封闭处理。 7.3.10对采用CD法、CRD法及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地段,一次 拆除临时支撑长度应根据监控量测信息分析确定,且二次衬砌宜 紧跟施作。
7.3.11铁路黄土隧道施工中应及时进行量测数据的整理分析,
一且发现异常,应分析原因并采取技术措施保证施工安全,必要时 应迅速撤离作业人员。
8.1.1监控量测方案应根据黄土围岩物理力学性质、理深、跨度 大小、衬砌支护参数、施工工法及周围环境等条件综合确定。 8.1.2监控量测应作为关键工序纳入现场施工组织,及时反馈信 息,为信息化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8.1.3监控量测应满足现行《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TB10121)的相关规定,并应针对铁路黄土隧道的围岩特性、跨 度、理深等条件选取相应的监测方法和合理的控制基准值。 8.1.4铁路黄土隧道浅理段应加强对拱项、拱脚下沉和地表沉降 的监控量测,深理段应重视对拱脚位移的监控量测。 8.1.5下穿重要的建(构)筑物时,应按地面和建(构)筑物变形控 制要求分别设置控制基准值。 8.1.6现场监控量测方法应简单、可靠、经济、实用。净空位移监 测宜采用全站仪非接触观测方法。 8.1.7量测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应注意保护,避免 摄坏
8.2.1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项目选择应符合下 列要求: 1必测项目: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拱脚下沉;水平收敛; 地表沉降。 2选测项目:围岩压力;钢架内力;喷混凝土内力;二次衬砌 ·26
8.2.1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项目选择应符合下 列要求: 1必测项目: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拱脚下沉;水平收敛; 地表沉降。 2选测项目:围岩压力;钢架内力;喷混凝土内力;二次衬砌 ·26
内力;接触压力;锚杆轴力;渗漏水量等。
8.2.2各种工法的位移量测项目选择,可按照表8.2.2选用。
8.2.2各种工法的位移量测项且选择,可按照表8.2.2选用
表8.2.2各种工法位移量测项目选择
注为必测项目,O为选测项目,×为不测
2双侧壁导坑法、CRD法和CD法水平收敛量测应包含对中隔壁的量测; 3地表沉降:浅埋、偏压段及地表有建(构)筑物、沉降控制要求严格地段。
8.2.3铁路黄土隧道开挖应及时进行洞内观察、地质素描及数码 成像,必要时应取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
8.3量测断面测点布置
8.3.1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和隧 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无特殊要求时,地表沉降测点纵 向间距可按表8.3.1的要求布置。
表8.3.1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
测断面间距可按表8.3.2的要求布置。
表8.3.2 必测项直监控测断面间距
8.3.3拱项下沉测点原则上设置在拱项轴线附近,当跨度较天 时,应结合施工方法在拱部增设测点。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可按 照表8.3.3布置,非接触位移测点可按照图8.3.3布置。
表8.3.3净空变化量测测线布置
注:特殊地段指浅埋、偏压或软塑黄土等地段。
3铁路黄土隧道各工法非接触位移测点布置示意图
8.4.1必测项目的量测频率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 速率分别确定。原则上取由位移速率决定的量测频率和由距开挖 面距离决定的净空量测频率之中较高值。当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 地质时,应增大量测频率。 8.4.2选测项目量测频率应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以及必测项目 反馈的信息综合确定。
8.5.1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应根据黄土地层物理力学性质、隧道施 工安全性及施工方法、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建(构)筑物特 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 8.5.2大、特大跨度铁路黄土隧道净空位移控制基准,可按 表8.5.2选用。其他跨度的铁路黄土隧道净空位移控制基准 应符合现行《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的相关 规定。
8.5.3控制基准值可根据工程施工及监测反馈的信息情况进一
一般情况下的二次衬砌施作应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 1隧道水平净空变化速度及拱顶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显 下降。 2 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90%以上。 8.5.5铁路黄土隧道监控量测应接现行《铁路隧道监控量测 技术规程》(TB10121)的规定建立等级管理、信息反馈和报告 制度。
表8.5.2跨度12m
9.1.1湿陷性黄土铁路隧道,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浸水条件、隧 道地基湿陷等级等因素,因地制宜,以封闭隔水、加强结构措施为 主,必要时可采取地基处理措施,以防止地基湿陷对隧道结构及其 附属构筑物产生危害。
9.1.2新近堆积黄土及饱和黄土隧道地基不满足承载力要求时,
9.1.3铁路黄土隧道应加强结构及其防排水系统DB43/T 960-2014标准下载,提高洞内外排
9.2.1明洞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可结合地基的湿陷性等级、类
9.2.2当场地内有易形成集中入渗通道的陷穴、坑洞等可能对隧 道地基产生危害的不良地质时,可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浸水条件等 因素,根据地基的湿陷性要素采取洞内换填、桩基处理等措施。 9.2.3新近堆积黄土及饱和黄土地基不满足承载力要求时,可采 用换填、树根桩或混凝土等一种或多种相结合的处理方法。 9.2.4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可按表9.2.4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 相结合的方法。
9.2.2当场地内有易形成集中入渗通道的陷穴、坑洞等可能对隧
表9.2.4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9.2.5隧道地基加固处理的施工机具应小型化JG∕T 538-2018 建筑用碳纤维发热线,以满足洞内作业 的空间要求。